化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_科学论文

化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_科学论文

化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性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特性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全球一体化和普遍经济联系的建立,使世界成为一个“村落”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现代化”的浓浓气息的氛围下,化学教育如何面向现代化?化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性是什么?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这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信息化与化学教育的变革性

当今世界经济从工业化阶段进入信息化阶段。信息技术最具有渗透力和发展潜力。信息化时代社会生产所提供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更多的是无形的信息和相应的软件技术;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成为新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美国学者莱维斯在《21世纪的教育》一文中说:“教育在工业化时代是一种陪衬,而今则是信息化时代的基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挑战,要求化学教育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变革。

1.1 更新和变革化学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使化学教育观念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所规定的时空限制,这启示我们,化学教育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情感、意志,获得适应社会变化的知识和能力,为终生学习打基础,同时也要面向社会,展开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化学教育。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需要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需要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通才”,这是信息化时代赋予人才的新要求,化学教育要实现从“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改革教学中业已存在的专业范围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忽视人文精神、忽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等弊端,重视化学课程教学跟其他学科的联系,跟技术、生产、生活的联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的教育教学机制,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缺乏创造性,因此,化学教育改革以应试教育和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培养创新意识的观念已刻不容缓。

1.2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科学的当前发展和时代要求,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次关注中小学教材内容的更新,他说:“看来,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当然,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1]。用先进的化学知识来充实化学教育内容,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材料、能源、环境、航天、生命等当代人们关心的课题的渗透与融合,以此提高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科学知识的起点,强化知识的综合、整体功能,是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

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国际互联网了解相关信息。在美国有一个网络计划“问科学家”就是专门针对中学生的,这个计划鼓励中学生将他们在学习中不懂的问题通过网络向科学家提出,有时可能得到若干个答案,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挑选和比较的机会,以达到理解。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电化教学手段在化学中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作用,增强了化学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真实感。如通过计算机屏幕的图形与动画让学生观察:在一杯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固体,开始时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在不断运动,且速率越来越快,有的离子从固体中跑到溶液中去,有的离子从溶液中跑回到固体表面,且随着背景音乐的强弱变化,离子移动速率慢慢接近,直至相等,这是最直观的溶解与结晶平衡教学。值得研究的是在我国现有客观条件和教学模式的背景下,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是仍沿用接受式还是逐步推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观念、知识和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等,是大家所关心的。

2 中心化与化学教育的普及性

大家都知道,1997年美国化学会出版了“Chemistry Today and Tomorrow——The Central,Useful and Creative Science”[2], 作者Ronald Breslow(R.布里斯罗)是美国化学会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曾获美国1991年国家科学奖。本书的副题是: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书中记载:仅在1995年这一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化学家创造了100万种以上的新化合物,这个步伐还在加快。 化学作为一门实用的科学,使化学材料在住房、家庭陈设品、人的穿着、改进食物供应、医疗保健、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以及在国防、运输、乃至在执法方面等作出的贡献,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化学以其自身的发展壮大的规律,极大地推动、渗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敖庆、唐有祺曾说:“化学总管物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变化的学科,基于这个定义,我们说只要我们是生活在物质世界之中, 化学的中心科学的地位实在是十分清楚的”[3]。美国克里普斯研究所医学院R 勒纳教授说:“我的指导思想是化学是中心科学,在生物学和医学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化学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化学在所有学科中最重要,而只是表明它在科学中一种特殊关系与地位。化学的中心地位及其快速发展,对人材培养所具有的化学知识以及一般公民所拥有的化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80年代以来,我们可以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主办的历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ICCE)的主题先后看出(化学教育与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与社会、扩大化学视野、化学与新时代、化学的优化、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化学在演变中、化学-通向未来的钥匙、化学-扩展边缘、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在匈牙利召开的第16届ICCE会议主题是“健康人类与应用化学”)。化学科学的中心地位,化学与化学教育普及的范围与深度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美国化学会1989年11月在给国会送交的“白皮书”中提出对全民实行化学教育的实施方案。最近,笔者看到美国、加拿大各国“科学教育”国家标准,从幼儿园(K-4)直至中学12年级,学习13年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作了全面的描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分科学教学标准、科学教师的专业进修标准、科学教育的评估的标准、科学内容标准、科学教育大纲标准、科学教育系统标准等6个部分,并对其相互间联系作了详尽的阐明[4]。从普及性的单个意义层次上来讲,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是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如何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走向大众化的。让化学贴近生活,让公众感受到化学是现代教育的普及性所要求的,是全民教育理想的追求。

3 社会化与化学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20世纪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标志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扩展到了高速和微观领域。现代科学发展趋向于专门化、组分化,而科学的运用则趋向于综合化、网络化,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对某一对象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多学科、多领域和协作才能进行。同时,贯穿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横断学科如信息论、控制论等,使科学发展出现了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化学教育更应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注重化学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要加强课程综合化的开发与研究,这是时代的潮流,大势所趋。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初中设置综合理科,代替理、化、生、地分科课程等。我国上海市和浙江省进行初中综合理科的试验已有多年的经验,现在浙江省进一步与人教社联手编制综合理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综合课程最初是为弥补分科课程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整体印象,然而,时值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倡导综合课程却是顺应了国际化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趋势,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复杂性、一体性的特点,它是世界课程沿着综合—分化—综合与分化发展趋势的必然。

自从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生产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进程,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越来越快地转化到技术和生产领域,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社会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这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反映到学校理科教育改革中,很快就孕育并兴起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即STS教育思想,由于在发展科技、生产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Environment),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在美国、加拿大近年制订的全国课程标准中已将STS进一步发展为STSE 的教育思想,并渗透到理科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从内容上去探索理科课程怎么样从纯科学的框架上解脱出来,从方法上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适应、决策以及创新等能力。我们注意到综合课程的发展趋势与现实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否定分科的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各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但课程改革的方向将不应该再增设许多新的学科,而是走综合性,促成学科课程内在一体化,学科课程之间的一体化,以及走设置综合课程的道路。

4 未来化与化学教育的素质性

1994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社会的信息化必将使工业、商业、金融业日益依赖于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社会的发展成为一种“信息主导型”经济,需要更多高质量人才,投入到信息的生产活动中去。因此,教育被看作是人才生产再生产的特殊产业部门。随之,教育的重心转向将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社会对人材素质的要求,归纳起来有3种主要发展趋势。

(1)强调合作 面对竞争日益加强,合作更为重要。 美国一个由33位大学校长和权威人士组成的迎接挑战委员会在一份致美国总统的建议中指出,美国进入下世纪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一个愈来愈彼此依存的世界里维护永久的和平和社会安定。”为此,建议政府:支持学校加强国际问题的研究与学习,以传授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外国知识和文化;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互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帮助美国高校与外国高校开展教育与科研的合作交流。1994年4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提出教育应有4根支柱, 即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互依赖性,学会在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2)强调关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撰写的《学会生存》对这种趋势作了论述,提出了“科学的人道主义”的新世界教育的主题,而到本世纪末,譬如来自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国际社会就认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不少生态问题都可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大气变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水资源污染及其短缺、耕地减少、森林植被的毁坏、世界人口的剧增等,都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探讨以往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的主题。学会关心就是学校必需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学会关心教育目标的提出,说明教育又回到了对做人教育的重视。

(3)强调综合 当代科学技术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综合发展, 大致有两种发展形式:一是突破,主要是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突破原有科学规律和科技成果,产生新兴科学点;二是融合,主要是通过科学与技术的互补与合作来获得发展。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指出: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才能,提高各种知识和学科思维方法的综合迁移能力,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并能统筹驾驭不同学科知识。

以上3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强调“关心”实质是强调培养人的情感,它反映未来社会更需要一种对祖国、对社会、对科学、对人类的生存高度关注,一种发自内心的爱的奉献,一种需要倾注全力、潜能,以顽强的意志学习、健体、陶冶情操,学会做人、求知、办事以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世纪之交,人类面临诸多难题而加强了合作,合作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1991年6 月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对本世纪近20年来美国教育的现状和21世纪美国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并对国家调整劳动力市场、指导就业培训的咨询意见发表了《美国21世纪事业对学校的要求》的调查报告[5]。提出为适应21世纪新形式, 就业人员需具备五大能力、打好三大基础,即资源统筹能力、善处人际关系同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认识复杂交错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动作的能力、能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三大基础是:能力基础、思维基础、素质基础。强调综合的实质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一种全面要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1999年1 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化学教育必需把创新作为重要原则来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兴趣广泛、目标专一、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是创造型学生的六大特征。创新教育认定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性成绩,所以创新教育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当然,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对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不可一概而论,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培养,要深信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可能做出优异成绩,其中主要标志是创新;创新教育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通过营造创新性教与学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标签:;  ;  ;  

化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