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专业图书馆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图书馆论文,体制论文,机制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DOI:10.7536/j.issn.0252-3116.2013.2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迄今为止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年开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组建,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的王忍之同志力主将位于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大楼内的15个研究所图书馆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初步规模;到2002年,在李铁映院长任内,新的图书馆大楼落成投入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标志着第一阶段改革的完成。第二轮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始于2008年下半年,王伟光常务副院长主持制定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确定以建立和完善总分馆制为核心,规划组建5个分馆,形成总馆——分馆——所馆(专业书库、所资料室)三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第三轮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始于2011年夏,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契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部整建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信息办合并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成为专门的智库机构。到2013年8月,第三轮改革又推进一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于8月22日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该方案对图书馆、网络中心、数据与调查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网的机构及其职能再次作出重大调整。原网络中心的网络设备建设及运行管理业务部门和工作人员并入图书馆,原隶属于网络中心的调查与数据中心整体并入图书馆,合并后名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在原网络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为负责全院信息化建设战略和整体规划、建设项目预算决算及监督考核管理的职能部门。这一轮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分离开,建设单位履行主体建设任务,管理部门承担管理职责,分工明确,理顺了关系。调查与数据中心整体、网络中心部分机构并入图书馆,进一步强化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了图书馆功能的重新定位,确立了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整体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序列,以图书馆服务创新为抓手,开启“名馆”建设大幕。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进程
作为一种图书馆管理体制,“总分馆制”比较适合多层级图书馆系统。“总分馆制”是指由同一个主体出资建设、同一个主管机构负责管理的图书馆群,其中处于群体核心地位的一个图书馆作为总馆,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图书馆作为分馆,在资源建设与用户服务方面各有分工,履行各自的职能。分馆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总馆,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但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与指导。
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组织管理模式和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有效途径,总分馆制顺应了图书馆整合、规范、高效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图书馆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有效地减少了重复建设和重复劳动,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激活了成员馆的活力,充分适应了广大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总分馆制的普遍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总分馆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关注。我国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已经普遍实行了总分馆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自2008年下半年实施第二轮图书馆的体制机制改革,就是选择了建立“总馆——分馆——所馆(专业书库、资料室)”三级管理体制的路径。由院务会议审议颁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管理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明确规定了院图书馆在全院图书馆系统中的地位和职能:院图书馆作为总馆,承担着全院图书馆工作组织协调、规划管理和业务指导等职责;负责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划、图书馆用户服务标准、图书采购协调方案和经费预算;作为全院图书馆的总书库,系统收藏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基础性和特定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以及各类电子资源,构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面向全院学者和管理人员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同时满足院外学者特定的文献信息需求;同国内外图书馆界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图书馆共建共享。《章程》还规定,分馆归口或依托相关专业研究所管理,业务上接受总馆指导与协调。分馆根据院学科布局和资源发展的要求而设立,在研究所图书馆的基础上规划、遴选产生,经过重点投入和建设,在特定专业领域内达到研究级的收藏水平,面向全院开放,满足相关学科科研与教学需要。分馆藏书突出专业特色,与总馆资源互为补充,成为院文献保障体系的主干。三级保障体系中的第三层级为研究所图书馆(专业书库、资料室),由各专业研究所负责管理,主要服务于本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同时向全院读者开放。专业书库的设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特例,是指设立在院图书馆大楼内由专业研究所负责管理的文献部门,其业务建设依托总馆。未设置图书馆的研究所,设立专业资料室,配备一定额度的经费,购置研究所需要的基础资料,服务各所的科研工作。目前研究所资料室多与研究所网络管理部门整合为网络资料室。
截至2012年6月,院图书馆陆续成立了法学分馆、民族学与人类学分馆、研究生院分馆、国际研究分馆等4个专业分馆,同时建立了哲学、文学两个专业书库,考古所和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图书馆的藏书全部迁入院图书馆大楼。目前,规划中的经济分馆因馆舍基建维修的原因推迟挂牌,其余各个分馆均已正式成立,且运转正常。至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总分馆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制度建设从顶层设计做起。院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度从路径选择到全面推广实施,始终置于院党组的领导之下。2008年院党组决定实施“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三大战略,启动全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包括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图书馆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其中,图书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总分馆制为突破口,决定遴选基础条件好的5个研究所图书馆,组建专业分馆,并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在专业领域内知名的图书馆。院主要领导和分管院领导关心重视总分馆建设,亲自主持图书馆管理章程的制定,以现场办公的方式解决分馆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出席分馆的揭牌仪式,指导图书馆工作,推动总分馆制度的落实。
实施总分馆制,打破了以往各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院统一更新引进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资源发现与整合系统,各分馆、所馆统一共享总馆的服务器等技术装备,无需重复购置相同设备、自设相同部门,避免平台重复建设和技术维护等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各成员馆的办馆效益,有力地推动了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总馆和分馆、所馆的书目和馆藏信息全部上网,供读者查询各馆文献收藏分布情况,并按馆藏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书刊。全院实行图书采购总代理制度,根据资源建设协调方案,统一配置购书经费,高码洋书刊的购置由总馆负责审定,原则上全院引进一套,有效避免重复。电子资源由总馆统一引进和发布,读者都可在院局域网上免费下载,得到授权的读者可以远程访问院馆的电子资源,满足了多数科研人员在家研究写作的需要。总馆为全院读者统一引进100多种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含2万种中外文期刊、200万册电子图书)、数值型数据库以及自建数据库和开放获取资源。为了让读者充分利用文献资源,总分馆间实现“一卡通”服务。各馆统一了借阅管理制度,规定了读者在总馆、分馆、所馆的借书册数和期限(本所和外所人员在利用权限上有所区别),实现“总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
2 图书馆功能的重新定位
在确立总馆——分馆——所馆三级管理体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体制机制改革又向纵深发展,机构重组的步伐加快,实现了图书馆功能的重新定位。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定位”要求,即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为加强智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专门成立了情报信息研究院,其人员构成主要来自院图书馆研究部和院办公厅信息处,以《要报》、《网讯》为载体,提供决策服务。紧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又进行全院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院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院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制定、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检查验收和网络信息安全等。院网络中心的网络设备运维管理部门、院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全部整合到院图书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这样,院图书馆便成为文献信息、网络设施、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中心,成为院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执行部门,理顺了各方面关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极大地激发起图书馆人的激情与干劲。从2013年下半年起,院图书馆整体进入创新工程,承担文献计量与科研评价、古籍整理保护数字化工程、图书馆服务创新与管理创新等多个创新项目。下一步,院图书馆将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发展方向,逐步承担起国家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3 构建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
改革图书馆体制机制,终极目标是实现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来说,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和长远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在进入创新工程的实施项目中,重点从多个方面设计并努力构建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
3.1 用户参与、结构合理的资源建设
任何情况下,文献信息资源都是图书馆的基本要素,资源建设始终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在推进服务创新过程中,把创新资源建设模式与机制作为切入口,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重构资源建设的渠道与模式。
调整资源建设政策,构建资源发展新模式。坚持从科研人员的需求出发制定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与规划,用于指导图书馆短、中、长期的资源建设,使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更加合理。未来的图书馆资源结构将是包括数字资源、印本资源、开放获取资源、机构资源、隐形网络资源、图书馆特色资源在内,以数字资源为主体的复合型资源体系。依据资源建设政策,图书馆应加强数字资源的引进,进行开放获取资源、隐形网络资源的采集,进行机构资源的收集,实施特色资源的数字化。
建设资源荐购系统,提供资源荐购服务。图书馆通过建立资源推荐、交流系统,使用户参与到资源采购活动中来。资源荐购服务可以减少图书馆资源采购的盲目性,使资源采购更具针对性,提高馆藏资源的质量,提高资源采购费用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资源荐购系统,仅局限于图书的推荐,系统的功能和易用性较差。通过建设新的资源荐购系统,扩充系统的功能,使用户可以推荐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各种类型的资源,提升系统的易用性。同时在目前专家选书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资源荐购制度,使荐购系统切实地被利用起来,使用户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资源荐购中来。
建设文献交换系统,深化文献交换服务。文献交换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有益补充,是图书馆补充馆藏、丰富藏书的一种辅助方式。通过同其他图书馆(包括国外图书馆)开展文献交换,一方面可以使闲置文献发挥作用,节省空间,另一方面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料,节省经费。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与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的图书交换已持续20余年,与韩国庆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交换也有10年历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俄文和韩文图书补充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规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将陆续在有关国家的主流图书馆设立“中国社会科学之窗”,推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优秀科研成果,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深度揭示、集成整合、迅捷便利的资源发现服务
资源发现服务是图书馆通过建立各种检索、浏览、导航系统,使用户可以通过检索或浏览的方式找到所需的资源。好的资源发现服务能够全面揭示、呈现图书馆的资源,使资源能够被用户方便地找到。资源发现服务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基础,提供更好的资源发现服务一直是图书馆追求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通过跨库集成检索系统、图书综合利用平台、期刊综合利用平台等三种应用系统的建设,整合全院图书馆系统的纸本、电子资源,整合图书、期刊等不同类型的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资源查找方式。
图书综合利用平台包括完成全院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平台更新升级工作,实现全院统一的图书检索和借阅平台,实现纸本图书与电子书系统之间的链接和整合;完善全国社会科学院联机联合编目系统,形成全国社会科学书目数据中心。以联合书目数据库为基础,增添图书的章节目录,对读者提供图书原文传递服务,通过馆际互借平台与其他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服务,变“馆藏”为“公藏”,拓展馆藏利用空间。
期刊综合利用平台包括馆藏期刊数据库、期刊目次页服务系统和期刊引文数据库。读者不仅可通过网络查询院图书馆和各研究所期刊馆藏情况,还可了解新订期刊内容概貌,通过文献传递系统获取全文。在期刊和引文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期刊导航数据库,对期刊数据进行整合,把引进和自建的国内外期刊全文资源通过期刊目录和引文数据库完整地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读者利用。通过文献传递系统与其他机构合作,获得更多的外文期刊,同时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特色期刊为全国用户提供服务。
3.3 发现、获取、利用一体化的“一站式”服务
建设图书馆综合信息门户,开发开放的系统接口,变孤立的系统为能够被相互调用的服务,围绕着用户的工作流程构建相关的图书馆服务。基于Web Service架构,利用各种协议如OpenURL、SRU等整合相关的服务系统,如跨库检索系统和原文传递系统等,即查即得,无缝链接,真正实现用户一次登录,即可完成检索、获取、利用各个流程。
3.4 多渠道、多层次的用户培训服务
图书馆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用户服务。用户培训是图书馆联系用户、扩大利用的重要手段。通过用户培训,可提高用户的认知和技能,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使用户能够了解图书馆的价值,便利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同时可以改善服务效果,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依存度和信任感,实现从图书馆员能力到用户能力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正在试点学科联系人制度,组织精干的队伍深入到每个研究所,举办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培训讲座,详细介绍各种资源、服务的使用方法,让广大一线研究人员真正了解图书馆,并真正享受到图书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也能够及时了解用户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改善服务。
3.5 全天候、多方位的参考咨询服务
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是指图书馆员对用户在利用文献和寻求知识、情报方面提供帮助的活动,它以协助检索、解答咨询和专题文献报道等方式向用户提供事实、数据和文献线索。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不断发展,高层次的参考咨询已转移到以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与智力的充分发挥为重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与科学方法为用户提供知识、信息、经验、方法与策略的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开展10年来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但目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建立和完善集文字、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数字参考咨询系统,提供离线问题咨询服务、实时文字互动咨询服务以及实时音频和视频咨询服务,实现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零距离沟通,为用户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化服务,同时要加强联合服务,提供全方位、合作式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其中在线实时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一种更为灵活的、即时的信息服务方式,它能够突破传统参考咨询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户在第一时间即可获取信息。可视化实时交互服务与合作化数字参考服务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图书馆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3.6 联合共享、高度保障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
随着信息资源环境和用户利用方式的变化,图书馆纷纷将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作为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的组成部分,把自身的核心馆藏建设与第三方文献资源利用渠道建设结合起来,把馆藏服务和文献传递服务结合起来,在经费投入有限增长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做好文献利用服务。
通过建设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的“送文献上门”服务。该服务不仅吸纳院内各分馆和所图书馆的加盟,还要与国内外其他文献机构建立互助共享关系,不仅实现全国社会科学院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互补,同时通过与系统外资源连通,大大拓宽用户的文献获取渠道。当前要特别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的合作,获取CASHL的丰富资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所广泛利用,同时也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资源有效地服务于高校师生,实现互利双赢。
3.7 嵌入用户信息环境的网络服务
嵌入式图书馆服务强调的是情景敏感、流程驱动、与读者无缝链接,使读者不但不必到访图书馆,甚至也不必访问图书馆网站,就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服务。嵌入用户信息环境的网络服务把图书馆的服务推送到用户所熟悉、所常用的信息环境中去,使用户不离开其工作环境就可使用图书馆服务,如电脑桌面、浏览器界面、Email、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网络交流场所(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社交网络)等。通过综合利用桌面工具、浏览器插件、微博、移动服务系统、Web2.0工具等技术手段建设综合的嵌入用户信息环境的服务系统,把图书馆的服务进行打包推送给用户。在图书馆服务创新进程中,主动的送书上门服务、便捷的信息推送服务,将是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主要抓手。
3.8 集成、便利、舒适、愉悦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对图书馆物理空间进行改造,使其变成各种研究小组的聚集地,为研究人员提供信息集成、利用便利、设施舒适、环境愉悦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研究人员可以在信息共享空间内讨论交流、使用互联网、查阅图书期刊、现场咨询馆员,为用户提供全新的图书馆到馆服务并带来全新的图书馆阵地服务体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正处于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上述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构想,有些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并取得了初步经验,有些还在尝试建设之中,有些尚处于设计阶段,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呼唤图书馆服务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