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优先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_经济增长率论文

富民优先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的过程。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 GDP1980年至2003年算术平均增长率高达8.2%①。经济的高增长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显著的收益,但是与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并存的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增长而增长。曾经增长速度较快的居民收入,近年来,其增长率更是逐渐趋缓。这种现象是不是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会产生哪些影响?会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这些问题是我们讨论中国经济发展时必须去思考的。我们认为,从各国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经济制度的规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居民收入的增长不应长期低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富民问题,实行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

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的国际比较

为了考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异,我们对全球60个国家②自1965年至2000年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状况进行了分析。我们首先按照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划分,将60个国家分为高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四组,然后将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1965-1980年、1980-1990年和1990-2000年四个阶段,分别进行对比分析。表1、表2、表3、表4是我们分析的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比利时、芬兰、葡萄牙分别在1980-1990、1990-2000、1980-1990年间出现过不超过2%的人均收入负增长,其余各国人均收入的增长指标均为正值。而且对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即使出现了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的情况,其差距通常也只在2个百分点左右。从均值来看,1965-1980、1980-1990年间,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40%、3.15%,收入增长率分别为3.70%、1.38%,收入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分别相差0.7个百分点和1.77个百分点,1990-2000年间,收入增长率为3.39%,超过了3.02%的经济增长率。

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差异较高收入国家显著得多。1965-1980、1980-1990年间,该组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10%、2.55%,而收入增长率则为3.13%、-1.30%,分别相差2.97、3.85百分点,显著高于高收入国家的此项指标。但是在1990-2000年间,该组中只有马来西亚一个国家的收入增长未能反超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和收入水平的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62%和6.12%。

这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率和收入增长率差异相对显著、变动非常明显的组群。1965-1980、1980-1990年间,该组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30%、3.36%,而收入增长率则为2.50%、-0.57%,分别相差2.8%、3.93%,均达到经济增长率的50%以上,且显著高于高收入国家、上中收入国家的此项指标。但是在1990-2000年间,该组中大多数国家的收入增长也开始反超经济增长,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46%和4.43%。

这是一个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都相对缓慢、差距却相对显著的群组。3个时间段内,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80%、2.63%和1.14%,平均收入增长率则为-0.46%、1.86%和0.18%,分别相差4.26%、0.77%、0.96%,虽绝对值不大,但相对经济增速而言已较为可观。这还是唯一一个在1990-2000年间,收入增长依然低于经济增长的组群。

表5是对各组国家不同时期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偏差以及收入增长率占经济增长率百分比的汇总表。通过对表5数据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各国在不同时间段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均表现出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偏差越小的趋势;(2)除低收入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在近期的经济发展阶段,其收入增长率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而且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其收入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的比率也是最高的,收入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率的133%;(3)收入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接近经济增长率,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从低收入进入下中等收入水平),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率,平均超过率达25%(这是前三组的平均值)。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互动关系。

二、中国经济增长:投资促进向消费促进的转变

表6列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收入并未随经济的增长而同步提高,随着时间的推进,各项居民收入指标的增长率更是逐渐趋缓并愈发背离经济的高速增长。

表6显示,(1)除2000年至2003年之外的时间段,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均低于经济增长率;(2)2000年至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偏差为-4.3百分点,和低收入国家1965-1980年的水平相当;(3)2000年至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GDP的增长率,但超过率仅为14%,比25%的平均超过率低了近一半之多。中国经济高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偏差十分明显③。

收入偏差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威胁可通过对经济增长促进机制的分析得到说明。需求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需求的扩大将带动供给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需求主要可分为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因此,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促进机制可分为消费促进机制和投资促进机制。前者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扩大消费性需求,直接促进GDP增长,并通过派生的生产性需求间接带动经济总量的扩张。由于总消费性需求可以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而居民消费通常占到总消费的80%左右④,所以,消费促进主要是居民消费的扩张。后者的主要思路则是,通过引发和扩大生产性需求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考虑到部分资金将形成居民收入,它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扩大消费性需求的作用。

诚然,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虽可在短期内产生较明显的作用,却会由于缺乏相应的消费来实现产品的价值,从而在长期形成生产能力过剩,制约投资规模扩大。我国近年来投资需求的持续高速增长,一方面导致投资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另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却导致了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下降,下游行业生产和经营的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投资需求增长和消费需求增长差距拉大对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负面影响。消费是GDP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产能力的界限之内,消费的增长直接就是经济增长,不存在中间环节和中间变量;消费需求的增长还能通过促进投资间接拉动经济增长。而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只是派生需求,能否保持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最终也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消费需求的强弱。正因为如此,相对投资促进而言,消费需求扩张对经济增长具有更为显著的贡献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统计,1991- 1995年间,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

我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总产品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短缺成为市场运行的基本表现形态时,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扩大投资,增加供给,提高生产力就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策略。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短缺成为市场运行的基本形态时,扩大投资、增加供给是比较有效而合理的经济增长策略。但是,在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市场运行的表现形态已从短缺转向过剩时,如果仍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则必然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短期来看,这会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经济增长对福利水平的实际改善;从长期来看,有效消费支撑的长久缺失,还会造成产品过剩、投资回报减少、二次产业增长过快而三次产业增长乏力、产业升级减缓、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受阻等一系列现象,并可能因为人民未能分享经济增长的实效而使国民对于未来经济的信心受到打击。

因此,总体而言,当经济增长已经越过低收入阶段后,消费促进型的经济增长更适应于中国这样一个连续多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大国。由于决定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是收入,个人收入对个人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很高,人均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资源配置改善与整个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之间层层递进,正向相关⑤。所以,尽管居民消费的规模和习惯同时受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社会保障、消费信贷、物价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消费促进的力度,也就是它对经济运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增长越有力,消费启动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可以说,把“富民战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提出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根据新的经济运行状态和新的要求,把握经济发展规律而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

三、富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

富民,即富裕人们,使人民富裕。我们可以从“富”和“民”两个方面提出实施富民优先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1.“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提高居民的货币收入。

收入是衡量居民贫富水平最直观的指标,也是“富民”最基本的内涵。一方面,中国的人均收入还只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只有迅速提高居民收入才能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中国目前已进入了一个适宜消费促进的新增长阶段,而居民收入增长是消费促进最重要的制约条件,因此,只有收入增长,富民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通过消费促进GDP增长的发展模式也可能成为现实。为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我们应该改变轻视收入增长的传统分配政策。传统的收入分配政策把收入仅仅看成是一种利益的瓜分,没有把收入分配看成是发展的目标,更没有把收入增长看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这种偏向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阻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提升,妨碍经济建设成果向居民收入的转化,还在长期意义上撼动了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石。因此,要贯彻富民优先战略,必须改变轻视收入增长的传统分配政策。

2.“富”是收入流量的增长更是财产存量的增加。

收入的富余产生储蓄,各种储蓄成为财富,而财富又是人们创业初期的资本积累,蕴藏着进一步富民的无限可能。家庭财产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增加人民的个人财产,不仅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原动力。农村改革的成功得益于解决了耕者有其田,城市改革的成功同样需要解决工者有其产的问题。因此,“富民”不仅包含流量意义上的收入提升,还应该包括财产存量的增加。

财产增加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中产阶级的形成。美国经济繁荣和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常常被认为是由于中产人数多,占美国总人口的80%。只有具备一定的财富水平,中产阶级才能够具有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与低收入阶层不同,中产阶级的收入稳定并呈现刚性特征,边际消费倾向明显,能有效地促进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因而是社会稳定的基本经济因素。

财产增加更具有意义的是导致家庭经营性资产的增加,使富民具有了自我累进扩张的路径。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于2002年5-7月在江苏、河北、天津、山东、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采取多相抽样的方式抽取大、中、小城市3997户居民家庭作为有效样本户,进行了中国首次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调查表明,截止2002年6月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22.83万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总值达到了7.5万元。其中,有经营性投资的城市家庭户均经营资产总值达29.85万元。一般来说,有经营性投资的家庭经过了一定的原始积累,会累计一定的经营性资产,同时也会有继续注入资金的行为,那么家庭未来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将会构成家庭未来较为稳定且丰沛的现金流。相较于比较难以大幅增长以及渠道单一的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言,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家庭可支配收入中比例的上升,对于家庭财务结构的稳定、未来家庭收入的增长以及家庭财富的积累将会产生更为明显的作用。

3.“民”是富裕的对象,富民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

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摆脱贫困,富裕人民。过去提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其主要意义是推动人们解放思想。现在我们提出实施富民优先战略,是把富民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以及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来考虑的,因此,富民目标,不是一部分人富,而是大部分人富,要实现的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能否实现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最关键的是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4.“民”即“民生”,富民是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富民,既直接体现在居民货币收入水平的增长上,也涵盖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所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就是指居民直接面对的微观生活的林林总总,这些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直接体现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消费活动更多地从家庭转向社会,并会生成对公共产品的大量需求,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网、城市公共交通和煤气、自来水,以及文化、卫生、体育、市场、社区等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比较慢,大量居民居住在农村,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又十分短缺,因此,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点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也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②国家的选取主要考虑到该国的影响力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所有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历年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依照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方法,按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水平将国家分为四组:2001年GNI在745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746-2975美元的为下中等收入国家,2976-9205美元的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206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或地区。

③汪同三教授的研究也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中GDP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和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3%,4.15%,8.14%和7.15%;90年代中这四项增长率分别为:10.11%,6.18%,4.15%和5.12%。无论是城乡居民分别计算还是总体计算,居民收入增长都明显低于经济增长,而且二者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参见,汪同三,《收入分配与经济结构调整》,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④闻潜:《投资启动与消费启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⑤李成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标签:;  ;  ;  ;  ;  ;  ;  

富民优先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