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预防犯罪理论的可贵探索——评张滋生、汤啸天新著《预防犯罪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预防犯罪论文,新著论文,导论论文,可贵论文,啸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犯罪学以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为研究对象,而犯罪预防是犯罪学研究的宗旨。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犯罪增长的严峻势态,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犯罪,为学者们所关注。多年来,我国出版了一些犯罪学教材和专著,但从总体上对犯罪预防进行系统、专门的研究的论著尚付阙如。张滋生、汤啸天先生合著的《预防犯罪导论》(群众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一书的出版,弥补了我国犯罪预防研究领域的这一缺陷。
《预防犯罪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全书共15章,约26万字。通览全书,我们认为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体系创新、结构合理 如何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是任何一门新兴学科所面临的首要难题。预防犯罪学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导论》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地探讨了预防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在评介中外预防犯罪思想的基础上,从预防犯罪的原理、主体、手段、环节、对策等方面对预防犯罪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在注重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原则基础上,提出各类常见犯罪类型的预防措施。从而构建了预防犯罪学独特的学科体系,为全书研究内容的合理伸展提供了重要的外在保证。
二、大胆开拓,勇立新论 《导论》注重基础理论的探讨,对预防犯罪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如何认识犯罪现象是预防犯罪学的理论基础。《导论》认为:首先,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和阵痛,而且在社会转型和动荡时期犯罪会出现增涨趋势。与此同时,社会对犯罪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如果犯罪增长过快,社会必然出现离轨与失控。其次,犯罪表现为人的行为,必须由具体的个人实施。从而既突出了犯罪的社会原因,又抓住了犯罪与主体之间的联系,克服了犯罪原因论上的主观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的片面性错误。《导论》针对我国目前的犯罪现状,在进行纵横比较的基础上作了客观评价,认为我国当前犯罪并非居高不下,但也不能对我国治安形势盲目乐观,应当看到,犯罪率仍处于上升趋势,必须加以控制。
关于犯罪产生与社会制度,《导论》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某种社会制度是否产生犯罪,与该社会制度优越与否无关。犯罪率的高低不能成为衡量社会制度优越的尺度。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犯罪的原因在内部,而不是外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犯罪不可避免。这样从理论上割断了犯罪与社会制度之间传统的纽带,摆脱了“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产生犯罪”的左的思想束缚,表现出了作者极大的理论勇气。
对预防犯罪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导论》认为:预防犯罪的根本措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会导致犯罪的猛增,不利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从而将预防犯罪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分配联结起来。
在预防犯罪与反腐倡廉的问题上,《导论》尖锐地指出,腐败是犯罪滋生的土壤,统治集团越腐败,该社会犯罪率就越高。腐败不仅客观上刺激着犯罪的增长,而且使预防犯罪的措施难以落实,削弱打击犯罪的力量。因而预防和控制犯罪,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彻底铲除腐败。
三、既重理论,又切实际 预防犯罪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学术研究归根结蒂要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卓有成效的对策,这是预防犯罪学的生命之所在。《导论》在进行理论开拓的同时,以寻求最佳预防犯罪对策为最大追求,吸收了国内外预防犯罪的成功经验,从预防犯罪的宏观对策到微观对策、从预防犯罪的最佳时空到特定对象的被害预防、从对现行犯罪的制止到对潜在犯罪人的调控,从抽象的预防犯罪原理到具体常见犯罪类型的预防、从预防犯罪的现状分析到战略展望角度上,多层次地提出了新颖的、可操作的预防犯罪对策。关于预防犯罪的重点,《导论》认为,在工作部署和精力投入上,防“白领大盗”(指予头指向国库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犯罪)应优于防“街头小盗”(指直接侵害他人或基层单位财产利益的犯罪)。对街头犯罪“严打”的势头不能放松,对白领犯罪更应当动真格。此外,还提出预防法人犯罪、经济犯罪、高科技犯罪、城市外来人口犯罪,是当前预防犯罪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导论》勇于迎难而上,深入探索预防犯罪的前沿课题,结合大量具体案例,逐一进行剖析,提出的对策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犯罪预防这一庞大的研究课题,其内容十分丰富,远非一部专著所能穷尽。《导论》在理论上对预防犯罪学的研究进行了大量而可贵的探索,但也有某些观点和看法尚欠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