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解决台湾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解决台湾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周恩来在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人们称为“武力解放”的重要决策者、“和平解放”的积极倡导者、“一纲四目”的主要设计者和理论概括者。
一
蒋介石在退守台湾之后,开始武装割据台湾。同时,中共中央也发出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号召。毛泽东和周恩来制定了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决定分三步解放台湾:一是迅速组建海军、空军,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二是尽快解放东南沿海各岛,扫清外围,建立攻台的前沿阵地;三是发起对台全面作战。建国后不久,人民解放军50万兵力开始投入到对台作战的准备中。但很快,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开始插手台湾,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并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这使本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国际化、复杂化了。当时,由于刚建国,又准备抗美援朝,中央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抗美援朝暂时取代了解放台湾。但作为总理兼外长的周恩来于1950年6月28日迅速发表声明:“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我国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6月30日,周恩来批示海军司令肖劲光“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
朝鲜停战后,特别是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后,台湾问题又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中央再次将军事斗争的重点转回到武力解放台湾。1954年7月,在周恩来的直接指挥下,中央军委很快制定了“从小到大、由北往南、逐岛进攻”的作战方案。8月1日,周恩来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容许他人干涉”。不久,中央军委批示华东军区,向参战部队下达了准备同国民党军作战的命令,并成立浙东前线指挥部,开始按部署解放东南沿海岛屿。
1954年12月2日,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企图把台湾海峡的分裂局面固定化。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严正声明,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同时,我国开始做武力解放台湾的准备。但随后,中共中央通过研究各方面的信息后认为:美台虽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但实际上美国只是想借助台湾的战略地位,搞“两个中国”,并不想过深地卷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接对抗。当时我国刚打完朝鲜战争,也不愿意引起中美之间的再次武装冲突。再加上此时台湾岛内社会也正趋于稳定,台湾人民也不希望看到战争发生。因此,中央决定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祖国的统一大计着想,暂停武力攻台,由周恩来负责开始探索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和途径。
二
作为总理兼外长,周恩来首先从外交中寻找机会。他利用各种外交场合驳斥“台湾地位未定论”,强调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有权利用一切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包括和平解放的方法。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指出:台湾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大陆)同蒋介石集团的关系,这是国内问题,是内政;另一方面,美国侵占台湾,这是中美之间的国际问题。要划清内政问题和国际争端的界限,两个问题的性质不能混淆。同时,他还明确了两个问题的处理办法:内政问题应由代表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我们愿意同蒋介石谈判,但蒋介石必须承认中央人民政府;国际问题,最好通过中美谈判的方式解决。他表示:“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所表达的立场和态度,有力地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遏制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到了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是一个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对台湾的政策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同蒋介石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思想更加明确起来。周恩来在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对台方针和政策,强调:“凡是愿意回到大陆省亲会友的都可以回到大陆来,凡是愿意到大陆参观学习的也都可以到大陆来,凡是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们过去犯过多少罪,中国人民都宽大以待,不咎既往。”他号召台湾同胞“同祖国人民一起,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此后,对台政策的突出变化是不仅把蒋介石集团包括在团结之列,而且明确了解放台湾的方式要力争和平解决,这一方针为中共八大所肯定。
为将中共和谈的愿望传递到台湾,3月16日周恩来在会见即将赴台的有关人士时,请他们传话给蒋介石:“我们从来没有把和谈的大门关死,任何和谈的机会、任何赞成和谈的人我们都欢迎。”周恩来还强调:“蒋还在台湾,枪也在他手里,他可以保持,主要的是使台湾回归祖国,成为祖国的一部分,这就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做了这件事,他就可以取得中国人民的谅解和尊重。”6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同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这是周恩来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正式表达中共愿意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的真诚愿望。至此,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从一般号召进入具体寻求接触和协商的阶段。
三
中共中央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一系列措施逐步影响到台湾内部,引起了美国政府的严重不安,他们开始加紧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1958年,美国对我国台湾的干涉进一步升级,试图让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造成“划峡而治”的事实,台湾面临着被分裂出祖国的危险。面对如此严重形势,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炮轰金门岛,制造声势,使台湾问题引起国际上的关注,迫使美国退步。周恩来是炮轰金门的具体指挥者,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批部队集结到福建。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万炮齐鸣,弹如雨发。岛上的蒋军损失惨重,台湾至金门的海运被迫中断。中国猛烈的军事攻势迫使美国恢复了本已中断的大使级会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当时,以解放军的军事实力,金门和马祖唾手可得。但周恩来考虑到如果台湾不能同时解放,那么台湾和大陆将被隔开,接触将更加困难。而且,国民党如果丢失了这些在大陆沿海象征性的据点,将更有利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这也正是美国的如意算盘。于是他提出“打而不登,封而不死,使敌人昼夜惊慌,不得安宁。”这样一来,战争史上极为奇特的一幕出现了。10月31日,中共宣布,对金门隔日打炮,单日打炮,双日休战。台湾也只在单日偶尔开炮还击。后来,双方又基本上把炮弹打到沙滩上的无人地带。到1961年12月,解放军不发炮弹,只打宣传单,这场奇特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979年1月。
炮轰金门看似一场武力战争;而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战、宣传战,看似直接打蒋,而实际上是“轰蒋抗美”。我们用炮火把台、澎、金、马与大陆联系起来,是在“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加深美蒋之间的矛盾,粉碎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台湾当局对此也心领神会,拒绝了美国提出的从金、马撤军的要求。
1960年,中美之间开始有所接触,美蒋之间因此产生了矛盾。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抓住机会,争取台湾。在5月22日政治局常委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商讨后确定对台湾问题的总方针:台湾宁可放在蒋介石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到美国人手里。对蒋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做。毛泽东还提出了四点具体意见: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事大权、人事安排系委于蒋;二,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系由中央拨付;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四,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后来,这四点被周恩来进一步详细阐述并概括为“一纲四目”。
四
为把中共的诚意传递到台湾,周恩来委托张治中、傅作义多次致信蒋家父子和陈诚,转达对台方针政策。对于每一封信,周恩来都认真阅读。此外,周恩来还请有关人士将“奉化(蒋的老家)庐墓依然,溪口花草无恙”的照片寄往台湾,请统战部门安排住在上海的蒋介石的内兄毛懋卿任浙江省政协委员,并照顾蒋介石在奉化的亲属和陈诚在青田的姐姐。周恩来的一系列工作使得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有了相当的进展。台湾当局一个重要的负责人表示不再派人到大陆进行破坏,“进一步派人到大陆去谈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
1963年初,周恩来请张治中和傅作义再次致信蒋、陈,阐明中共“一纲四目”的方针。周恩来还在信的背面写下了这样四句话:“局促东隅,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分裂、骨肉离别的伤感和希望台湾回归的热切心情。
这个时期,周恩来对台的一系列工作对台湾当局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他们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决不接受“两个中国”。
1975年,周恩来总理身体每况愈下,但他还深深地惦记着对台工作。9月4日,身患绝症、身体虚弱的周恩来在病床上批示了一生中关于台湾问题的最后一份文件。在最后,他用颤抖的手连连写下了四个“托”字,可见他对台湾问题的关心程度。12月20日,他已处于经常性昏迷状态,但他一醒来便约见了对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询问台湾和台湾老朋友的近况,嘱咐不要忘记台湾那边为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朋友。由于身体极度虚弱,谈话中他两度昏迷。这也是总理最后一次约见中央部门负责人谈话。
周恩来总理逝世后,按他的遗嘱,骨灰盒被放在了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以表达他对台湾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对台湾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