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论文_王坤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论文_王坤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4

摘要:近些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入手,做好经济建设工作,按照管理要点进行落实。以经济作为基础,掌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最大程度维持平衡,基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重要性,要以公益性建设项目作为基础,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入手,掌握要点和重点,做好评估管理工作。但是,在建设阶段由于干预因素较多,需要结合生态环境以及构成因素,开展合理的工作。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解决措施

引言

在水利水电施工建设中,由于项目建设规模大、周期长、占用资源多,不但项目本身占用大量的土地,临时堆渣场和搭建生产生活设施的场地都会影响土地的正常使用;工程结束后废弃物常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加上不科学的开挖方式都使得地表环境遭到破坏,带来水土流失,致使河道淤塞。总之,在工程建设中,文物景观、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等都会遭到影响。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自然环境中水的影响

由于不同水质污染物在不同河流流速中的分解净化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水电工程建成蓄水之后将对河流水质造成利弊相连的影响。水电枢纽库区因水体滞留时间长且水流速度缓慢,造成坝前库区水体悬浮污染物沉积,库区水体色度降低且浊度上升。由于库区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体流速降低,水体中的镁、钙离子与植被排放的CO2结合为MgCO3与CaCO3,在增强了水体硬度的同时,有效缓解水体碱性化诱发的水质问题。此外,库区蓄水在降低库区水体流速的同时,阻碍了污染物质的扩散迁移以及水、气交接面的交换速率,造成库区水体自净与复氧功能减弱。较慢的水体交换速率有利于提升河流水体透明度,造成水生植被光合作用增强,从而易在光照充足且磷氮物质丰富的库湾与库尾区域诱发水体富营养化。

1.2对地质的影响

在地质方面,水库蓄水后,地壳应力随之增加,考虑孔隙以及水位的变化,区域性地震灾害的发生几率比较高,以水库位置为例,如果出现系数不达标或者其他不良现象,则会出现水体污染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会滋生污染现象。土壤方面,如果周围水位上升,土壤内的地下水位随之下降,水库补给后,地表转化为沼泽的概率比较高,在蒸发作用下会出现盐碱化现象。

1.3固体以及悬浮物影响

工程中会用到大量的工程材料,而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大量的废弃材料,如水泥块、石灰块、砂石料、其他生产生活固体垃圾等,这些废弃的材料配抛弃在工地周边,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一些材料暴露在露天环境下,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发生化学反应,还会造成土壤污染。施工现场的粉煤灰、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中的悬浮物,受到流水的冲刷后,有的深入到周边的地下,不仅造成了土壤的污染,也污染了地下水。而还有一部分汇入当地的河流,污染了当地的水源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施工人员在施工场地的居住和生活也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废水,如若没有及时进行处理,也是对环境的破坏。

1.4对水体生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免不了接触水体,而作为水道中的主体生物,水生生物也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受到了直观的影响和改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电工程建成运营后,将导致原先河流动水生境变迁为静水生境,从而为浮游生物的增殖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减缓的流速将造成河道及库区泥沙沉降,提升水体透光度,从而有助于水生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库区抬升的水位淹没岸坡农田之后,将会溶滤大量有机物分解质及营养盐分积蓄至库区水体,从而为水生生物的生长增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此外,水电枢纽的建成蓄水将在阻隔洄游鱼类的上溯通道以及觅食产卵场所的同时,改变区域河流流速与水温,从而造成区域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严重退化,破坏河流生境。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分析

2.1处理好固体以及悬浮物

对于废弃物的处理,应该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将可以重复利用的废渣加以利用,不能利用的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堆放,禁止任何人随意倾倒如河内,阻碍河流和水道的畅通,不利于水域的抗洪和泄洪能力。对于可以利用的弃渣,要用作铺路或者造田充分利用起来,不要占用农田和河流;废渣禁止倒入河流,防止一些有害成分污染水质,对人和牲畜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如在临河边坡土石方开挖、装卸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临时(或专项)挡渣措施;在渣土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泄露和抛洒,如果发现道路和工地上的废渣,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清理;生活垃圾要做好分类处理工作,尽量将其袋装,并及时清理运送到附近的垃圾处理场地,保持办公、生活区环境清洁,严防发生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

2.2综合运用施工资源

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过程中,应该在遵循循环再生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再循环的施工材料,并对施工垃圾做到应对措施,一方面禁止施工垃圾的乱排、乱放;另一方面尽可能的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率,争取变废为宝,在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例如,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在沟地填充时可以有效利用废渣分层填筑,既能够合理控制施工造价,同时也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3加强岸坡防护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4科学规划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对该区域进行充分的考察,充分的尊重该河流在该区域的美学价值与自然属性,最终形成最好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化建设方案。对自然河流实施控制是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特征。而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化建设,要求水利水电工程师树立新的理念,放弃传统的控制自然界理念的动机。基于人类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自然界,因此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生存发展的最终目的。另外,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是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前提,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使得水利水电工程既满足生态环保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人们生活与环境质量的要求。

2.5做好项目评估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核算有一定的影响,涉及到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植被破坏等,针对影响因素的具体变化,需要从现状入手,按照周期性应用指标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基于周围环境审核以及项目评估的要求,需要对各类因素进行掌握,掌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前对各类因素进行评价,以变量作为基础,掌握评估内容,做好生态环境的支出和贴补工作,增加资金投入,进而从全方面进行核算,满足生态环境指标建设要求。

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尊重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体实施中,应紧密围绕环境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环境评价体系,做好前期论证与过程管理,强化事后补偿,科学统筹开发与保护,在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黎强.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1,18(14):42~44.

[2]郁袁华.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山西建筑,2015,23(02):172~173.

[3]奚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为例[J].四川水泥,2015,08(15):125.

论文作者:王坤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  ;  ;  ;  ;  ;  ;  ;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论文_王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