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及消费投向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向论文,城镇居民论文,消费需求论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察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素质。限于资料来源,本文试利用1986年和1994年的数据,运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此两年的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状况及其消费投向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一、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分析
由于两年度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采用了迥然不同的分组标准:1986年按商品支出与非商品支出分为两大类;而1994年则改为按消费对象的性质分为具体的八类。因此,为便于比较,须对1986年资料按1994年的标准进行粗略调整(过程简略)。
分别利用调整后的1986年、1994年城镇居民按收入分组的消费支出的横截面资料,建立扩展的支出系统模型,测算结果如下:(注:原始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
由拟合优度(即相关系数的平方)可以看出,各个项目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尤其是1994年各个消费类别的模型,拟合优度均为0.96以上,1986年的模型除医疗保健和居住两项较低外,其余诸项拟合效果较佳。因此,得到的各项估计值可以认为是可靠和合理的。
直观比较两年的基本消费需求,不难发现,在绝对值上,1994年城镇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均比1986年相应各项有大幅度的提高,说明1994年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较前期有较大提高,这亦可从客观的情况中体会出来。从实际增长的角度看,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居住,尽管其中存在分类内容差异带来的影响,但居民用于居住的基本消费支出的成倍增长是不容置疑的,这无疑也是当前住房改革所导致的合理变动。但从另一侧面看,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项目基本消费支出仅占生活费收入的4.6%,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此比重仍然偏低。其次是交通通讯项目,绝对值提高了近8.2倍。近年来,电话已成为城市家庭不可或缺的用品。在南方一些城市,电话普及率更高达70%以上,同时各类先进的通讯设备如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正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交通通讯项目支出比重提升的最主要原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用于食品、衣着及家庭设备用品与服务的基本消费支出开始呈现缓慢增长的势态,仅分别增长了0.75、0.78、0.57倍。
对两年份的居民基本消费比重的对比,可以看出,除医疗保健和杂项商品外,1994年其余各项基本消费比重均大于1986年,数据的表面似乎反映的是人们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反而有所弱化,这明显与现实情况相悖。因此,比重增长的实质在于对消费涵义的理解的时期变化。以交通通讯为例,80年代的电话对绝大部分城镇居民来说不属于“基本”消费的行列,而被理解为是“享受型”消费。90年代电话普及所带来的一个变化即是将其理解为基本消费需求中的一项。从“民以食为天”到逐步追求闲暇、享受,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前提下的消费观念的进步,抑或是消费构成的升级反映出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由此可见,1994年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质的飞跃对其基本消费需求进行了新的诠释,因此考察人们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前提下的新的消费投向及其变动状况。将显得更为必要。
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投向变动与需求总量估计
利用消费支出系统模型,得结果如下:
首先,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投向系数与消费需求总量估计值占人均生活费收入的比重呈同向变动的趋势,这反映了目前居民的消费需求开始受享受型消费动机的影响。1994年与1995年相比,消费需求投向系数(消费需求总量占收入比重)降低的项目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四项;其余四项该系数处于上升。其中食品的需求投向系数下降幅度最大,由1986年的0.3262降至1994年0.1907,但其消费需求总量仍占收入的44.3%,高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一般水平。这进一步印证了1994年我国尚处在基本消费需求内涵改变的阶段。以食品为例,一方面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的数量与质量都得以提高,但食品的消费需求总量仍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居民对食品已不局限于饱足,从“必需”到“享受”使得食品的投向系数降低。客观的说,这亦可作为解释其他项目投向变动的原因。但城镇居民的娱乐教育文化项目的消费并未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需求投向系数下降了0.0499,降幅仅次于食品,表明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消费上已严重滞后,因此“享受”观念的抬头使得人们一味地追求物质消费的高层次而忽视精神文化的滋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居民的交通通讯、医疗、居住等项目的基本和发展型消费支出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交通通讯的需求投向系数增长了0.0731,增幅最为显著,其消费需求总量由1986年的不足1%上升到1994年的4.2%。可以预计,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及居民医疗、住房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市场金融化导致的人们投资多元趋向,这些消费项目将继续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扩展的线性消费支出系统模型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动状况是完全适宜的,所得的结论符合实际情况:1986——1994年的近十年间,城镇居民的基本消费内涵已随着经济增长素质的提高而发生了质的变化,食品、衣着等基础性消费的边际投向逐渐降低,而交通通讯、居住、医疗等项目则显著上升,同时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制度的建立,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构成将渐趋合理和优化。
标签:项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