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时空、生态、智能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主任论文,生态论文,时空论文,智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资源中最为核心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即师资队伍。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学科水平与教学能力,二是教师的人格素质与教养能力。本文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阐述班主任所应具有的教育理念、人格品质和工作方法。
一、班主任的教育时空观
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教学生学会生存,帮助他们学习生活的本领以便实现人的本性。人类的每一个个体不单关涉到自身瞬间的存在,还关涉到整个未来的存在。因此,每个人都应对未来有责任感,为未来积极筹划富有价值的生活。
班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学生要在里面过集体生活,他们要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公共生活的规则。他们时时处处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并接触具有不同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人,学会与他们打交道。因此可以说,班集体生活是把一个人从自然人教育提升到社会人的最重要的途径。班主任是班的组织者,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他们的有效工作可以使学生的集体生活井然有序,也可以使学生对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稳定感,并能使学生在这里平稳度过人的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班主任有计划、有目的地在班内精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把教育意图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对善恶是非进行价值评价,对真善美进行价值判断。班主任卓有成效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信仰、情趣、个性的定向,其影响力可能贯穿他们的一生。班主任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教育就不仅有连续性的一面(如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同时还有非连续性的一面(如顿悟、唤醒、豁然开朗等),教育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体。班主任可以利用入团仪式、成人仪式、节日联欢等各种特殊的教育机会,使学生经受平时经受不到的精神洗礼。学生在这些特殊的时刻和特别的精神氛围中,思想上会产生觉醒和跃迁。另外,班主任还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时刻(如遭受严重的学习挫折、患病、失足、家庭变故等)对其进行教育和帮助,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每当这些危机出现时,人的日常生活因果链将会被突然打断,而人的精神和思想也会偏离原来的轨道,人在此时将徘徊在十字路口,有的人将会不知所措。此时正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的最关键时期,我们可称其为“节点”,而一旦掌握了这些“节点”,我们的教育便会在连续性中产生一种非连续性的飞跃,从量变达到质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危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它有一种能促使生命闪射光芒的特性,它是人的生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必不可少的现象。人正是在和这些危机打交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品格外化,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并开始创造新的生活的。在学生的危机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将满腔师爱播洒给学生,以倾听、接纳、劝诫、催醒等各种方法唤起学生心灵中潜在的自尊、自强和自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引导他们开创新生活,鼓励他们笑看未来。
总之,要更新班主任的时空观,就不要再把教育局限于知识论层次上,局限于认知学习的单向度上,而是要进入存在论层面,停留在认知学习与情感体验学习的双向度上。
二、班主任的教育生态观
如果我们把个体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的教育环境看做是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那么人从接受早期的家庭启蒙教育到接受学校的公共教育就是一个大的教育生态改变。在家庭中,儿童是在父母的血缘亲情中学习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的,由于大部分父母的全力关照与呵护,儿童一般都会形成以安全、信任为主要特征的健康的依恋感。这种健康的依恋感是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同情心、责任心、自制力、信任感、乐观态度都是这种基本情感的衍生、发展、迁移和创生。班主任在面对学生从最初的家庭教育转移到学校教育时,将遇到两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一是需要保持健康依恋的心理链条不发生断裂,使学生的心理发展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必须使存在于学生身上的,由家庭培育出的带有一定自然适应性的初级社会性情感扩大、延伸,并转变为能适应公共教育准则的更高形态的社会性情感。也就是说,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具有与原有教育生态中的情感“异质同构”的新的情感,它们是对学校的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依恋,对班集体的依恋。这一形态的依恋感是学生走向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第一个“中转站”。在这一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设法营造既温馨又规范的教育环境,要巧妙地将本质上不同于家庭依恋的更高的社会化的要求给予学生。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地往来于家庭与学校之间,通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来协调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的矛盾,促进两者的连接与融合。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筛选和传递人类的、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通过培养优秀人才再创造新的优秀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学校中所建立的一切关系都应当是优美和谐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接触最美好的事物,从而使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趋向于真善美。我们要设法在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教学过程等因素和过程中考虑到美与和谐。我们的班主任在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方面做了大量的细致入微的工作,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学校教育将失去意义。
由于人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关系总是不完善、不理想的,特别是在动荡年代或社会转型时期,这种不完善和不理想尤为突出。在这些时期,班主任和学生所体验到的社会生活环境与学校中较为纯净和理想的教育环境往往反差很大,此时有些班主任便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工作效果来:自已是否在培养一朵朵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温室里的“花”?我们是否需要降低学校教育的优美与和谐的标准,以接近真实的社会生活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并不是在一厢情愿地将现成的“优化环境”提供给学生,“优化环境”的创设是学生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更不能有意地为学生创设假丑恶的环境,那只能造成社会的倒退,教育的滑坡。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和谐关系”的创造,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艰苦的创造中体验快乐,塑造美好心灵。
三、班主任的人格智能观
科学研究证明,有效的教育有明显的情感特征,是教师道德人格中的情感品质外化为情感能力的结果,“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信息化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们只有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合理引导和规范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多元的道德理论中选择自己认同的道德行为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格,使道德成为理性选择和意志自律的实践方式都有着积极意义。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必须有理性和正当的道德理由作支撑,并以丰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为背景。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道德人格教育时,班主任必须以情感为依托,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学生的良好价值观念,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班主任的良好价值观念,来源于班主任健康、积极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来源于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与理解。班主任优秀的人格与渊博的学识往往能引得学生的崇拜与模仿,学生在崇拜与模仿的过程中,良好的价值观念也就逐渐形成。
优秀健康的人格特质和情感品质,需要有情绪、情感方面的能力技巧与认知能力相匹配。所以,班主任应当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人都会生气,但是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表达生气可就不容易了。”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入教育过程,更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喜好带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正确表达情感是教育的艺术,班主任必须要学会。班主任还要善于分析自己与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生态关系,善于分析学生的神经发展类型、个性类型、智力潜能的方向,找到最恰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这样才能凝聚人心。
标签:生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