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产业研究

高校科技产业研究

杨湘清[1]2002年在《高校科技产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科技产业是高校利用科技优势创办或参与创办的科技经济实体。本文着重论述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指出,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是高等教育职能扩展与完善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了高校科技产业的概念,概述了研究高校科技产业的意义。第二部分为高校科技产业的形成。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叁大职能的逐渐形成和发展,阐明高校科技产业是高校职能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更有利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叁大职能的实现。第叁部分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及作用。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叁个阶段,指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第四部分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用辩证的眼光,从一分为二的角度,运用数据分析,描述了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对策。借鉴国内外经验,从现实的角度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建议。

陈桂尧[2]2004年在《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之一,大学的社会职能已经超越了教育与科研,与社会经济发生了难以割裂的联系,服务市场逐渐成为高校第叁职能。高校职能的实施状况,及其与产业部门等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高校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面临工业化和知识化双重挑战,实施和平崛起战略的中国尤为重要。但迄今国内学术界尚缺乏专门而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从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以纵向历史考察为经:大学提供教育和培训,因而天然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主体,20世纪以后,某些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大学以更复杂的方式参与国家创新系统成为必然--大学不仅是创新系统中作为基础研究提供者的学术界的典型代表,而且通过与产业界的互动所形成的复杂网络日益深入地参与到国家创新系统中;以横向比较分析为纬:对比国外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职能及其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针对关于国家创新系统中大学定位这一争论焦点,本文指出争论其实在于大学和产业界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大学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参与市场的问题。由此将镜头对准我国大学与产业界边界日益模糊的商业化技术转移模式,通过研究中国大学实施技术转移的各种模式,分析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大学参与市场的程度和方式及其客观原因,并根据这些模式对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从中确定作为以后章节的研究重点--合作研究模式与高校科技企业模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合作研究模式的动机、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一些结论:大学和企业参与合作研究的强势动机都指向资金需求,企业信任大学的基础研究能力,但在主观动机上则视利用大学研发资源解决应用研究及商业化生产为次优方案;大学参与合作研究的动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机与其效果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对合作研究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大学与企业是国家创新系统中关系密切但职能不同的两个主体,大学以教育培训和基础研究为己任不仅有助于大学学术能力的提高而且最终有利于企业技术的发展,但大学对于资金的现实需求又使得大学在基础性学术研究与商业化应用研究之间艰难地寻求某种平衡。作者希望通过实证研究对前文的规范研究提供佐证,并为后面的政策建议提供实证基础。 对于大学科技企业模式的研究则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以清华紫光为例,说明大学科技企业模式是在我国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制度环境下发展出来的,其产生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只要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不完善、产业界创新能力不得到根本性提高,大学科技企业就会存在下去,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博弈也会存在下去。一方面大学科技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但是参与市场就需按市场规则游戏;另一方面大学最终掌握实际控制权因而大学科技企业还需满足大学设定的目标,这必然导致矛盾的产生。从长远来看,积极从事基础性知识生产的研究型大学对经济的推动、对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大学与市场的联系必须在尊重这一原则的条件下进行,才会给大学和产业界双方带来持久的收益。 在此基础上,文中提出若干政策建议:重构国家创新系统中各主体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大学体系,正确处理高校直接涉足经济活动、创办并运营企业的独特现象,培育风险资本市场,大力建设催生衍生企业的环境。并对该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关键词:大学,国家创新系统,参与模式,合作研究,大学科技企业

陈萍[3]2007年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高校凭借其知识创新与应用,服务社会以创造价值,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已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一支主力军。因此,如何扭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创新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其商品化、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高度关注的重点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是,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70%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质量不高,效益不理想,大量的科研成果在论文发表、成果鉴定得奖之后便束之高阁,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难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存在着高校科技人员缺乏成果转化与科技竞争意识、高校科技成果先天不足、高校科技管理体制落后、融资渠道不畅、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功能不到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但究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原因则是高校与企业还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使得一边高校科研硕果累累,一边企业技术创新困难重重。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缺乏有效的保障、促进和激励政策体系,导致科技转化工作障碍重重。为此,本论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症结所在,试图探讨和寻求构建一套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体系。第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在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错位与校正的前提下,构建产学合作互动的技术创新系统以及高校、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系统。第二,建立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联盟机制,以高效地进行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在联盟机制中创建诚信长效机制、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四大校企合作机制,推进和密切校企合作进程。第叁,构建科技中介全方位服务体系,架起高校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桥梁。第四,构建政策法规宏观保障体系,规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最后,对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现状进行案例剖析,根据体系建设思路提出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邵天宇[4]2011年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问题与建议》文中指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是科技创新的目的和高校产业工作的重心。但不同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不平衡,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还很繁重,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突出,急需解决机构设置、归口管理、人员经费保障、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和专项资金支持等体制机制问题。

刘新竹[5]2016年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至7%左右,并面临传统产业竞争力下滑、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问题,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从制定“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长期以来,很多地方还是在延续过去经济发展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新的历史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科技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产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根本保证。在当前资源约束、能源约束、环境约束的背景下,没有创新支撑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高校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现有文献鲜少有对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进行详细讨论的,本文尝试深入探讨这一命题,对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研究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的综合作用:高校科技创新促进企业效率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校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从这叁个方面阐述了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并分析了影响高校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第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区域评价。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构成模型,本文从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网络、科技创新产出及科技成果商业化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4—2013年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发现区域间和区域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偏低。第叁,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实证分析。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各省以及8个区域面板数据,分别针对高校科技创新对提高企业效率、高校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及高校科技创新对减少环境污染叁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在多数实证分析结果中得到验证。从8个区域的结果对比来看,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高校科技创新的这一作用效应强于其他地区。通过对我国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对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模型加以验证,另一方面相对合理地评价分析我国各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制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校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参考,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价值。

程家旗, 王俊清[6]2015年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科技产业面对经济新常态,要厘清战略层次的问题,在价值与使命、发展理念、企业文化、负责人能力建设、以及高校经营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助推措施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使高校科技产业履行新使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贾一伟[7]2013年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校科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一方面,由于高校科技产业的特殊性,其依托高校的特点决定了治理和管理存在诸多难题;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一般企业不同,具有其独特性,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因此,基于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现状,系统地研究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结合大样本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了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因素;其次,基于驱动因素及其对应的变量,构建和测试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进行了仿真实验与优化。主要工作和结论有:第一,构建了高校科技产业系统体系。高校科技产业系统由元素(包括高校支持、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叁个元素集)、功能(包括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外部环境(包括政府部门是否鼓励高校兴办科技产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社会对高校科技产业的认知与认可),以及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等构成,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有机体系。第二,提出了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协同模型,并予以实证检验。根据调研问卷,通过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系统检验了政府支持(ZS)、高校支持(US)、供应链的密切合作(SC)、竞争者的竞争强度(JC)、与外部科研机构的技术协作(TC)、吸收能力(AA)、知识传递能力(AK)和资源整合能力(AR)与可持续发展(SD)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应结论:(1)政府、高校和社会支持是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外部因素;(2)企业能力(吸收能力、知识传递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部因素;(3)政府、高校和社会支持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叁,构建了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例予以测试。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本文构建了四个子模块,分别为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子模块、高校支持子模块、政府支持子模块和社会支持子模块。在子模块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并进而建立了流位变量、流率变量、辅助变量、常量和相应的数学公式。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依托我国某着名高校计算机学院成立的高校科技企业(A公司)的实际数据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测试。第四,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高校科技产业的部分政策,并对政策优化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的变动,可实现对高校科技产业政策的实验与优化。政策实验与优化表明,高校支持政策对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政府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科技产业的盈利增长率,但对销售收入增长率的影响较小;增加社会支持力度,高校科技产业的实际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第五,提出了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对策建议具体分四点,分别为:(1)鉴于高校、政府及社会的支持是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应协调发挥叁者的作用;(2)鉴于高校技术/智力支持已成为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加强两者之间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3)政府支持带来的积极作用明显但不全面,应切实创新支持模式,提升高校科技产业的市场竞争力;(4)社会支持对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应切实发挥其职能,推进高校科技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同时,本文提出,未来应以高校知识创新与转移的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研究高校、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科技产业的支持。

王利清, 于淼[8]2014年在《高校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作为高校科技产业赢得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决定了自主创新对于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动力因素、外部动力因素以及主体动力因素,叁者形成有机的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在高校科技产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有效运行中,竞争能力是核心,知识创新是基础,企业利益是助推剂,风险防范是后盾。

黄瑶[9]2007年在《高校科技产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创办科技产业,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已成为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产业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国家税收和促进社会就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提高科研综合水平、稳定科研队伍、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以及补充学校经费不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利国利民利校”的事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校科技产业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顺,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创办和管理企业,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和法律风险,而且在事业管理体制下高校科技产业难以成长壮大;高校科技产业管理方式落后,尚未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高校国有经营性资产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体制,高校科技产业融资及投资风险较大,如何保证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面临新的挑战。一些高校在科技产业和经济活动领域存在种种不规范的行为,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危及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如何明晰高校科技产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高校科技产业财务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成为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第一章,对高校科技产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章,以西安交通大学开元集团财务风险失控为例,对高校科技产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顺是高校科技产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第叁章,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科技产业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国外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值得借鉴的几点启示;第四章,梳理出完善和改革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为完善其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其财务风险控制铺平了道路;第五章,提出改革与完善高校科技产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对策与建议,旨在探索高校科技产业在经过产权明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办法。

张宝生, 张思明[10]2016年在《基于关键词共现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科技产业研究热点分析》文中认为以CNKI数据库收录有关科技产业的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科学计量学中共词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科技产业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将我国科技产业的研究方向归纳为高校科技产业、科技产业持续创新、政策性科技产业及科技产业指标体系等4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高校科技产业研究[D]. 杨湘清. 湖南大学. 2002

[2]. 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 陈桂尧. 浙江大学. 2004

[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 陈萍.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4]. 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问题与建议[J]. 邵天宇. 中国高校科技. 2011

[5].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研究[D]. 刘新竹. 辽宁大学. 2016

[6].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 程家旗, 王俊清. 中国高校科技. 2015

[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贾一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8]. 高校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J]. 王利清, 于淼. 科学管理研究. 2014

[9]. 高校科技产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D]. 黄瑶.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10]. 基于关键词共现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科技产业研究热点分析[J]. 张宝生, 张思明.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标签:;  ;  ;  ;  ;  ;  ;  ;  ;  

高校科技产业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