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贫困与财富的辩证观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论贫困与财富的辩证观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论辩证贫富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给国家和人民的物质生活面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使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趋向合理化。在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过程中,人们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认识,试图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把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探索、创造性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认识与实践便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实践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笔者以为有必要正确认识贫富问题。

一、致富是理智的过程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除贫穷,这已成为当今中国人的共识。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综合影响,现实的中国依然不富有,摆脱不理想的现状,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同样成为人们的共识。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应是理智的过程。因为在当今国际、国内条件下,致富有多种手段,不同手段所带来的综合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样是富有,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尊严完整之上,有的则丧失了自由、独立;有的是物质、精神的共同富有,社会全面进步,人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有的则是畸形的富有;有的富有得以持续,有的则波动起伏,社会发展缺乏相对稳定性。我们所追求的富有是社会主义式的,是全面、独立、持续的富有。目标的特定性决定了致富实践过程中必须注意行为的合理性,要从企业自身和国家整体发展考虑出发,在平衡现实与未来利益的基础上慎重进行经济决策,确保经济决策的合理化。只有如此,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才会顺利推进,党和政府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不仅目标将落空,关键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面临严重的挫折。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附庸式的富有绝对不是社会主义

脱贫致富是目标,而达到目标的途径却有多种。其中,靠给国外著名大公司当加工厂挣钱,在短期内确实可以达到致富的目的,而且如此从事经济活动,风险似乎也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确有一批企业通过这种途径积累了一部分发展资金,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管理技术。但经济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以有效的对策来筹划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否则,任凭现行某些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下去,中国经济的命运就可能受制于人,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那时,不仅能否致富不是我们所能独自决定的,就是致富了,恐怕也是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的,这种意义上的富有自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更与社会主义要求不相符。

当前,外资在中国的运作方式的变化尤其值得国人关注。外商进入中国的重点已由早期的合资合作转向收购、兼并我企业,并由一般的并购转向并购我重点企业、优势企业。这种现象在日用消费品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外资在华运作策略的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从近期看,凡外资控股企业,由于外商有企业经营决策权,所以合资企业一般均按外方管理模式来运作,劳动生产率相对提高。加之外商资金相对雄厚,广告投入较大,品牌知名度在短期内可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合资初期会给中方企业乃至员工带来可观的物质利益,当地政府自然也从中获益匪浅。

从长远看,对民族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作用。首先,凡被控股乃至购并的企业,中方原有的品牌,包括著名品牌往往不再使用,代之以外国品牌,结果导致外国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族品牌被逐步扼杀。而当今的国际经济竞争,品牌已成为核心竞争因素。知名度低的品牌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无法与著名品牌同场竞争,即使在国内市场上也无法与著名品牌相抗衡。一个国家拥有世界级品牌数量的多少已成为当今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在一个崇尚品牌的时代,著名品牌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因此,我们可以说,失去品牌竞争力将意味着未来经济发展的停滞,这绝不是耸言听闻。其次,外资大量控股、购并我优势企业,对民族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外商往往根据自身发展策略的总体考虑来确定在华合资乃至独资企业的经营方针,至于所确定的方针是否符合发展我民族经济的需要,则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事实上,国际上不少大公司往往把技术上不先进,而生产过程又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拿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这样,既可保证其利润,又占领了一方市场,可谓一举两得。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在接受这类项目的同时再接受外商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其结果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引进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外资的引进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经济完全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但要做到这一点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对引进外资工作进行必要的宏观控制。控制的标准是引进外资必须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引进的外资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水平是否先进;项目的综合效益指标是否优秀;是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否继续使用中国品牌;是否由外资掌握控股权;是否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合资中不能轻易放弃控股权,特别是主导产业和一般优势企业更不能放弃控股权,否则,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保护民族工业是各国确保经济独立自主的一贯做法,在这方面,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世纪50年代,日本虽然面临技术水平落后,资金短缺等困难,但在引进外资上他们却十分慎重。他们认为,对引进外资如不加控制,把引进外资权全部下放给企业,将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从而造成国内经济资源大量流失。日本“外资法”把一切不利于本国工业发展的合资项目拒之国门之外。在法国,当外国资本可能削弱法国垄断资本时,该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就会断然否决外国资本的投入。由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在逐步增强,特别是国内市场潜力的显现,外商对华投资战略开始发生变化。鉴于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潜在不良影响,我国政府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外国投资的新的管理对策,以确保外国投资真正有利于发展我民族经济,有利于富国富民政策的实现。

三、致富是渐进的过程

由贫穷走向富裕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尽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同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和花费的时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亚洲国家来看,日本二战后用了40多年时间才崛起,成为发达国家;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二战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才取得今天的成就;新加坡也是如此。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不足20年,整个社会便发生根本性变化。也正因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才导致一些人产生了急躁情绪,想在更短的时间内再实现经济的大跨越。这种想法的动机虽好,但由于它脱离了中国的现状,其实践结果往往是不良的。当前经济发展中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表现。

短期行为的确可以实现经济在一段时间内的高速发展。从数字指标来看,想近期致富,短期行为确实立竿见影。正因如此,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近年来短期行为的现象十分严重,从简单地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暂时的物质利益;以追求最大的利润率为目的,一再降低企业的科技投入,企业的发展潜力逐步下降;不惜代价搞合资,以换取一时的繁荣,导致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空间萎缩;搞地方保护主义,保护落后,限制了有潜力企业的发展、壮大,优势企业发展受挫。上述这一切换来的是眼前的繁荣。面对未来,如今人们突然发现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为了繁荣,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忽略了“练内功”,与国外优秀企业相比,我们的竞争力下降了。不仅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竞争力在下降,而且国内市场如今亦是诸强角逐,竞争日趋激烈。在日用消费品领域,目前国外名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名牌采取围剿之势,国内企业被迫在家门口开始了一场国际竞争。对此,部分国人开始担忧,国产品牌能否顶住洋品牌的进攻。在此严重态势之下,为求生存,为保证眼前利益,企业很可能走与外资合作之路。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同行中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的确有不少已经或正在考虑与外商合作。而外商也正想利用这一机会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品牌优势、营销优势,占领中国市场,阻止中国优势企业的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外商的投资意图,各级政府和企业界人士尤需慎重选择发展道路。企业在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必须考虑国家整体经济战略布署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切不可为图眼前利益把经济的主导权交与他人,否则,即使解决了暂时的存在问题,未来的繁荣恐怕也难以维持。政府对企业的对外合作活动应从法规、政策乃至行政方面进行必要的规范、约束甚至干预。在这一问题上,绝不能听任企业各自为政。这是政府发展民族经济方面肩负的重要职责,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中,没有一定数量的知名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一个国家要想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可能的。中国要最终摆脱贫穷,实现现代化,客观上就必须在相当时间内保持目前这种发展速度。现实迫切要求我们端正思想,艰苦创业,自觉运用现代经济规律指导我们的经济行为,如此才能换来我们所企盼的富裕、幸福。

四、物质与精神共同富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精神与物质不平衡的现象不能算是真正的繁荣,真正的繁荣应当是物质与精神并重,相辅相成、互相调和,即心物合一的繁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文明程度明显高于我们,但那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追求的是物质与精神共同富有,只有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有,才算真正的社会主义。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二是发展物质文明的需要。精神文明的发展有赖于物质文明为其提供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又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职工文明程度低,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低下,是绝对生产不出高质量产品的。相反,精神文明程度高的职工队伍却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资金不足、资源相对匮乏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中国目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迫切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培养一支具有高度的爱国、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的职工队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国外成功企业所奉行的“制造产品之前先培养人才”的思想与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之相比,精神文明建设则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两个文明发展的不平衡给经济和社会的深入发展带来了明显的不良影响。从经济角度来看,现代经济活动中,道德因素的作用日趋明显。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只有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可能为社会持续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而这正是著名品牌得以诞生的基本条件。我国产品质量上不去,质量不稳定,关键原因不在于我们的技术落后,而在于职工缺乏真正为消费者着想的思想。“顾客是上帝”的思想并未真正成为指导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思想。仅观国外成功企业的例子,我们便可以清楚地发现一个共同点:追求尽善尽美的服务。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优质服务被消费者认可与接受的同时,企业的利益也得到了回报。从经济角度看,经济与道德已密不可分,成功的经济必须以优良的道德为依托,而且道德必须先行。从社会角度来看,富裕后人的生活方式合理与否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积极、适度的消费既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也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反之,超前、过度与不健康的消费,很容易导致经济的过度增长,使经济发展失衡,严重时会出现“泡沫经济”现象,使经济发展停滞,如此而来的必然是经济发展的低速。与此同时,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常常导致不文明生活行为的大量出现,污染社会空气,各种腐败现象由之而生,到头来又将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对此,人们理应觉醒。

综上所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除贫穷,消除贫穷是一个理智的行为过程。坚持独立自主基础上的改革开放,积极、慎重地引进外资与技术,是实现上述目标应持的基本态度;致富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此过程中贫与富是相对的,一时的贫穷可以换来长久的富裕,贫中有乐。舍弃原则求富,只能换来短暂的繁荣;我们的目标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有,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标签:;  ;  ;  

论贫困与财富的辩证观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