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知识库的国际学术论文管理模式探讨_图书馆论文

基于制度知识库的国际学术论文管理模式探讨_图书馆论文

基于机构知识库的国际学术论文管理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论文,知识库论文,管理模式论文,机构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国“自主国际学术论文”发展现况

所谓“自主国际学术论文”,是指国内学者、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发表或被收录的学术论文。由于国际交流的需要以及国内大学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大学及科研机构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日益上升。

自2006年至今,中国论文数已经跃居世界第2位,且中国高影响力论文数量以年均增长率27.6%的速度领先于G7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和有代表性的新兴国家(印度、韩国、俄罗斯),G7国家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年均增长率一般在8%以内[1]。国内研究机构及高水平大学在近10年中发表的国际论文是一个数目相当可观的资源之所在,仅以通讯科学(Telecommunication)这一个学科领域为例,通过在WOK数据库中收集该学科近6年在SCI来源刊上发表的该领域国际论文,可以发现2006—2011年的通讯科学SCI论文依次为496篇、806篇、884篇、1293篇、1516篇、1882篇,6年通讯领域国内SCI论文总数为6877篇,以年平均20%左右的涨幅在增长。2012年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中,中国的论文占到12.08%,达到19.01万篇。这是非常巨大的一笔知识资源,如果忽视对于这些资源的存档、管理以及利用,无疑是对大量科研资源以及相关投入的巨大浪费。

国际学术论文逐年增多固然可喜,但我国在自主国际学术论文管理中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迄今为止,在数字学术资源保存方面我国尚无清晰的国家战略。2008年在数字图书馆高层论坛首届年会上,众多与会专家大都认同我国多数数字资源面临着无明确保存政策、无长远经济保障、无可靠保存系统、无有效恢复与保障服务机制等问题[2]。从国家学术数字信息资源安全的战略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学术数字信息资源的保存、管理和使用模式等方面差距甚远,尚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2 我国自主国际学术论文资源的管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 国际论文的增长构成对中国本土学术期刊的冲击

我国在SCI来源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增幅惊人,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是2000年的4倍,而同比在国内“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仅为2.9倍,明显低于前者。这说明,在目前的考评体系下国内学人的高质量论文更倾向于向国外期刊投稿,一定程度上造成中文期刊稿源萎缩,学术质量下降,影响到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而中国的国际论文在IF>5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却没有显著增加,发表在IF<2的SCI期刊上的论文数占到我国SCI论文总数的70.1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际论文并没有真正提高我国科技影响力的国际地位,而在低层面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却消耗了国家大量的科研资源[3]。

有鉴于此,中国科协于2013年11月20日宣布,由科协、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6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拟投入9100万元人民币资助76种英文科技期刊,计划分两步走,先提升国内英文期刊质量,后拟在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群。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国际论文的流失对于我国的学术发展是一个重大损失,同时也是对于我国学术出版的巨大冲击[4]。

2.2 国际论文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本土知识资产的流失

学术虽为天下之公器,但学术成果却是有产权归属的。由于许多优秀学术成果选择在国外商业性学术期刊发表,造成这些由国家公共投资产生的成果成为国外出版商的独占资产,其版权归属国外期刊所有,如果国内同行需要使用,则必须购买相应的国外数据库。

目前国内“985”及“211”高校图书馆购买了相当规模的外文学术资源,截止到2009年CALIS共组织了107个集团采购,并于2010年开始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igital Resource Acquisition Alliance of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DRAA)形式继续进行集团采购[5]。据“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数据统计,2012年共有586所高校图书馆在“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填报数据,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平均值为418.1万元,延续2008年以来的持续走高趋势;446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电子资源采购数据,电子资源的总采购费用约为8.39亿元,延续2006年以来的持续走高趋势。排在前5位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约为2070万元;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约为1770万元;复旦大学图书馆,约为1569万元;浙江大学图书馆,约为1548万元;同济大学图书馆,约为1430万元[6]。而在这巨额的购置费用中,就有相当一部分费用是用于支付我国学者所撰写的国际论文。

以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为代表的集团采购模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但同时也造成国内学术数字资源严重的同质化现象,“985”高校购买的学术资源大同小异,几难区分;学术数字资源的保存与使用严重依赖数据库商。

在大量优质稿源流向国外,且中国学术界失去其学术成果版权的同时,学术图书馆还必须付出高额费用去获取这些本国学术成果的使用权,这无疑构成对国家利益和科研学术机构知识资产的损害。长此以往,必然给国家利益和科技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大致有3个主要方面:

(1)目前国内现行科研考评体系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大学排名、科研项目申报,还是科研人员晋升,国际论文都是被推崇的重要因素。在此导向下国内学者的高质量论文更倾向于向国外期刊投稿,一定程度上造成中文期刊稿源萎缩,学术质量下降。

(2)国内学术界对于学术成果产出缺乏知识资产保护意识。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或研究人员个人都没有形成学术研究成果就是一种知识资产的清晰意识,对于自己的知识资产缺乏足够的产权保护和学术知识资产自主的意识。

(3)学术图书馆界没有真正承担起保存学术机构知识资产、促进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公共获取的职责。相比于学术期刊出版界的警觉和危机意识,学术图书馆界仍满足于“可获取”、“可利用”层面,基本没有建立起学术资源也是知识资产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学术图书馆倡导的“学科服务”所力推的高水平国际期刊投稿指南、学科竞争力分析等服务,可能在客观效果上加重了国内校园知识资产流失的态势。

因此,探讨我国自主国际学术数字资源的保存与利用模式,尽快实现对于国内优质国际学术资源,特别是国际论文的保存、管理和利用,已成为一个追在眉睫的课题。

3 建立我国自主国际学术论文保存体系之构想

通过制定机构仓储(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的相关政策,构建大学机构仓储,将研究人员的已发表论文存放在机构知识库中,提供开放获取,不失为整合国际论文资源、为其提供合法存储和利用空间的有效途径。

通过建立全国学术机构的IR学术资源服务平台,将有可能实现我国自主国际学术论文的共建共享、一站式检索和原文传递服务,从而在一定层面保障我国自主学术信息资源的安全和可被利用。

3.1 基于IR管理国际学术论文资源的可行性

事实上,很多国家非常重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战略规划。早在2000年12月,美国国会即批准了国会图书馆的“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NDIIP),从国家战略层面实现针对不断增长的数字资源的采集、存档、编目和长期保存。国外大学机构库(IR)的建设亦如火如荼,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e-Scholarship、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d-Scholarship等。IR是学术机构为捕获并保存机构的智力成果而建立的数字资源仓库,其职能不仅在于长期保存机构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借此体现机构的学术声望、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7]。

目前台湾地区在IR的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台湾大学基于Dspace1.4 Betal,结合台湾学术环境、繁体中文语言特性及使用需求进行扩展开发的NTUR,实现了较好的本地化,建立了自己的IR。2007年起台湾大学图书馆邀集台湾7所大学成为种子学校,共同推广机构典藏,将建置技术及经验与其他学校分享,共同建立台湾学术机构典藏联合检索平台(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TAIR),以达到学校长久保存学术资源及提供便利使用之永续经营目的,也使台湾整体学术研究成果更有效地推向国际,进而与世界学术研究脉动接轨[8]。

TAIR采取“分散建设、集中呈现”的服务模式。据TAIR网站公布,截至2010年12月23日,参与TAIR建设的学术机构有113所,其中高等学校达106所,61%的台湾高校都建立了IR,且收录的学术资源总量可观。可以说,台湾研究机构与大学对于校园学术资产的重视、管理与保存水平要远超过大陆[9]。

3.2 我国自主国际学术论文资源保存体系建设

本研究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台湾地区高校及科研单位“分散建置,集中呈现”的IR构建与推广模式,制定面向国内高校的以收录国际论文为主的机构知识库(IR)自主学术资源典藏体系;通过进行质量评估、分级保存,以及提出鼓励学术机构和学者对自身学术产出进行自我存档的激励机制与政策等,将有可能实现国际论文资源的存档与发布,建立起相应的检索与利用平台,从而实现自主国际学术论文产出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保存、管理以及读者用户的永久访问。

3.2.1 以学术图书馆为承担主体建立自主国际学术论文存储制度

学术论文作为科研的最终产出,通常以商业出版物为主,如果学术图书馆放弃对于本机构学术资源的保存与管理,学术图书馆联盟放弃对于整个学术系统论文资源的保存和管理,那么受制于商业出版机构或数据库商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研究规划与审查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研究型图书馆10大趋势》提出,学术图书馆应更专注于本机构资源和特殊馆藏,即“图书馆独有馆藏资源”(unique library collections),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将技术与内容用独特的方式联系起来,成为促进学术研究的纽带[10],这既是学术图书馆界的使命,也是国际学术资产管理的一个趋势。

学术图书馆需要转变对于自身在学术交流环节中既有位置的认识,不能再满足处于“出版社/数据库商——图书馆——读者”这一学术交流循环的“中下游”,而应转向“中上游”,即成为以服务教育科研为宗旨的非商业性学术资源“有限出版者”,承担起保存、管理、传播机构学术资产,促进学术界和研究人员共享科研成果产出的职责;高校利用IR自主学术资源,建立国内学术机构自主学术资源存档,应成为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的共识。例如美国的海量机构知识库HathiTrust,就是由美国机构合作委员会(Committee of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CIC)的12所大学联盟及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UC)所属的11所大学图书馆发起,这一项目将这些学术图书馆的自主学术资源加以数字化,并聚合保存美国顶级研究型学术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产出,形成一个共享的学术资源的数据仓库[11]。

其次,国家层面应根据国际不同出版社对于自我典藏的要求,建立我国学术机构IR版权许可协议,并尽快制定相应的学术资源典藏政策,从而在制度层面保证我国自主学术成果产出,特别是国际论文的保存、交流和利用。仍以HathiTrust为例,其根据文献的书目记录,建立了版权数据库,并依照美国的版权法律,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版权管理,例如开发了版权回顾管理系统(Copyright Review Management System,CRMS)。

由此可见,无论是软硬件开发,还是机构管理、制度保障,以学术图书馆为承担主体建立自主国际学术论文存储体系都已经具备,并日趋成熟。利用高校图书馆联盟,建立自主国际论文典藏和管理机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完全有可能通过在某个中心馆的试点,由点及面,从某一具体的学术图书馆推广到整个高校图书馆联盟,由此形成我国自主国际论文资源库在开放内容、开放范围、服务政策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建设。进而通过建立全国高校IR自主资源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对于国际论文的共建共享,一站式检索和原文传递服务,从而在一定层面保障我国自主学术信息资源的安全和可利用。

就国内现状而言,IR的建设和管理可以采用“分散建置,集中呈现”的IR构建与管理模式,各学术图书馆可根据统一的技术协议与标准建设各所在科研学术机构的自主学术资源IR;而后,按照一定的学科体系与逻辑结构,建立全国自主国际学术论文资源管理平台,通过建设联合目录和全文索引,实现整合检索与原文传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出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国外学术资源集团采购与自主IR资源建设的协调与合作。

3.2.2 加强机构知识库相关技术与标准的研发

在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管理方面,首先应建立学术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估、分级保存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标准,提倡和鼓励各类型学术研究机构建立自己的机构知识仓储。同时,出台宏观的数字学术资源典藏政策以及微观的机构自主仓储(self-archiving)激励政策,鼓励学术机构和学者对自身的学术产出进行自我存档。

作为自主学术资源的存档和管理者,高校图书馆需要承担对于学术资源数据转换格式、元数据标准制定以及质量评估和控制等方面的职能,规定IR采用的元数据标准,制定元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对元数据的编辑、审核等。通过规范的元数据促进学术资源共享,并保证数据存档、备份和迁移过程的安全性。

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系统大多采用或参照DC元数据标准建立核心元数据集合,早在2002年国家图书馆颁布的《中文元数据库》方案,在总体框架结构上就采用了OAIS模型(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即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是由美国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制定的标准,2003年最终作为ISO的标准(ISO 14721:2003)颁发,旨在为基于长期保存目的的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参考模型和基本概念框架,以维护信息系统中数字信息的长期保护和可存取。

为了满足数字环境下书目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需求,2010年6月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正式发布,RDA是语义网词汇的书目标准。2010年底美国国会图书馆完成了对RDA的最新测试,2011年8月作为RDA基本组成部分的词汇部分正式发布[12]。RDA可有效描述各类书目数字资源,有助于将图书馆的资源对象抽象为一个统一模型,所有不同类型的书目资源可在同一个框架中以不同的属性、关系和取值进行描述和区别[13]。

2011年9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年会专门讨论了“元数据协同”(Metadata Harmonization)问题,其研究重点聚焦在如何实现在不同元数据纲要之间建立桥梁,因为元数据是支持语义网结构化数据相互关联和揭示的关键要素。

所有上述研究都为制定IR的元数据标准及元数据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IR元数据方案中的各项元素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落实到著录规则层面,满足资源描述、分类、标引和检索的需求。此外,在制定自主学术论文资源IR元数据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内容多维化。对学者国际学术产出的形式、内容和效用三个维度进行记录,以满足对于学术论文资源与馆藏资源整合、管理与保存的要求。

(2)主体多元化。既要收藏学者、研究人员的国际学术论文,还应有意识地反映和揭示学术研究之间的关联与合作关系。

(3)注重反馈与修正。实现国际学术论文的收藏功能固然重要,但更应发挥其被利用的功能,因此反馈功能不可或缺,把握国际学术论文的利用及反馈状况,可以达到提高学术资源质量、促进知识交流和分享的目的。

4 加强和重视自主国际学术资源的数字版权研究

关于自主学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纠结的问题,涉及是否对数据库商或出版社侵权,如何提供利用以及如何提供利用等。对此,台湾大学图书馆前任馆长项洁教授于2007年在台湾机构典藏学术研讨会上以三权分立模式阐述了有关IR的知识产权归属,项教授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作是对这一问题的一个权威解释。他提出机构拥有自我典藏权利(self-archiving right)、全文索引权利(full-text indexing right)和全文取得权利(full-text access right),这三种权利隶属于自主学术论文作者所在机构,但对于自主学术论文共享和重用的权利则需要进一步探讨[14]。

基于这一认识,近些年开放存储活动发展迅猛,已经迫使许多出版社在著作权转移协议中允许作者在机构知识库中开放存储,但这些著作权转移协议主要是针对作者本人的。大多数出版社的著作权转移协议或允许开放存储的框架协议也只允许作者的学术成果在其个人所在机构的IR中开放存储。英国联合资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资助的RoMEO(Rights MEtadata for Open archiving)项目研究和关注的就是自存储的版权问题,该项目提供世界出版社对自我典藏时版权转让协议的信息[15]。

在这方面,中科院系统已经作了相关尝试。2010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与Springer集团签署了开放存储合作框架协议,使中国科学院成为亚太地区首家达成这类协议的机构。根据协议,Springer允许所有在Springer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中国科学院作者可以将论文的最终审定稿存放到研究所的机构知识库,可在论文发表12个月后提供开放获取[16]。

也就是说,IR的建设工作已迫在眉睫,如果我国不加强IR的建设工作,那么即使有这样的版权协议依然不能促进我国自主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和知识资产的长期保存。因此,尽快建设各学术科研机构的IR是一个必须拿到议事日程上的任务。

5 结语

国内现行的数字学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资源同质化、对国外数据库商过于依赖等风险,给国家信息保障造成一定的隐患。本研究对国际论文资源的保存与服务模式进行了讨论,提出解决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和制度保障问题,将有可能改善学术出版环境,完善我国现有的数字学术资源保障体系,彰显学术科研机构的学术实力,提升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国际化水平,并在国家学术资源长期保存安全战略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目前,我国在IR的构建与推广方面存在较大障碍,屈指可数的大陆高校机构库主要基于DSpace构建,但总体上未能很好地完成DSpace本土化转换,且知识库内资源极为有限,未能发挥出IR对科研和学术的积极意义。因此,需要从更高的层面制定面向国内高校的以收录国际论文为主的IR自主学术资源典藏体系;组织各研究型学术图书馆按照一定的学科体系、逻辑结构,建立面向全国教学和科研的自主国际学术论文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平台,并制定出长期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利用IR保存自主学术资源,也应该成为国内学术图书馆数字资源集团采购新共识,以加强国外学术资源集团采购与自主IR资源建设的协调与合作。

标签:;  ;  ;  ;  

基于制度知识库的国际学术论文管理模式探讨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