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系统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班子论文,结构优化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今年开始,省、市、县、乡党委将集中进行领导班子换届工作。这次换届将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目标,在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从体制上为优化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深化对领导班子结构优化问题的认识提供了新的契机。现结合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实践,运用系统论原理,对领导班子结构优化问题作动态的、多元的分析和探讨。
一、把握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明确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方向
领导班子作为一个系统,其整体效能是通过班子成员科学合理的配置,形成结构优化的群体而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换届过程中必须重视领导班子成员的配置方式,并根据领导班子战略目标的调整而调整,以实现班子成员各要素之间的动态互补和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不断提升,使领导班子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
要建立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领导班子内部职能、责任、权力的合理划分与相互衔接对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起着基础性作用,决定着领导班子成员个体要素结构优化的效果。立足于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建立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实现科学的职权配置,是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首要前提。为此,要根据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逐步建立以岗位职责、工作职权、资格条件、素质标准和能力要求为主要内容的各类领导岗位职责规范,并加大对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日常考察考核,建立领导干部动态业绩档案,为准确评价干部、实现奖优汰劣、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提供依据。要通过明确领导班子内部的职权结构,因事设岗、因岗选人,最终实现人岗相适,奠定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坚实基础。要按照能级要求定岗位,规范党政领导班子的事权,共同推进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
要建立领导班子实绩评价体系。为使领导班子结构符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评价体系。要参照中央组织部制定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办法,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方法,并相应改进考察方法,通过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组织鉴定与专家评价相结合、领导意见与群众测评相结合、数据统计与社会评议相结合,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绩,建立和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为领导班子结构优化提供明确方向、可靠依据和制度保证,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从而形成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
要建立领导班子功能评价标准。目前,除上级对领导班子配备的结构要素有明确要求外,领导班子结构何时、如何调整和优化,还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而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具有班子结构是否优化的表征意义,通过建立领导班子整体功能评价标准,就有利于把握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时机和条件。从可检测角度看领导班子整体功能评价标准,应着重围绕领导班子的团结、廉洁、实绩三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及考察方法。团结是基础,是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是领导班子发挥整体功能的基础条件;廉洁树形象,是领导班子具有凝聚力、号召力的重要保证;实绩作为衡量领导班子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应成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评价标准的核心。要积极探索建立能够反映领导班子团结状况、廉洁状况和实绩状况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准确掌握和了解领导班子运行和整体功能发挥的状况,为及时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供依据。
二、把握系统的层次性特征,突出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重点
领导班子系统由一定的层次构成。为此,在领导班子结构优化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层次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关键性层次,优化重点班子,配强领导核心,促进领导班子整体水平的提升。
突出优化重点班子。重点班子是领导班子系统中的关键层次,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把重点班子选优配强,是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重中之重。对省辖市委组织部门来说,主要是要在党委领导下,选优配强县处级领导班子,而其中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是结构优化中需要突出的重点。县(市、区)在国家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形势下,能否进一步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建设,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权基础的稳固和发展。在党委换届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04—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和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旗)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选好配强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使之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突出配强领导核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一把手的选拔和任用。要进一步扩大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好中选优,切实把素质最优、能力最强的干部配备到一把手岗位上来。特别是要注意搞好地区党政正职的合理搭配,书记人选民主作风要好,善于调动和发挥常委的积极性;政府正职人选除了要熟悉经济工作以外,尤其需要具有大局观念和配合意识,相容性要好。
突出优化重点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班子的“强”与“不强”,主要就是看领导班子成员的能力。能力决定领导班子成员能否正确把握领导方向,能否凝聚整个组织的力量。为此,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要素时,必须突出能力要素。要根据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的发展新趋势,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实行能力本位的管理,即根据领导班子应有的功能,对不同级别、类别的领导班子的职位,提出不同的任职能力要求,并充分运用能力测评等方法原理,探索建立不同层次、类别的领导干部能力标准、测评方法和选拔方式。
三、把握系统的开放性特征,营造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环境
领导班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领导班子系统与干部工作大系统及社会大系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持。
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领导班子结构优化提供制度保证要严格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按照中央“5+1”文件精神,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选人用人的机制和体制。要继续坚持扩大民主的方向,开展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工作,积极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新机制;完善讨论任用干部票决制,试行研究干部预告和干部任用工作情况年度评估等制度,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干部任用决策新机制;积极推行和完善任期制、辞职制,建立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等制度,加大党政干部交流力度,拓宽“三支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完善能上能下、有效调控的干部宏观管理新机制;坚持并完善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监督检查等制度,健全制度配套、效能优化的干部监督新机制。
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领导班子结构优化提供智力支持。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以领导干部个体素质的优化为前提。干部教育培训既是领导干部个体素质优化的基础,又是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基础。要按照中央《干部教育培训条例(试行)》的要求,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把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要从适应发展的需要出发,以胜任岗位任职要求为目的,把领导干部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专业知识层次和能力素质,从而在动态的继续教育中不断完善和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领导班子结构优化提供人才支撑。后备干部队伍是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源头活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排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障碍,开阔视野,打破常规,努力发现、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把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年轻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要科学制定规划,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近期和中远期需要,建立动态的、多层次的后备干部人才库,始终保证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够担当重任的后备人才队伍。要通过严格筛选、跟踪培养、加强考核,及时把条件成熟的后备干部放到领导岗位或重要岗位上使用。
要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为领导班子结构优化提供服务保障。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强化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是具体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组织部门的作风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领导班子结构优化的成效。为此,组织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要始终服从、服务于党委工作大局,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按照“让党委满意、让群众满意”的要求,坚持公道正派,加强能力建设,培养优良作风,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升组织工作水平和组织部门形象,从而为完成包括领导班子结构优化在内的组织工作的各项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标签:系统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