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理”和谐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青少年论文,本质论文,道德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5-0047-03
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命题是基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任务而提出来的。在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中,道德全面发展是首要的环节。为了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必须研究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问题。
道德是人们经济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它是人们实现生活共同体的共同利益诉求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活动规范。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外在的力量和内心信念、心理意识等内在的力量来共同维系、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行为活动规范的总和。由此可知,道德内含着人的品德、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为活动三个组成部分。在道德内涵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又可分为思想道德意识研究领域与道德行为实践研究领域两个独立的系统。人的品德、心理意识属于思想道德意识范畴,而人的外在行为活动则属于道德实践范畴。我们通常以“实践理性”来定性道德科学,而道德作为“实践理性”的科学,其研究领域理应既包括人的品德、人的心理意识等道德理性系统,又包括人的行为活动等道德实践系统。道德科学本身内含着人的品德、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为活动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人的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道德内涵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品德是道德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心理意识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人的行为活动则是品德的外在标志。首先,品德是集中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品德既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又支配着人的行为活动走向,是道德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其次,心理意识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是道德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内容。因为,心理是品德形成的发端,人的任何品德的形成,无不从知、情、信、意、行这几个心理过程的基本要素的运动变化开始。心理又是品德发展的动力,尤其是人的态度、激情等对品德的升华起着巨大的催化作用。此外,由于人的思想支配行为并不都是直接的,通常是通过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的过程而运行的,所以,心理还是承接品德与行为的中介因素。最后,人的行为活动是品德的外在标志,是道德科学研究的客观内容。没有行为习惯便没有品德。产生良好的行为是品德养成的直接任务,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是品德养成的目标。思想道德教育重在引导人们持续不断地践行道德行为规范,只有将道德行为持续不断反复进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养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加强“三理”和谐教育,强化人的道德全面发展的理念,有助于克服当前社会上常见的“言语的君子,行动的小人”式的道德两面人现象,旨在培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道德新人。另外,行为也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心理品质的基础。任何行为都源于动机,而动机的实质是需要。人的动机起源于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个方面,由此衍生了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起源于人身体内部的生理平衡的变化而产生的动机,也称原始性动机。关注青少年的生理需要,把握他们的某些行为的生理性动机之源,才能科学地引导青少年的生理行为。社会性动机是起源于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动机。关注青少年的社会需要,才能把握导致他们的某些行为产生的社会性因素,找准社会性动机之源才能科学引导其社会行为。青少年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年龄针对性,不善于区分他们的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一切皆从社会性因素去寻找行为发端,往往会造成道德教育的某些偏颇。可见,加强青少年“三理”的和谐教育,有利于科学地区分青少年生理的和社会的行为动机,引导青少年道德的全面发展。
从学科理论联系上看,“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研究人的品德问题需要伦理学的理论知识的支撑;研究人的心理意识问题需要心理学相关理论,特别是心理过程基本要素的运动变化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支撑;研究人的行为活动问题需要生理学相关理论,特别是生理健康、生理需要、生理性动机、人的内在的生理机能与外在的行为活动关系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众所周知,学科的分化而形成的分门别类的研究领域,目的只是为了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深化。但是在实际道德教育过程中,是不能将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截然分开的。生理教育作为人的生理机能教育系统,虽属基础性的教育,但对人的道德全面发展起着物质性支撑作用;心理教育作为心理机能教育系统,对人的道德全面发展则具有精神性奠基作用,人的心理机能的强弱与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密切相关,对人的品德和谐发展起着精神性支撑作用;伦理教育作为社会价值教育系统,属于目的性教育,与社会价值导向直接合一,对人的品德和谐发展具有定向性价值,起着社会性支撑作用。良好的生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能为实现青少年的品德升华奠定物质与精神的基础或身心基础;而在升华了的品德的带动下,又进一步促进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生理健康发展,为更高层次的品德升华奠定了新的物质与精神基础。虽然,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人的生理健康问题三者属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但三者研究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以人为主体的学科特性就决定了三个学科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性、相互渗透性和相互促进性。诸如,人的品德优劣要从其知、情、信、意、行等这些心理过程的基本要素去全面衡量;人的心理活动也是遵循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过程的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人的生理行为也是研究人的高级行为模式(知、情、信、意、行等行为模式)的基础等。另外,当今社会学科交叉,众多边缘学科的生成和相互融合的大趋势,也拓宽了研究思想道德建设的视野和思路。我们深感道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道德学科自身,而应从道德学科以外寻找配合力量。实施“三理”和谐教育,借助于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的合力来促进人的道德全面发展,既体现了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现实举措。
从“三理”教育实践上看,人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可分的。诸如,人的公德的养成离不开公心的支持,公德和公心又支配着人们能否身体力行道德行为,而没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便形不成优良品德和心理素质。又如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不能完全与性心理教育、性生理教育分割开来一样,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离不开心理呵护,又影响着心理健康;而心态的优劣也是既受制于生理状况,又影响着生理健康。可见,德—心—身的这种“既受制于又影响着”的交互作用和循环往复的链条关系,是开展“三理”教育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点。首先,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人的品德养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机制、心理形式基础之上的。人的品德养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决定性的影响的条件下,不断促进人的内在的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要素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由一定的品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必须经过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等心理要素的催化作用才能实现。可见,一定的心理素质是形成一定的品德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另外,人的品德差异的原因除了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不同外,心理素质的差别是很突出的。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兴趣、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都影响着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心理教育与生理教育之间的重要联系也是被教育实践公认的。由于心理与身体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心理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身体的化学平衡,其中免疫系统尤其敏感。心理、情感状态影响了免疫系统,而免疫系统又影响了身体的其他系统,诸如,新陈代谢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从而影响整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心理教育与生理教育也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最后,加强生理健康教育,科学调控人的行为举止,养成遇事不怒、不卑不亢、文明举止的行为习惯,又能进一步促进人的品德素养的科学提升。众所周知,人的心理感受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反应,人在愤怒时行为宣泄、高兴时忘乎所以、心理挫折后行为沮丧、尴尬时脸红、惊吓时心跳加速等。如果忽略科学的生理健康教育,往往会造成人的生理行为调节失控,甚至可能导致偏激行为的发生。日常生活中一怒之下大打出手、脏话出口的生理反应,不仅折射出人的现有品德素养,也影响着人的品德修养发展水平。可见,人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加强“三理”和谐教育,才能形成合力以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全面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与人的心理意识、人的行为活动的交互作用的链条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诸如在体育竞技运动中,运动员靠良好心态才能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取得最佳成绩是被公认的。如果运动员不能把人体的精神和躯体的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就难以发挥人的生命体的最佳效能。而在调整心态的过程中,运动员或“为国争光壮国威”,或“仅为个人名利”的目的驱动力,或曰“品德”驱动力,在其中决定着心态调整的方向和力度,支撑着运动员行为动作与潜能的最大化发挥。我国自古就以强健筋骨、发达神经、涵养德性作为体育运动的宗旨和精神,就是把三者作为统一体看待的佐证。又如,面临大考的考生容易患感冒或流感,这可能与心理过度紧张,导致免疫机能低下有关。但是,人们面对心理压力时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被心理压力激发出强烈的创造力,另一种则是由心理压力导致思维陷于凝滞。为什么前者是心理压力使他们感到兴奋,促使他们更坚定地向目标前进;后者却感到压力意味着痛苦、消沉、退缩和畏惧。这里就有“品德”的因素在决定着心态调整的方向和力度问题。是勇往直前的行为走向,还是退缩不前行为走向,受着心理力量的支配,而心理力量的强弱又受着品德力量的决定。可见,或信心百倍,或心灰意冷,最终取决于人的道德综合力量。
总之,开展伦理、心理、生理即“三理”和谐教育,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切入点,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发展的结晶。实施“三理”和谐教育,借助于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的合力来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全面发展,既体现了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现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