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
唐晓明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北仑分校 北仑区社区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摘 要] 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是基于老年人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立足个体的学习目标和愿景,但不局限于特定学习内容而形成的活动团体。构建有效的、有序的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可以从自组织理论视角探究构建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提供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生存的源泉和力量,注重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序参量的变化和维护。构建路径上,要关注老年人的学习特质,建立对话协同机制,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帮助每个老年人都能在学习共同体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的幸福。
[关键词] 自组织;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
随着终身教育思潮在社会的广泛渗透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快速推进,社区教育越来越显示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除了在赋予公民个体素质提升上发挥能动效应所体现的本体功能,还具有强大的维护社会稳定及促进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建设的社会功能。在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之际,老年教育也y迎来良好的发展形势,因人口老龄化问题催生了社会各个层面对老年人问题及老年教育的重视,因此,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创新老年教育模式,优化老年教育支持服务,就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老年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构建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为老年人的个性化学习、有效性学习、互助性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不失为挖掘老年教育发展潜力、提升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选择。
一、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概述
共同体是社会学概念,最初由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在其1881 年出版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提出,书中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并把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状态”[1]。滕尼斯对共同体的阐述限定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范畴内的自然性和封闭性特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程度不断高涨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强,共同体与其曾经依附的血缘、地域、精神不再具有紧密性而成为“脱域共同体”[2],而且脱域式的过程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脱域”机制“已经逐步地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从它们所处的特定地域情境中‘提取出来’,并跨越广阔的时空距离去重新组织社会关系”[3]。因此,多元化时代形成的共同体也在通过不断更新自身的内涵来强化其具有的时代特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求。学习共同体就是这种需求的产物,是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组织协调个体学习资源、促进个体学习互助互补而形成的学习团体,“是一个以共同体的形式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系统内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观念、信仰”,“采取适应性的学习活动方式,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来共同地学习”[4],这也意味着采用何种形式、运用何种工具主要根据成员需求和团体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来决定,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其活动形式和工具运用存在较大差异,毕竟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各不相同。
我们记忆的地图如同海星那样慢慢以过去为圆心,向我们的现在慢慢展开。过去与未来的关系是绘画的一个中心,也是一条用于凝视徐浡君(中国云南,1964年出生)作品的精确的轴,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诞生于这种时间差中。这种时间差有时候像天象那样神秘,伴随着破坏性。而这种破坏性,即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破坏性,正是徐浡君的表现力所在。是他在路上的家,他跨越在国境线上的祖国。
通过软件实现共振解调的主要分以下4个步骤:①对时域信号进行谱分析,找到机械谐振的共振频率带,并对此共振频率带进行带通滤波;②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希尔伯特变换;③构造希尔伯特变换后信号的包络线;④对包络后的信号进行低通滤波并作谱分析。可用图1表示。
将学习共同体移入老年教育领域,自然需要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和学习特点来选择适应老年人的学习方式,以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这个角度和其他学习共同体具有共性,但不同之处在于,老年人的学习具有目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灵活性等特点,因为老年人的学习追求的不是职业导向而是更好的生活导向,学习仅仅为幸福生活助力。为此,我们可以将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定义为基于老年人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立足个体的学习目标和愿景,但不局限于特定学习内容而形成的活动团体。
如前文所述,自组织系统建立的根本是寻找基点,而基点主要来源于实践,因为学习组织内的成员是实践行为主导的社会人,脱离实践的组织如同空中楼阁。有效构建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首要程序就是下沉社会、走进社区,对老年学习者进行全方位调研,包括居住地、原职业、文化程度、学习目标、学习需求等,据此进行分析和归类,从中认定老年学习者内在特有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景,以此作为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不过,对于接入自组织理念的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组织系统来说,这里不仅仅要关注群体的学习特质,还要关注个体的学习特质,系统的组织关系实际上是个体自身属性、成员之间关系、系统运行关系的总和,因此,完善而有序的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是特殊而复杂的学习系统。
二、构建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理论视角考察
自组织是一群人基于自愿的原则主动地结合在一起,其本质特征是成员的平等性及资源共享性。自组织作为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艾根的超循环理论、哈肯的协同学、托姆的突变论等,统称为自组织理论。这些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一经产生,便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研究、解释各种现象。自组织理论揭示的是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发展及运行的内在机制,且在这种内在机制驱动下,“自行地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和精细程度的过程”[5]。从自组织理论视角考察,构建老年教育共同体需要考量三个要素。
(一)确立基点:探究构建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特殊性表现在学习者的个体学习特点和学习目标上,老年学习者接受能力弱,认知能力在退化,并且不以知识和能力为学习主导,而是为了更好的幸福生活而学习。复杂性表现在学习者来源差异、身份差异,从年龄上看,既有花甲、古稀学习者,也有80、90 耄耋老年人;从原职业上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从文化程度上看,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文盲。
学习共同体的稳定、有序、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科学管理和优化服务,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将自组织理论充分渗透到学习共同体运作中。
(二)发展动力:提供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生存的源泉和力量
完善而优良的系统组织始终在动态中前行,而前行的源泉就是动力。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动力是“变化或静止的最初源泉”,“一般地说就是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7]。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始终发挥效用的根本也是动力,它主要为组织内成员提供具有强势凝聚结构的力量。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或动力度较弱势,构建起来的学习共同体也会名存实亡,组织内的每个个体也因系统自身的疲乏而丧失学习的激情和斗志。
首先是建立对话协同机制,营造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对话是相互整合的协同作用过程,是个体之间倾听、思考、回应中进行思想交流和精神耦合而修补个体欠缺并激发创造性的活动形式[10]。老年学习者的对话协同具有开放性、无限性特点。开放性表现在个体自身的思维开放和个体之间的观念开放,个体需要打开思维之门,接纳和吸收同伴的言语活动并进行个体加工和筛选,同时,个体之间经过观念交流和思想碰撞而不断超越原生群体关系并创生出新的组织关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不断进步;无限性表现在个体之间互动交流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个成员可以自由支配和掌握对话的时间和进程。对话协同是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完善有序结构、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因为系统的良性运行依赖系统要素的协同合作,缺少对话协同,各要素就会处于封闭状态,完全将自身禁锢起来,这种情形下的系统就是一潭死水,毫无存在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建立对话协同机制,激活系统内在的学习潜力,保持系统永恒的学习态势,关系到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存亡。
(三)组织保养:注重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序参量的变化和维护
其次是寻找活水源头,维护系统进步动力。活水源头是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持续运行的不竭动力。寻找活水源头需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体的学习样态和变化。个体具有激昂的学习热情,在组织内活跃度高,交际频繁,则说明个体学习表现的是正样态,要予以积极评价和推广;反之,当个体出现负样态时,就需要及时介入,引导个体认识到:只有处于集体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创造和智力建构[11]。二是关注群体的学习活动和频率。群体的高强度、高频率学习显示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但对于老年学习者而言,则不够现实,毕竟老年人是为修身养性、幸福生活而追求学习,共同体内的学习程度和频率也需要具有适应性,即需要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和学习规律。如果每个个体都在始终参与学习活动,表明学习共同体正处于良性循环阶段;如果学习闲置,群体之间彼此不相往来,表明学习共同体处于危亡境地,此时外在干预势在必行。
毫无疑义的是,老年人对组织内容和形式兴趣度很高,那共同体系统自然会处于极佳状态;反之,兴趣减弱乃至全无,则共同体的功能也逐渐减弱乃至最终消亡。由此可见,构建和维护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过程中,兴趣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各类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把兴趣作为主要指标。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实际上就是同化作用具有动力的那个方面。”[9]在考察和评价兴趣指标中,当老年学习者将自身和学习内容与形式合二为一时,抑或是当他把学习内容和形式当作实现自我需要的手段而它们又变成激发自身活动的必要因素时,就会出现真正的兴趣,我们需要抓住兴趣关键点而持续运营同质性活动,确保学习共同体的常规运作和有效推进。
三、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自组织构建路径
(一)构建前提:实践调研与特质认定
针对研究区地震资料特点及处理难点,结合具体情况和识别岩性体的地质任务,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砂岩体特殊处理主要体现在对地震资料的“三高”处理,即“高信噪比”、“高分辨率”以及“高保真”。处理思路如下:
任何系统的运行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平衡基础上,如果缺乏平衡支撑,系统自然会支离破碎不复存在。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成熟的系统保持的是一种动态平衡,每一次的失衡都会激发系统内部因子之间的作用互补和系统功能修复,推动系统由松散状态走向新的有序状态。确保系统在动态平衡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于基点,这是系统之所以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没有合理而具备公信力的基点,系统自然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我们需要研究基点的确立问题,使之建立具有可能性、发展具有可靠性。
根据学习特质,可以构建两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一是分层分类式,将同质性、同类性学习特质的老年人组织在一起,这种学习共同体便于组织活动和日常管理,因为成员志趣相近,相互交流和互动更为流畅和便捷;二是混合共融式,将不同特质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但其中需要有可以支撑的基点,如居住在同一小区、有共同的学习追求等,这种学习共同体管理虽然较为繁杂,但走上学习正轨后,就可以轻车熟路地引导全体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二)运作过程:对话协同与动力维系
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与其他教育领域学习组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共同体目标导向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成人教育领域的学习共同体目标导向于更好地适应职业标准,确立基点就较为简单,即以目标为导向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目标则是多样化、多元化,仅仅从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这种单向性的角度确立基点不具备可能性,因为有的老年人是为知识或能力而学习,有的老年人是为幸福生活而学习,有的老年人是为家庭教育而学习,不一而足。我们需要从多向性视角寻找适合每个共同体成员的基点。群体特性角度,从年龄结构、职业层次、专业特点等方面,研究与分析老年群体的基本特征,发现其中存在的同一性,并作为基点选择的参考;学习要素角度,从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方面进行分类剖析,运用合并同类项方式确立学习共同体的基点。无论立足何种基点,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是充分尊重和满足老年学习者的个体需要和选择,在确保学习者能完全灵活掌握自己的学习和通过组织体系有效管理学习者的学习之间做到张弛有度,就能使学习共同体的功能得到极大发挥。正如赫伯特·马尔库塞在论述发达工业社会现代化和标准化的工艺程序对个体解放所产生作用时所指出:“个人将会自由地支配他自己的生活。如果生产机构能够组织起来,并致力于满足生命攸关的需要,那么,它的控制还是充分地集中起来为好;这种控制并不妨碍个人的意志自由,反而会使它成为可能。”[6]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同样如此,如果在构建中找到合适的基点,势必使老年群体的学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发展愿景。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初衷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达成组织的学习意向,以帮助共同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提升。保持理想的发展愿景,引导组织为实现愿景而坚持不懈,并形成组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学习共同体具有持续活力的必要动力。组织发展愿景可以按照循序渐进原则确定好近期愿景、中期愿景和远期愿景,每一层次愿景的达成能为共同体的后续建设和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二是个体进步能量。个体进步能量是个体在组织帮助和推动下获得理想学习效果而集聚的量度,这既是个体保持学习激情的动力,也是组织持续更新和改进的动力。老年学习者与其他年龄层次的学习者相比,在认知能力、吸纳能力、知识转换能力等方面提升较为迟缓,进步能量的形成和演化需要一定阶段的时间积淀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测量该发展动力标识时,我们也需要遵循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留给共同体发展和推进缓冲期,以更好地适应组织内每个成员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三是群体协同关系。系统内成员之间的交集、协同、共进是自组织视角下学习共同体充满生机活力的必要保障,没有合作和协调,系统无疑会逐渐消失,而合作和协调的基本尺度是组织内群体之间的关联度和互动频率,因而我们需要帮助共同体内老年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引导学习者加强合作和交流,以便维持共同体内系统运转的内在驱动力。
五六十年代,济宁林业遭受很大破坏,森林资源持续减少。随后全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济宁开始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通过完善造林绿化政策、签订绿化目标责任状、实施工程造林等多种措施,造林绿化稳步推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全市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32.21%。
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是维护老年人学习兴趣、提高老年人幸福生活质量的必要载体。在组织运行中,我们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习共同体的保养,而保养是否成功需要指标来衡量。根据协同学理论,自组织系统运行的指标信息由序参量提供。序参量“是整个系统内有无活动的标志”,也叫“活动参量”[8]。系统的演化和更新由序参量决定,且序参量的变动及振幅程度影响着系统组织结构变动和存在时间的长短,如激光系统的序参量就是光场的强度,生态系统的序参量就是生物与环境的平衡状态,人体经络系统的序参量就是生理机能的变化程度。序参量的变化与系统的演化成正比,序参量为零时,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序参量达到最强时,系统的组织结构则处于宏观有序的临界状态。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因为成员的职业身份和年龄结构不同,序参量也不一样。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序参量是学科知识和学科成绩,职业人学习共同体的序参量是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而老年人关注的是兴趣,兴趣则成为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序参量。所以,维护好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是注重兴趣的变化。
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校数据库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目前,高等院校的数据库任课教师大多擅长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技术,但是缺乏对海量数据分析和数据系统实践的能力,这也使得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实施数据库课堂体系改革的主要瓶颈。新的课程体系对于数据库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要根据海量数据分析和数据库系统实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聘请企业精英作为讲师,也可以通过培训和自主学习提高现有师资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高校数据库课程教学的团队水平。
(三)实施成效:满足需求与实现自我
自组织系统演化到何种层次可以通过内在变量来测定,要素活跃和变量最大,则系统处于趋向完美的层次;要素沉寂和变量趋零,则系统处于极差表现状态。对于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掌握系统运行成效。
一是个体需求满足度。如前文所述,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序参量是兴趣,而兴趣与需求呈现同向度的变化,兴趣很浓,则需求满足度就处于最佳;兴趣很低乃至没有兴趣,则无法达成需求,学习组织就会处于危机境地。所以,我们在考察共同体内各类学习活动的成效时,需注重成员对学习内容、形式、场地、人际关系等相关要件的兴趣度,并根据变化及时进行改变和调整,以最大可能地服务学习者的内在需求。
二是个体自我实现结果。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某种活动或环境中发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身的才智、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他人或社会的高度认可和积极评价。老年人在中青年、乃至少年时代都经历过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享受到了这种自我实现的结果。步入老年期,尽管自我实现也包含与此相近的内涵,但更多侧重于学习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和结果,如同马斯洛所说,“倾听内在冲动的声音,让自我显露出来”[12]。当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中个体乐于彼此依赖、追求亲密互动中去珍视同伴关系、享受学习过程和结果,基本可以认定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是成功而有效的。
由表3可知,FeCrBSi添加量为7%时试样发生变形,无法进行同一条件下标准的力学试验,其余不同添加量的试样指标均能满足304L不锈钢标准,烧结件的耐腐蚀性能也得到少许提升,但差异不大.当FeCrBSi添加量为3%时,试样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断后伸长率均表现优异.
我国老年教育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创新举措、完善模式,让老年人在学习中真正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老年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职责。当前无论是农村老年人还是城市老年人,聚合最为密切的平台就是广场舞或是棋牌室,尽管娱乐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精神生活的充实还需要优秀文化的滋润,因此,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在老年人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引导老年人共同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自觉养成积极的学习品质,对老年人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以帮助每个老年人在学习共同体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的幸福,使之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
[2]王小章,王志强.从“社区”到“脱域的共同体”——现代性视野下的社区和社区建设[J].学术论坛,2003(6):40-43.
[3]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
[4]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9.
[5]贺修炎.走向大学自组织: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27.
[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4.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0.
[8]黄润荣,任光耀.耗散结构与协同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29.
[9](瑞士)J·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138.
[10]米靖.论基于对话理念的教学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3):20-25.
[11](瑞士)J·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M].尚新建,杜丽燕,李浙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357.
[12](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刘锋,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16.
On Construction of the Aging Education Learning Community 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TANG Xiaoming
(Ningbo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Beilun Branch Beilun District Community Education College,Ningbo,Zhejiang 315800)
[Abstract] The aging education learning community is defined as an activity group based on the learning interests and learning needs of the elderly,based on individual learning goals and visions,but not limited to specific learning content.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and orderly the aging education learning community can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e aging education learning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provide the source and strength of the aging education learning community,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and maintenance of the aging education learning community order parameters.On the construction path,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establish a dialogue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the elderly, and help each elderly to find the fun of learning and enjoy the happiness of learning in the learning community.
[Key words] self-organization;old age education;learning community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9)06-0009-05
[收稿日期] 2019-09-19
[基金项目] 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2018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ES-18Y12)。
[作者简介] 唐晓明(1967—),男,江西彭泽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成人教育。
(责任编辑:胡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