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心大城市政府功能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城论文,市政府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功能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8)02-0094-05
党的十七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加大力度促进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在促进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应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发展模式。为此,大力改善行政环境,加快转变政府功能,是中心大城市政府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发挥中心大城市主导区域优势,提升城市政府调控功能
中心大城市,是它所在的区域的经济高地,它通过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知识经济圈的整体发展,具有主导区域的作用。为此,中心大城市政府应该通过提升调控功能,进一步强化城市的聚散能力。
1.中心大城市政府要在体制上消除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扩大城市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大城市圈的建设
从世界中心大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心大城市的发展无不与城市周边经济圈发生密切的关联,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区域关系。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心大城市经济发展圈的直径距离为200~300公里(交通和信息网络发达,范围有可能扩大),人口在3000万人以上。在这个经济发展圈中,由几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镇构成区域骨架,其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占到经济圈内总量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以上。为此中心大城市政府必须推开行政区划的大门,借助我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强大冲击力,突破传统的地区间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按照市场规律,发展而不是切断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使中心大城市的经济号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2.中心大城市政府要凭借城市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政府自身的调控能力,为中心大城市圈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
要完善中心大城市圈内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供水、电信信息网络、人居环境、基础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中心大城市优于其他城市特别是农村的优势,是中心大城市聚集资源、扩散影响力的前提基础,也是中心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心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规划,要将中心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经济圈的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互动网络。
3.中心大城市政府要运用市场手段,密切与周边城镇的各方面的联系,促进多边的互惠互利
从一个中心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角度来看,中心大城市经济圈的建设宜采取“以点带面式”,通过中心大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形成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经济圈。中心大城市政府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成功经验和作法,如实行优惠政策吸纳周边城镇的政府和企业到中心大城市设立办事机构,以加强多边联系;对与中心大城市的经济具有紧密互补的周边城镇的经济实体,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以促进双方互惠合作等等,从而发挥中心大城市的聚散能力。
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发挥中心大城市发展领先优势,提升城市政府引导功能
中心大城市政府的引导功能体现于中心大城市的示范效果,所以中心大城市政府要优化自己的引导功能,首先要经营好自己管理的城市,保持其发展领先的优势。由于中心大城市所形成的经济圈、政治圈、文化圈等,既有隶属行政关系,也有非隶属行政关系,因此中心大城市政府发挥城市示范功能,强化政府引导功能,在方式上应区别对待,即对行政隶属关系进行指导性引导,对非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示范性引导,在内容上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即经济上以中心大城市为支撑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与发展;政治上以中心大城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在文化上以中心大城市为中心的科技文化教育建设与发展。
1.依托中心大城市的示范功能,引导中心大城市圈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中心大城市的经济体制、运行制度、竞争机制、生产消费体制等比较成熟,在机制、方式、政策措施等方面,能够为城市周边地区提供经济体制的示范和指导、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中心大城市经济是该城市圈的经济支撑,在经济结构上,城市圈的周边地区不能与中心大城市趋同甚至相互排斥,而相反,中心大城市政府应该利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促使城市圈内经济结构的互补互助。这种互补互助要以中心大城市的经济特点、优势为基础,更进一步地突出中心大城市的经济地位,这既是中心大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心大城市圈发展的需要。如果中心大城市圈内部相互拆台,不仅违背中心大城市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城市圈共同发展。
2.依托中心大城市的示范功能,引导中心大城市圈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中心大城市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才优势等,因此政治文明建设基础比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经验比较丰富,这些对城市周边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示范、指导、引导作用。中心大城市的政治体制和机制的确定与运行,尤其是领导制度、决策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周边地区提供直接借鉴。另外,中心大城市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社区建设与自治、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等,对周边地区城镇建设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3.依托中心大城市的示范功能,引导中心大城市圈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
中心大城市的科技文化教育优势是明显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会向中心大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它们也会对周边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产生支持帮助作用。随着中心大城市圈的交通、信息、周边城镇化等的发展,科技文化教育等行业本身特别需要清静的环境,不宜在城市的闹市。因此中心大城市周边城镇的科技文化教育与中心大城市的科技文化教育,应在市场机制的自然配置下,在城市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
三、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发挥中心大城市信息中心优势,提升城市政府指挥功能
在公共管理领域,信息化、网络化正在成为政府实施指挥协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心大城市在信息化和网络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前期条件,中心大城市政府要发挥好指挥协调的功能作用,就要积极推动中心大城市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优先发展。
1.根据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的特殊性,把握好技术标准统一性与超前性
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不同于其他,不适宜各自为政地进行试点探索,因为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前期投入是巨大的,技术操作使用有先入为主等特点,因此一旦进行了建设与运用后再进行修改调整,将会导致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中心大城市政府应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使城市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技术标准具有一致性、统一性和超前性,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
2.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中,中心大城市政府要促进城市信息化网络化各主体相互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技术标准统一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化主体各网站的互联互接,可以从一个网站了解到信息化主体各自在自己网站上发布的市场需求、物流配送、投资招商、产业政策、对外贸易等各方面的信息,为加强沟通与合作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3.鼓励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援助与合作
城市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不可以平衡,特别是中心大城市与周边城镇、农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会存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水平、人才素质、设备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为此中心大城市政府要实行优惠政策,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帮助与合作,包括在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网络设备、防病毒软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集成服务等等。
4.广泛开展信息化网络化人才的培养、培训与交流
信息化网络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基础方面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主要是从中小学开始进行启蒙培养、对城市职工进行普及性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培训,则可以以企业化动作为主,使投入与获得一致,即高投入有高回报。在区域方面,中心大城市可为周边城镇、农村培养、培训计算机和IT方面的专业人才,使中心大城市与周边城镇、农村信息化网络化互联互通有人才支撑。
四、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发挥中心大城市基础设施优势,提升城市政府服务功能
中心大城市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区域中取得绝对优势,但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中心大城市政府以服务为己任,就要不断完善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使政府的服务功能在这一优势的强化中得到优化。
1.以中心大城市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全面通畅的信息服务为基础,建立中心大城市铁公港航各路商贸物流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港
这个服务港可以建成虚拟性的立体信息服务港,通过网络、通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为载体提供信息服务。中心大城市政府可以以主导者的身份,成立协调机构,促进各类别各行业的信息畅通,推进各商贸物流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加速综合商贸物流港的运行与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市场手段建立中心大城市物流园区
物流园区应以区域物流为重点、以城市配送物流为基础,形成多式联运、商贸中转、批发配送、信息服务等为主体的物流基地。在物流园区内可以建立综合性物流企业,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大型配送中心和采购中心等。物流园区要与运输、仓储、配送等相关领域实现电子数据交换和物流信息共享,政府实行高效服务,全面实现报检、报关、报税电子化。
3.加快中心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为城市物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中心大城市政府要突出发展第三产业,要优先发展包括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法律、会计、公证、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商贸服务、人居服务、旅游服务等产业,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投资力度,加强法律设计,由小做大。为此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积极接受国际国内的产业分工,结合本中心大城市的原工业基础情况(如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尽可能地将一些传统的生产性产业转移到周边城镇,或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使中心大城市的服务特点更加突出。
五、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发挥中心大城市人才荟萃优势,提升城市政府创新功能
城市是人才聚集的中心,是科技创新中心,也就是创造力的中心。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因此中心大城市政府要发挥中心大城市人才荟萃的优势,树立开放理念、创新理念,建立创新体系,激励、推动城市的创新。
1.中心大城市政府要有超区域性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思想
尽管人才都集中在城市,但由于市场竞争的作用,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要素具有特殊的开发方式,其所有权与使用权可以分离,居住地与工作地也可以分开,因此中心大城市政府要有“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人才开发战略思想。
2.中心大城市政府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才不仅本身是十分活跃的因素,而且会促使科技的进步,推进企业的竞争,促进城市的发展。为此政府要用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政策,凭借人才的力量,培养整个城市的竞争力。为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区域性人才教育培养中心、区域性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等,通过这些中心建设与发展,使中心大城市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并具有巨大的创新活力。
3.中心大城市政府要制定和实施鼓励创新政策
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活力需要政府的创新政策予以支持和保障。中心大城市政府要大胆的实行“凡未禁止的,都是允许的”政策,鼓励人才和市场各主体在宪法和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大胆的探索创新,使人才的创新活动有无限的空间。
六、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发挥中心大城市融合城乡优势,提升城市政府整合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乡一体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这个趋势是以城市融合农村为前提的,而不是相反。因此城市的融合功能将在改变社会经济二元结构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心大城市政府要积极提升自己的整合功能,一方面要有效的整合城市内部资源,增强城市的聚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整合城乡资源,建立城乡一体的相互依存、互动互联体系。
1.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手段,整合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合理地集中与分散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使城乡资源以竞争的方式,向最优化的地方配置。这种配置既是集中也是分散,配置到中心大城市,是一种集中,配置到周边城镇,是一种分散。分散与集中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有机的城市圈。为此,政府对资源要素的配置要采取积极的推动政策,如制定有利于户籍迁徙的政策、用工就业政策、投资经营政策等等,使资源的配置得到政府的保障与推动。
2.运用城市的辐射功能,推动乡村建设城市化、城市生活乡村化的发展
在整合城市资源的发展中,城市政府推动乡村城市化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心大城市生存、稳固、壮大、发展的依托。随着大城市包括中心大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人口过分集中而造成的城市病,因此为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城市生活乡村化,也是政府的优先选择。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居民区成为乡村式的生活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改善交通、通讯、居住条件等措施,鼓励城市居民选择城市周边的乡村作为自己的生活居住地,激励他们工作在城市,生活在乡村,使中心大城市圈不仅是经济圈,也是人文圈。
七、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发挥中心大城市先进代表优势,提升城市政府发展功能
西方国家之所以现代化水平比较高,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通常高达90%多。然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一直比较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以至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特现象。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5%。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城市现代化在整个社会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中心大城市政府加大发展力度,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是提升政府发展功能的重要途径。
1.抓住我国即将进入的城市化飞速发展时期的大好机遇,加大中心大城市与周边城镇关系体系的发展力度,努力形成以中心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
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处于70%的时候,则进入缓慢的平稳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城市化已到了35%左有,正处于起飞的前夜,为此中心大城市政府要要按辐射区域进行统筹规划,调整和优化中心大城市与周边城镇关系体系,协调周边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建设城市副中心区,适当分散城市中心区压力,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中心城区“城市病”。要着眼未来,发挥中心大城市的潜力,突出重点和特点,逐步形成以中心大城市为中心的政治性、行政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的城市圈。
2.按照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完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功能,提升中心大城市的聚散能力,提高社会现代化水平
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划分农业、工业、市场、生态、旅游等各类功能区,重点发展区域性的金融、信息、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功能,统筹规划和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合理安排区域内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快速轨道交通、信息网络、清洁能源供应系统和污染治理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利用率。
3.优化以中心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提升城市人口生活质量
中心大城市是人口聚居的中心地,一般都在100万人口以上,以中心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人口更多达3000万,因此城市的各种设施,既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更要体现人居环境的需要,为此中心大城市政府的城市化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在适当控制中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以不超过城市各类设施的最大化利用为标准)的前提下,大力吸收农村人口入城,特别是要以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入中心大城市的周边城镇。借鉴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经验,人居环境比较好的城镇是人口规模在10万至100万之间城镇,因此将农业人口转移到这些城镇比较适益,既可以避免城市病,也可以提高人居环境。在现有的城镇中,也要大力改善现有的城市人居环境,扩大城市绿化比率,增加公共设施,净化城市空气,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优化人居环境,既是城市化人本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标签:知识经济时代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