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建兴 江西省景德镇市黄泥头小学 333000
一、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把书本视为一种轻松有趣,吸取丰富知识的源泉,而非为考试分数而借助的工具时,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就有了保证。
1.营造读书的氛围
教师可鼓励学生多看各类书籍,包括侦探、推理、漫画等,还可在教室的一角设置图书角,让学生能随时拿取书本阅读。这样才能令孩子觉得书本内容的多姿多彩,读书的生动有趣。此外,教师自己也应多读书,多看报,并可以确定一个时间同学生一起阅读,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2.读的形式要多样
单一的阅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的训练。如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我先范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自由读;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进,我要求学生读出小白兔的问话和小燕子、小鱼等的答话的不同语气,使学生体会小白兔的感情变化,理解“要下雨了”是必然的一种结果;最后在学生中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读书的快乐,感受读书的美好。
二、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学生有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并不意味着学生会读书,所以,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的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通读,精读,跳读、品读……),让他们会读书。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体味感情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掘每篇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引导学生通过通读课文,分析、鉴赏、感知文章的特色,仔细品尝文章的内涵,从而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特色体现的越充分,学生学得就越有新鲜感,对不同特色的文章感受得越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越深刻。我在执教《白杨》一课时,根据文章特色,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前设计了感知形象——体会品性——理解心愿——升华感情的教学顺序,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这时再让学生通读全文,进一步揣摩文中含蓄的意思,从而体味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精读课文,感悟精彩,学习方法
古人一向重视精读。朱熹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语言文字训练的核心内容就是读书的训练,而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乃是让学生精读课文,动脑思考。 “精读如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我删去一些机械的、老套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理解、体会一些描写小麻雀和老麻雀的精彩词句——“呆呆”、“无可奈何”、“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地上,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接着,老师又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强调声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语气的轻重,停顿的长短,必须体现文章的情感变化。学生通过精读课文,从读中体会感悟,很快地就理解了小麻雀的软弱无助和老麻雀的奋不顾身,体会到了老麻雀的伟大母爱,也知道了这才是本文的精彩之处。
三、严格训练,形成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哪里入手呢?古人在总结读书经验的时候,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是很值得重视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学生朗读、默读能力逐步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日渐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每读一遍就会加深一步。我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是从朗读和默读训练入手的。
“正确”要求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得准确,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读得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第一学期开学初,让学生用手指点着字边读边想,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读准确。到“看图学词学句”阶段,就不再让他们用手指点着读,而是要他们“眼看口读心想”了。这样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词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几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句子。到学课文时,又要让学生体会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就是一段文章,所以读词、读句、读文章的时候,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有适当的停顿。遇到学生读错、漏字、添字、重复字句时,一定要求学生加以纠正,直到读正确为止。
默读训练也是相当严格的。我要求学生默读时用眼睛看,使字、词、句在脑子里留下印象,不出声,不动嘴。开始训练时,学生会感到不习惯,他们有的会轻声地读,有的虽不出声但嘴唇在动,实际上仍旧是“朗读”,我就随时提醒,随时纠正。
我还要求学生在默读时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并提出问题,用自我设疑、释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内在联系。默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要是学生仅仅做到看着一个个字而不去想它们表达了什么内容,这样的默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默读前,我常常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例如,初读课文时就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课文里的生字,了解新词的意义,想一想课文讲的什么事,有哪些疑问,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和想。开始是在课堂里进行训练;随着学生默读能力的提搞,就要求他们自觉地带着问题在课外预习课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就会有质的提高。
论文作者:饶建兴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5月总第17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感情论文; 文章论文; 一个字论文; 习惯论文; 特色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5月总第17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