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析论文_冯旭冉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析论文_冯旭冉

武汉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地震具备的破坏性质将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形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导致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经常会出现地震等自然灾害,给广大人民的安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将抗震设计融入到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已经逐渐受到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普遍关注。而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我们国家目前的技术水平还稍显低下,依然有不少的问题出现,亟待相关从业人员更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探析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发展及目标

地震灾害是地壳快速释放能力过程中造成的震动,其爆发快破坏性强,人为预测难度较高,对建筑物的损害极大。在经历了无数次由于地震带给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之后,人类开始研究应对地震的方法。其中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筑的抗震能力提高,人民的安全也有了更多保障。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总结了以往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和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时的经验教训,以建筑结构关于抗震理论知识和抗震标准为依据,在当下建筑结构设计中已经对抗震设计有了很好的控制。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的目标包含以下两点:①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达标,即在满足国家及行业对于抗震设计标准的同时,满足委托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对于建筑结构的实用性,美观性,经济性及抗震的作用;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真正以人的生命安全为目标,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这也是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始终追求的目标,不仅在设计时突出结构特点,功能多样化等功能,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安全和稳定做基础,建筑设计必将埋下不可估量的隐患。为实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目标,建筑设计人员要根据建筑设计的场地的地质结构和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调研,探索静态的地质情况下也要考虑地震震动时的变动情况,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的整体质量。

2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2.1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

建筑在进行选取修建地址时,选取抗震的土地是后期整个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在抗震的土地上修建的建筑物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减少地震给人员带来的影响。地震运动不同于一般的地表错位,它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和建筑场地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再加上建筑结构本来就会因地层剧烈的震动而受到损害,如果在选择建筑地址时没有选择一个抗震性能好的地址,就会加大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损坏程度,建筑甚至会因此而坍塌带来人员的伤亡。所以,在选择修建建筑物的场地时,尽可能不要选取土层松软或者砂土易被液化的土地,如果所选取的场地中含有这样小面积的土地,则对于这些土地要依据建筑物的预期抗震性能加以改造,让所有的土地达到修建标准。

2.2慎重选取建筑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决定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想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要面面俱到。首先,对于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涉及到所有的位置,要保证即使有个别的建筑部位的抗震性能不达标但也不影响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对于整体的建筑要保有一定的坠余度,做到这点就可以确保整个建筑在地震中的损害降到最低,个别部位的损伤不妨碍整体建筑的结构。其次,在设计建筑结构抗震的过程中要对地震的传送路径有一个大概的预设,使建筑的横竖结构能够承受相应的压力,保证结构的转换,在设计建筑时要确保荷载力的转换层在一至二之间。再者,建筑设计人员设计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强度与刚度的适应能力,确保强度与刚度在建筑的每个部位的分配都是均匀的,并且与建筑的整体设计相符,避免因个别部位的刚强度分配不均而不足以支撑区域建筑物。

2.3符合建筑物的平面布局规则

建筑物平面布局的规则性是实际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要尽可能的保证设计方案的规则性,这不仅可以让实体建筑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还可以提高整个建筑的修建效率,实践表明不规则的建筑结构设计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采用更为繁琐复杂的对策来进行补救,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策略

3.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

由于建筑场地的选择对抗震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选择建筑场地能够降低在后期建设中的不利影响,缩减施工工作量。首先,场地的选择应该是较为平坦的地方,这样能够减小地震发生时对周边或者建筑结构造成的损失,并且有助于施工工艺的施展。其次,在选择建筑工程场地时,尽量选择视野开阔、地区发展较为疏松的地段,这样在发生地震的时候也能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视野开阔的场地也有利于建筑项目的施工操作。再次,在建筑场地选择时,对当期地区的密度、硬实程度等进行检测,了解土地性质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稳定性,促进地基基础稳固,降低地震发生时坑内出现的开裂现象。最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应该了解区域内的地震历史,禁止将建筑场地选择在地震断裂带范围内,由于是地震发生时的高危区,能够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另外,在软土地基进行建筑物施工时,应该做好软土处理工作,通过置换或者硬化等手段降低建筑物的塌陷。

3.2做好建筑结构的参数计算工作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技术性,才能确保抗震设计的完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经过准确的参数计算,才能够设计出更为安全的抗震设计,结合相关的材料参数及结构体系,计算建筑物结构的承载能力。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模拟系统,对建筑物整体结构进行地震冲击力的模拟,了解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结构损失,根据的得出的参数结果,编制有效的应急系统设计。通过各方面参数的综合分析,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提高抗震效果。

3.3提升建筑工程的布局设置合理性

建筑结构在受到地震灾害的作用时,不仅是受到地面运动的影响,在地震发生的同时还会产生相应的空气冲击或其它作用力,所以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应该注意对每一个不利影响的控制,让其具有足够的抵挡能力,应对各方向作用力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确保在平面的方向上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其次,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避免结构太繁重,简单安全为主,如果存在较多的结构体系反而会造成不稳定因素,根据相关的计算,提高建筑结构在应对地震灾害时整体效果,加强结构稳固性建设,确保结构安全。另外,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整体结构的规划和完整性设计,确保建筑结构从上部到底层结构的有效联系,能够承受过程中作用力的传导,在受到地震灾害冲击时,有效分散作用力,形成一个整体的抵御效果。

4结语:地震对于建筑物具有较强的破坏力,然而在无法对地震准确预测的现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在现实实施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更要注意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当今时代,建筑设计不能仅仅只在乎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建筑带来的利益,建筑设计工作者应改变以前的观念,加强自身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之外,更要重视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和价值,把抗震设计观念放在重要位置,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另外,为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建筑结构设计还需要注意场地、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材料等方面。总之,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保证建筑物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保障人们安全的有效防线。

参考文献:

[1]周宝学.刍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应用策略[J].江西建材,2016.

[2]黄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

[3]粟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

论文作者:冯旭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析论文_冯旭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