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教学中“有感情朗读”的规范性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范性论文,感情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为唯有“读”才能把躺着的文本读鲜活,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可是综观现在的一些阅读课堂,虽然“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教学已经很少了,但是“为朗读而朗读”“朗读走过场”等“照本宣科”式的“无感情朗读”却多了,其朗读指导的随意性更是充斥着整个语文课堂。其实,朗读“不仅是照本宣科,还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它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解释”。《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的朗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自己的个性。那么,如何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使原本是“两张皮”“各自为政”的“朗读与阅读”真正实现有效地“合二为一”呢?根据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感情朗读”指导的初步探索与观察所得,我认为遵循“教师示范读——学生充分读——多角度评价”相结合的规范性指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验文本。
一、教师示范读——使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1.不失时机地把握好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是阅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教师适时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水平。如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我是这样不失时机地把握好教师范读的:上课伊始,让学生自由练读第1小节,要求读出黄河浊浪排空的气势。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对黄河磅礴气势的形象感知,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后,发现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我没有慌,也没有作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作了一个激情飞扬的示范,让孩子们明白该怎样读。后来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比原先有力、有气势得多。课中,我又出示了课文第2小节,并范读了这一节。我在朗读中巧妙地更换了几个词语,以期让学生主动发现,并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这几个词的表达效果。接近尾声时,我又进行了一次“点睛式”的范读。随着教师数数时一个比一个更高昂、一个比一个更惊讶的语调,学生们一下子就领会到数字神奇的表达效果,读懂了文字、数字背后作者所隐藏的情感。
这节课的朗读指导,我并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无效朗读上,而是不失时机地发挥好教师范读的作用,赢得了三次不同的精彩。一是讲读课文前的范读,二是讲读课文时的范读,三是讲读课文后的范读。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进行多次范读,也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必须范读。应该因文因人而异,即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定,随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而定。另外,在教师范读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学生可以是静静地聆听,可以是边听边看课本,可以是轻声伴读,也可以是逐句跟读。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范读,但时机与次数要把握好,不能过多,还可以用上录音带、课件等。
2.辩证看待范读与个性化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鼓励孩子个性化朗读的今天,如何处理好教师范读与学生个性化朗读之间的关系呢?
我们知道,读出个性是“有感情朗读”的最高境界。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阅读是生命个体的一种心智与情感活动,生命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有感情朗读应当力求读出学生的个性。那如何使教师的范读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呢?我认为教师范读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影响下,与文本积极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在对话中,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碰撞、情感相激,在特定的情境中逐步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迁移、情感的陶冶、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的是,要给足时间,并有层次地加以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①要求学生把文本读通、读熟。②记下自己通过与文本对话获取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生活相联系,加以体验。③有疑问的地方,应做上记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的范读既显示了教学的示范性,又尊重了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教师和学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触发情感,加深对文本的体会,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获得进一步协调发展。所以说,教师的范读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还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二、学生充分读——让学生潜心地走一个来回
1.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情境中
有感情朗读,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那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知道,单调的朗读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把学生朗读现场的录音进行比赛等。有一次,我教《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说:“台湾的蝴蝶谷风景秀丽,经常有游客慕名前去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呢?”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即读出蝴蝶谷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表述自如,生动精彩,让游客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的情境创设,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2.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个性化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次,我听一位新教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第一次试教,新教师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其结果便是一遍遍的“无感情朗读”。第二次试教,新教师在指导老师的教导下,尝试变换一种教学方法,即先让学生理解有关重点词句后再指导朗读。新教师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在哪里呢?怎么把它读出来呢?”课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一找出了描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的词句并反复理解,细细品读。这样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就会比较到位,自然就有了感情。朗读到位了,对小女孩可怜命运的体会也就更深了。所以,朗读要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只有学生理解了才有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让学生反复地读精心选择的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有感情地美读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在朗读技巧上作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不过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的重要训练点,以点带面。如《山里的孩子》一课,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的好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质量。
三、多角度评价——还学生一片广阔的新空间
1.以教师为主导的鼓励性朗读评价
教师的朗读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在学生读完后,若只是简单地说“你读得真好”“你读得真流利,真有感情”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我在引导学生朗读鸟儿千辛万苦寻找大树的场景,当学生读出鸟儿焦急地寻找大树的情感时,我是这样评价的:“老师听出了你心中的那份焦急”“你真的是着急了”“看来你也在为大树担心”“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这回,咱们都是一个个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如此评价,对学生更深刻地去思考文本有所帮助,更对其他学生评价别人的朗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学生读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不但如此,在对待学生失败的朗读时,教师也绝不可一口否定,要运用巧妙的朗读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和帮助。如“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用这样的态度多练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你把鸟儿的焦急语气读出来了,如果能把字音读准些就更好了”,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同时对朗读的评价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如当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过努力,改正了原来朗读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朗读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种鼓励性的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了新的学习动力。
2.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助性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过程中,仅凭老师的评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评价,因为只有学生一起参与的评价才能适应课堂生成的需要。
对于课堂朗读,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指导朗读《一夜的工作》一文,为了读好“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地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练读,读后再说说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读。当学生第二次朗读已经能读出周总理一丝不苟地审阅、工作劳苦的情感时,我马上追问:“为什么第二次你能读得这么好呢?”学生沉思后,终于明白是将表现周总理认真审阅的词语重点突出地读了出来。随后,我让学生自己一遍一遍地读,一次一次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不但如此,为了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营造有感情朗读的课堂氛围,我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评价他人的朗读。如《月光曲》文中兄妹俩的对话朗读,我先请一名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再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通过这种互助性的评价使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目前的朗读水平,还看到自己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每个学生都在互助性朗读评价中锻炼了语言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发展,提高了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不过这时教师不应“无所事事”,应当加以引导,在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评价氛围的同时,对评价者进行二度评价,及时鼓励表扬他们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