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文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摘要】鱼鹰是一种野生鸟类型,学名鸬鹚,俗称水老鸭,擅长捕鱼,以鱼为食,是自然界的捕鱼精英。洱海鱼鹰是世界上最通人性的鸟类,洱海边的白族渔民自古就掌握了驯化鱼鹰捕鱼的生产技能,把鱼鹰培养成洱海里的捕鱼高手,鱼鹰文化也成了他们生存文化中的一部分,大理喜洲沙村也就成了洱海鱼鹰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之地。了解鱼鹰的生存状况、驯养过程、捕鱼方式及鱼鹰表演模式,可以探究洱海独特的鱼鹰文化,把继承优秀的鱼鹰文化和保护洱海结合起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添加完美的一笔。
【关键词】大理; 喜洲;沙村;鱼鹰文化;传承
大理喜洲沙村以白族为主,是典型的白族聚居的村镇,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白族村镇。如今,这里的白族仍然保留着完整的白族习俗,用他们自己特有的鱼鹰捕鱼表演作为一种旅游业,不仅继承了优秀的鱼鹰文化,还发展了洱海周边地区的经济。从此,洱海鱼鹰文化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洱海水质逐渐减弱,让鱼鹰迁出洱海的政策也出台了,鱼鹰文化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白族传统捕鱼技艺与优秀渔猎文化的继承成为了很大的问题。本文拟从鱼鹰的历史渊源、生存状态、孵化饲养和驯化、鱼鹰表演等方面入手,力图了解鱼鹰文化的深刻内涵,把保护洱海和继承优秀的鱼鹰文化结合起来,期盼保留完整的沙村鱼鹰文化,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添加完美的一笔。
1喜洲沙村鱼鹰的历史渊源
喜洲古镇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白族第一村落,也是白族文化的历史源头。曾有著名白族学者研究,白族最早的先民是“洱滨人”,然而,地处洱海之滨的喜洲无疑就是“洱滨人”出现最早的地方,是最重要的发祥地。[1]早在4000多年以前,大理洱海区域就已经出现了鱼鹰,鱼鹰出现的时间大体和白族先民出现的时间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鱼鹰和白族先民早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
喜洲沙村坐落在靠近洱海尾的海边上,是鱼鹰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之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五朵金花》的拍摄基地。据记载,大理国时期,第一代国王文武帝段思平在沙村修建了避暑行宫。每年到炎热的夏季,国王就会来到沙村避暑,就命专门养殖鱼鹰的渔民用鱼鹰捕鱼,供国王享用。唐代著名文学家留下著名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说的“孤鹜”就是鱼鹰。[3]
2喜洲沙村鱼鹰的生存状态
鱼鹰喜欢低飞,掠过海面,飞翔时颈和脚均伸直,成群捕鱼。鱼鹰基本不发出声音,只有在繁殖期或者群体之间因位置发生争执的时候会发出“咕咕”的声音,鱼鹰站在船上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一般主人会选择较好的一只鱼鹰站在船头,来激励其它鱼鹰好好捕鱼。
鱼鹰是世界上最通人性的动物,鱼鹰和人类一样也有恋母,恋子情结,一般刚出生的小鱼鹰离开父母以后都会想念自己的父母,父母也会想念小鱼鹰。小鱼鹰与父母之间的情结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自动消失,等小鱼鹰长大以后,对于鱼鹰来说就没有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洱海的渔民利用鱼鹰的这一优点,由渔民喂养和驯化,让鱼鹰为渔民服务,由于白族没有语言,驯养鱼鹰就靠口语相传来传承,鱼鹰能听懂主人的话语,在出海捕鱼时会在主人优美歌声的指引下,主动把鱼交回给主人,来增加渔民的收入。
2.1鱼鹰的饲养与训练
当地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像养狗一样养鸟,带兵一样带鱼鹰”。为了驯化鱼鹰,当地渔民总结出一整套利用基因遗传原理进行良种配偶,优化,培训管理的方式。鱼鹰一年只有一次的繁殖孵化期,每年的十一月到一月是鱼鹰的发情期,如果鱼鹰的头发变白,嘴巴发红就表明发情期的到来,只有把握好这个时机让鱼鹰进行交配,鱼鹰才不会面临灭绝。特别是对于鱼鹰后代的培养条件有严格的要求,鱼鹰养殖户一般会选择鱼鹰捕鱼时离渔船较远和比较活跃的一只雄鱼鹰和一只雌鱼鹰进行后代繁殖,但这两只鱼鹰必须隔三代以上,才可以保证小鱼鹰的质量。这两只被选中的鱼鹰就开始建造曹穴,用树枝,鱼骨头,海藻和杂草做成,里面铺细草,是一种有棱有角的六边形的“房子”,“房子”建好后,雄雌鱼鹰的嘴都变成红色时,渔民就会选择吉日让鱼鹰“圆房”,等二十天以后,雌鱼鹰就开始产卵,一般两天左右下一个蛋,渔民会先把蛋保管起来,等到收集够8-10个,再一次性给鱼鹰孵化,孵化小鱼鹰是雄雌鱼鹰相互交替,不能空孵,保持温度。一般小鱼鹰能否成功孵化出来,看蛋壳的颜色就可以分辨出来的,能孵化成功的蛋比较光滑,鲜亮。一个月以后,小鱼鹰就会自己破壳而出,一般在鱼鹰孵化期间,鱼鹰的蛋需要一定的温度才可以成活,鱼鹰的孵化成功率一般达到60%,通常在40%-50%,有时是10%或20%,鱼鹰孵化无法采用高科技代替。[4]
刚刚满40多天的小鱼鹰就要开始进行训练,第一次出海的时候不是学捕鱼,而是要记住自己的位置,每只船都要有一只主人喜欢的,捕鱼能力强的作为头鹰站在船头,头鹰是先锋,鱼一般都是它先发现的,然后带领别的鱼鹰去捕鱼。头鹰的位置是不可侵犯的,每只鱼鹰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如果鱼鹰占领了其它鱼鹰的位置就会引发战争。这时主人要有好眼力记住鱼鹰的位置,让鱼鹰各就各位。小鱼鹰出海的前20天是关键时期,就让在船上看大鱼鹰怎么捕鱼,激发小鱼鹰捕鱼的欲望。主人要用口令和手势去训练它,学习鱼鹰的捕鱼动作,让它能听从主人的号令捕鱼,一般主人一边用竹竿敲打渔船,一边用白族话说:“看见了吗?看见了吗?”主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成群的鱼鹰下海捕鱼,展示给小鱼鹰捕鱼的技巧还有让小鱼鹰知道捕到鱼以后要交给主人,就会得到主人的奖励。当鱼鹰不听话的时候主人就会随便拍它一下吓唬它,在一个月之内就要让鱼鹰改正不好的习惯,如果三年以上的鱼鹰捕到鱼以后不交给主人的话,主人就会扭住鱼鹰的脖子,让鱼鹰记住这个动作再也不敢偷吃鱼或者不交鱼。
2.2鱼鹰的注意事项
(1)鱼鹰属于水鸟,很爱干净,每天下水前就得先洗澡。
(2)鱼鹰需要阳光的照耀,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3)鱼鹰的养殖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刚出生的小鱼鹰,小鱼鹰出生以后要细心的照顾,给小鱼鹰准备黑炭,红布,注意保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鱼鹰捕鱼的经济效益
古时候渔民发现鱼鹰的这一优点以后就开始利用鱼鹰捕鱼的技术,作为一种捕鱼工具,加以饲养和训练。鱼鹰就为渔民带来经济收入,满足渔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把鱼鹰培养成为洱海里的捕鱼高手。
3.1开海捕鱼
保护洱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人人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洱海水质的逐渐减弱,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于是,大理州政府采取了相关的措施,运用轮流休湖的计划来保护洱海,每年分成两个时段,开海时段和禁海时段。开海的时候,鱼鹰是作为生产工具来捕鱼,增加渔民的收入;禁海的时候,为了缓解渔民的生活压力,把鱼鹰作为一种表演来发展旅游业,继承优秀的捕鱼文化。
洱海鱼鹰善于团队作战,如果没有10-15只一起饲养就相当于宠物,失去了鱼鹰原本的价值。一只渔船上一般有15只鱼鹰一起出海捕鱼,然后选择一只捕鱼能力强,主人又喜欢的鱼鹰作为领头鹰,站在渔船的顶端,对于鱼鹰来说就是最高的荣誉。在鱼鹰出海捕鱼的时候,带头的鱼鹰奋力追赶鱼,其它鱼鹰围攻,一起捕鱼,捕到鱼的鱼鹰会得到主人的奖励并激励其它鱼鹰好好捕鱼。如果鱼太大的话,鱼鹰就会先把鱼的眼睛戳瞎,鱼就不会乱动,鱼鹰就能捕到鱼。
3.2禁海
洱海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一步政府就对洱海采取了强有利的保护,治理措施,实行了全面封湖,鱼鹰也会为保护洱海而失去生存的空间,或许就要走近历史博物馆,珍贵的大理鱼鹰文化也会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在大理文化中消失。
喜洲沙村的鱼鹰在渔民的精心训练下,被驯化成了最通人性的鸟类。保护洱海的呼声越来越高,禁海给渔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鱼鹰也面临灭绝的威胁,于是政府也开始关注渔民的生活,在2006-2008这三年里,政府每年在封湖禁渔期间,给鱼鹰养殖户发放生活补贴,每只鱼鹰每天补贴一元,但也远远不够鱼鹰的养殖成本,养殖户一天出去打工的费用都是花在鱼鹰身上,所以,渔民为了生活必须改变原有的生存方式——靠鱼鹰捕鱼维持生计。由此,渔民利用鱼鹰捕鱼以及鱼鹰通人性的这一优点,和鱼鹰构成和谐的画面,来发展成为旅游业,不仅可以解决渔民的生活问题,还可以把鱼鹰捕鱼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到目前为止,鱼鹰养殖户还剩下6家。在养殖户的精心照顾下,鱼鹰的数量有所增加,达到98只。鱼鹰数量的增加是个好消息,可是,却加重了鱼鹰养殖户的负担。鱼鹰驯化基地负责人杨玉藩觉得应该采取新的措施解决当前的危机,一次外出旅游的机会,让他不经意看到了鱼鹰捕鱼表演,就激发了他的想法,想到自己家乡的鱼鹰也可以去表演,而且自己家乡的鱼鹰捕鱼还不用绳子固定,他回到家乡以后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养殖户,得到了养殖户的支持,就开始申报政府开展鱼鹰表演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发展成为了一种旅游业,这样不仅可以传承优秀的文化,还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欣赏到鱼鹰文化。久而久之,洱海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在持续恶化,严峻的形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保护洱海也就成为了我们的使命,让鱼鹰是否继续生存在洱海成为了社会争论的热点,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保护好洱海。
3.3鱼鹰与人亲密和谐的心灵沟通
鱼鹰通人性是它最大的优点,经过训练的鱼鹰可以听懂主人的号令,主人的一个口号,甚至是一个眼神,鱼鹰都知道要干嘛,主人要是不高兴了,惩罚一下鱼鹰,鱼鹰就会马上改正错误,乖乖的为主人服务,也就这样鱼鹰和渔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1995年的时候,大理鱼鹰就代表中国在日本参加鱼鹰表演荣获金牌。据鱼鹰养殖户介绍,当时有好多国家一起参加,别的国家都需要用绳子固定来束缚鱼鹰,而中国队的鱼鹰不需要用绳子固定,都会听懂主人的号令,最终中国队以最高的成绩夺冠,渔民用自己高超的技艺以及和鱼鹰的默契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和评委,为白族人民争光添彩。从此,鱼鹰走上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3.4洱海的开发与保护
2009年,洱海鱼鹰驯化基地正式成立,刚开始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但鱼鹰养殖户出于对鱼鹰的喜爱和丰富的感情一直坚持到现在,基地也初具规模,有7户养殖鱼鹰,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0多艘游船,140多只鱼鹰,近200名员工。但这些其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政府考虑到游客的安全问题,洱海的水质问题,便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让洱海鱼鹰迁出洱海,这对于鱼鹰养殖户来说是巨大的悲痛,一切才起步就化为乌有。保护洱海是必须的,但是传承优秀文化也是重要的,如果洱海鱼鹰迁出洱海就不再是洱海鱼鹰了,也就会失去鱼鹰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在保护洱海的基础上传承鱼鹰文化。
结 论
综上所述,洱海鱼鹰是世界上最通人性的鸟类,渔民就利用鱼鹰的这一优点加以饲养和驯化,把鱼鹰培养成洱海里的捕鱼高手。洱海鱼鹰是非常具有团队意识的,一般出海捕鱼都是集体合作,其中会有一只深受主人喜爱的并且捕鱼能力特别强的鱼鹰作为领头鱼鹰,由它来指挥其余鱼鹰捕鱼。这只领头的鱼鹰常常会被主人安排在船头,对于鱼鹰来说,这就是它们最高的荣誉,是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喜洲是洱海鱼鹰的发源地和传承之地,在这里有不仅有勤劳的白族同胞,还有洱海捕鱼高手鱼鹰。鱼鹰长期生活在洱海区域,与洱海渔民相依为命。因此,鱼鹰文化也就应运而生,白族没有文字,世代渔民只能以口语相传,这就形成了沙村洱海鱼鹰驯化独有的特色。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洱海的同时继承优秀的鱼鹰文化,不让鱼鹰文化从此消失。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谢本书. 解读云南大理喜洲[N] .云南民族学院 .学术探究,2003年第2期.55—56页
[2] 洱海鱼鹰迁出之惑.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6日 09:59 .
[3] [ 转载]大理洱海鱼鹰.大理鱼鹰 dlyy.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f773a0100zi1h.html.
[4]鱼鹰.互动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25E9%25B1%25BC%25E9%25B9%25B0&prd=so_1_doc.
作者简介:杨巧翠(1992—),女,云南大理人,本科,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论文作者:杨巧翠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鱼鹰论文; 洱海论文; 白族论文; 渔民论文; 大理论文; 主人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