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巷空间在实际工程运用中的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论文_吴凯弘

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5

摘要:传统街巷里弄空间形态丰富,充满魅力,如今却不断被布局单调,排兵列阵式的城市建筑空间所替代,虽然许多设计师对传统空间推崇备至,但在新建项目中出现的案例却寥寥无几。本文就此从多方面对实际项目中实线街巷空间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街巷里弄,外部空间,运用难点,消防,规划,开发设计,解决思路

中国传统街巷里弄空间历史悠久,“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这种规划形制成型于唐前,古人建城深受其影响,在各朝都城均有体现,甚至影响邻国,如日本京都等城市至今仍保留了这种格局。传统街巷空间以大面积实墙面临街,空间形态收敛内向,由连续实墙面构成街巷里弄,尺度亲切宜人,既是交通空间,也为邻里来往、孩童嬉戏、市井买卖提供各自所需空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空间趣味,给无数人烙下了家乡和童年的回忆。然而当今中国,这样的传统空间正在不断消失,取代它们的并不是更高级的空间形态,而是如兵营列阵,布局单一,求高求大,千篇一律的现代住宅区和商务区。马路越拓越宽,高架越造越多,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城市格局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所谓的国际化现代化使得江南水乡与西北边陲甚至外国城市的空间感受别无二致。为何如此尺度宜人,层次丰富有趣的空间形态,会在如今大量减少,却很少被重现呢?其实也不难发现其中缘由。通过对实际工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一般街巷空间的设计多存在于单多层建筑之间,高层建筑几乎无可能实现,或只能局部设置裙房、构筑物或景观墙体,性价比较低,因此本文以单多层建筑为主要对象进行探讨。阻碍传统街巷空间在当今社会实现的难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消防安全的制约、规划条件的限制、开发设计的牵制。

消防安全的制约:(一)防火间距:消防领域,对街巷空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防火间距。以杭州传统街巷空间为例,按其等级序列可分为:滨水街道、普通街道、巷道、里弄。普通街道是古代里坊的边界,也是主要交通道路,宽度3~6m,巷道宽度1~3m,里弄是巷道向里坊内部的延伸,更窄,私密且多变。而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多层建筑防火间距最小6m,这已是街道宽度里较大的尺度了,想要实现如巷道、里弄的狭窄空间则较困难。(二)安全疏散:规范要求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室外疏散通道宽度3m,住宅未明确要求,但宜按疏散走道宽度1.1m控制。(三)消防车道:规范要求街区道路中心线不宜大于160m。建筑沿街>150m或总长>220m时设穿过式消防车道,确有困难设环道。封闭内院或天井短边>24m宜设入院车道,其沿街时应设连通街道人行通道,间距宜≤80m。超3000座体育馆、超2000座会堂、占地超3000㎡商店、展览馆等单多层建筑应设环形消防车道。解决思路:根据规范内允许的减少防火间距的措施,在设计时对建筑间距进行控制。规范中建筑防火间距不够时可采取的措施:1、间距减少25%的情况:单、多层民用建筑,相邻两面外墙均不燃;无外露可燃性屋檐;每面外墙上无防火保护的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且开口面积之和≤5%。2、多层建筑间距减少到3.5m的情况:①较低一座为一、二级耐火等级;相邻较低建筑外墙为防火墙;屋顶无天窗且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②较低一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屋顶无天窗;较高一面外墙高出较低建筑15m范围内开口部位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符合规范要求的防火分隔水幕或符合规范要求的防火卷帘。3、间距不限的情况:①相邻较高一面(或高出一、二级建筑15m范围内)外墙为防火墙。②相邻两高度相同均一、二级建筑任一侧外墙为防火墙;屋面耐火极限≥1h。(四)、功能单一的一、二级单多层住宅或办公楼可成组布置,占地面积总和≤2500㎡时可视为单个建筑考虑防火间距,组内建筑间距在满足消防车通行条件下,局部可缩小间距。根据以上情况,结合实际项目使用,间距减少到4.5m的可以作为消防车道使用,减少到3.5m的可作为临时车道使用,间距不限时,可在确保疏散宽度的前提下,再现各种小尺度空间,提升建筑外部空间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规划条件的限制:(一)日照间距:住宅建筑有日照要求,《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建筑间距做出了要求,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设备管线等因素。其中主要以日照间距为主,同时满足日照计算。单多层住宅正面间距最小为10m,10m已远远超出街巷空间的尺度。(二)建筑密度:由规划部门针对地块情况确定,住宅区一般在30%左右,一般不会超过40-50%。而街巷空间的尺度恰恰是与建筑密度成反比的。(三)绿地率:由规划部门确定,一般不小于30%左右。绿地率与建筑密度的控制方向是一致的,均与街巷空间最终呈现的效果相悖。(四)容积率:容积率是体现土地使用强度的,规划部门会控制上限,多层建筑一般不超过3,高层不超过5。然而要营造街巷空间,建筑层数一般被限制在2-3层以下,从经济方面考虑,要做足容积率则显得不易。解决思路:1、通过建筑内院落的设置,来消化住宅正面最小间距10m的要求,同时可作消防车回车场,并且舒缓了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新中式建筑中还可适当增加平屋面绿化来提高绿地率。2、建筑成组布置可作为同一座建筑考虑,也可适当突破建筑间距,但同时仍需满足日照时数,考虑建筑自身遮挡的影响。3、统筹考虑同一地块的规划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建筑间距方面可以有0.9或0.7倍的折算系数,减小间距,同时可将同一地块划分为高层区域和单多层区域,营造街巷空间的单多层区域的容积率转化给高层区域,已达到满足建筑密度和做足容积率的目的,除此之外很难同时满足上述四点规划要求。

开发设计的牵制:(一)成本增加:无论是商业办公建筑还是住宅建筑,开发商主要目的在于盈利,但是传统街巷空间的实现,在消防方面,防火材料级防火设施的使用,增加了材料成本;规划方面可能存在容积率损失;设计方面,单多层建筑产品品质一般较高,用料品质也会提高。因此成本的增加也是阻碍街巷空间实现的一个难点。(二)安全隐患:街巷空间相对狭小,高度有限,可能为盗窃提供了便利;曲折迂回,丰富多变的小尺度空间在夜晚也可能成为危险因素,但这在现代化管理和科技面前,其实已经不算太大的问题。(三)观念影响:我国建筑师在大学的学习均受西方建筑设计理论影响较大,中国建筑历史多数只停留在理论和应试方面,对传统建筑及其空间的研究与实际运用的课程几乎为零;在设计院批量化快节奏的设计生产中,也已习惯了四平八稳排兵列阵式的设计布局,少有突破;同时社会上崇洋媚外风气较重,多数人喜欢西方建筑空间的大气开阔,看见秀气内敛的中国传统建筑街巷空间反而觉得视觉压抑,显得小气。这些观念上的束缚其实也是阻碍传统街巷空间实现的一大障碍。解决思路:1、以单多层住宅为例,品质提升后,其实利润也会相应增加,可抵消成本的增加。2、安全方面可通过安装监控、景观路灯、红外探测仪等来解决。3、观念的培养,需要高等学府和媒体宣传助力,大学可开设具有深度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现在影视作品中美轮美奂的传统建筑和空间也吸引了不少人。4、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传统街巷空间的丰富趣味性来化解视觉压抑。以下总结几种从杭州旧时街巷里弄空间提取出来空间模型:①空间局部一侧变异或放大,给路过的人带来惊喜;②空间的移行转位,通而不畅,曲径通幽;③空间的居中串连放大,形成聚合力和仪式感;④空间内鳞次栉比,形成序列感;⑤空间的阡陌交通,既分隔又连通,充满了领域性和神秘性;⑥狭窄空间上方的局部连廊,横跨里弄,缓解视觉压抑。

传统街巷里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不应停留在书本理论中,应该让其在现实生活中绽放魅力,望本文可为同行在传统空间设计时提供一些参考。

论文作者:吴凯弘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传统街巷空间在实际工程运用中的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论文_吴凯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