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坚定不移”与政府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坚定不移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47(2008)02-0004-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要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要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政府创新至关重要。所谓政府创新是政府官员运用新思维、新理论、新途径、新方法、新技术,确立和追求政府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和过程。政府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仅是政府领导者的工作职责,也是一种政治责任。不断推进政府创新是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的必然要求。
一、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需要政府创新
自从邓小平1 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解放思想以来,30年的实践证明,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各级政府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回顾3 0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必然迎来观念的大更新、社会的大发展。无论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一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有一切新局面、新事物的开创,都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它能使人们克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僵化半僵化状态,开动脑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一致。
党的十七大之所以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是因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面对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都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我国经过30年跨越式的大发展,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是最多的。西方国家几百年中分阶段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几乎同时一次性地出现了。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们才能清醒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制定适应于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与大政方针,我们才能把握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抓住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应当明确,我们已经依靠思想解放这一法宝,突破了旧的思维方式和旧体制的束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和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排除前进道路上的种种思想障碍,形成新思路,拿出新办法,解决各种新问题,仍然离不开这一法宝。
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需要政府创新,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点。政府创新就是要适应实践的发展,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而使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由于各级政府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创新事业的领导和组织责任,提高其创新力,不断推进政府创新,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政府创新应侧重于目标创新、决策创新、环境创新、组织他人创新、鉴赏他人的创新力。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能否在认识世界中又改造世界,是政府创新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前提。可以说,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政府工作就创新到什么程度。当然,解放思想不可能一步到位,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在政府创新的前进道路上,还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认识。认识无止境,解放思想也不会有止境。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在实施创新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勇敢突破旧的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必须要政府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具体制度的改革即体制改革,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改革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但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上看,它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其实质和目标,就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改革同时进行的是对外开放,它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实质和目的是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发展自己,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极富活力和弹性的社会,它在几百年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远远超过了以往世纪的总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果不借鉴它,就难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是世界改革史上最成功的范例。通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一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党的十七大之所以强调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无论从面对更为深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而不断经受世界经济浪潮的冲击,还是应对国内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都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而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走回头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地完善自己,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定型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反之,要是不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那么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历史的结论,更是现实的答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政府创新,因为政府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也要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动力。政府创新与改革开放一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以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不改革开放,政府创新没有出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中提出新对策,是政府创新必须长期坚持、经常坚持的必由之路。而政府创新,才能保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并使改革开放进入到更高的境界。应当看到,政府创新与改革开放的推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开放的实质是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种种阻力和矛盾,必须通过政府创新实现有序进行,既认准目标、坚定不移,又周密安排、循序渐进,妥善处理改革开放与发展、稳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政府创新能够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新的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有效地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要依靠政府创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社会和谐,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顺应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应当明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之所以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是领导人一时心血来潮的主观臆想,而是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经济社会一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与平民百姓生活有关的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需要加强社会建设;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要求改变这种局面,实现和谐发展;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以及后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化解矛盾,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能源紧缺,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要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立足现实,面向长远,为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要依靠政府创新,因为政府创新的重要目标就是有效领导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毫无异义,政府创新必须能够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才有价值。也可以说,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政府创新的方向、使命和责任,是衡量政府创新有无成效或成效大小的主要标准。当然,依靠政府创新,也才能为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最有力的领导保障。政府创新能够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达成共识,增强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同时,政府创新能够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建立科学高效的政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及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政府创新
“小康”一词极富中国色彩,它来源于中国民间和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在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邓小平将其古为今用,并赋予它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含义。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后,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到2000年已经胜利实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本世纪的头20年还需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可以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它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要求深入地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既是对政府的要求,更是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做出的庄严承诺。能否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是检验各级政府宗旨意识、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现在距离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2020年,还剩下12年时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而繁重。如何如期兑现这一承诺,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为了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政府创新,因为政府创新要服从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倘若政府创新漠视和忽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等于背离发展规律,放弃和损害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那政府创新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的路还很长、很不平坦,前进中层出不穷、难以完全预料的问题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完成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要求各级政府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积极推进政府创新以获得永不衰竭的动力。必须明白,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和勇于变革的锐气,在别人所不敢想或未曾想到的领域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天地,闯出新路子。特别是要在政府创新中善于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相结合,在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提高,形成新思想、新理论,创造性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事实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身就是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更没有现成的捷径可以走。每一个政府领导者都要有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勇气,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开拓别人未曾涉足的“盲区”,奋力探索令人望而生畏的“难区”,勇于突破不利发展的“禁区”,通过政府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得出新的认识结论,形成新的发展思路,采取新的发展举措,发现新的发展路径,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四个全面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