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光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蟠溪小学 563500
摘 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从上课铃一响,师生进入教室起,就得形成良好的开端。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艺术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新课导入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模式化的导入内涵浅,不能很好地体现各类教材的特点,形式单一乏味。长时间运用某种导入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联系旧知
可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测、设想,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能产生好奇心,但要转化为学习兴趣,则必须借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新奇的信息,学生一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只有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新信息,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例如:《草原》一文编排在课文《鸟的天堂》之后,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教学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了解了什么是事物的静态描写、什么是事物的动态描写。今天来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找出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二、情境感染激励法
情境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用情境感染激励法来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就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很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食,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食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就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通过情境感染激励法的运用,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授课文也就易如反掌了。
三、采用名言警句的方式导入新课
名人名言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教师可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新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然后请学生猜测这句话是谁说的,在同学们踊跃发言之后,教师再揭示谜底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相信学生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进而用心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
四、直观演示
演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搞些小实验让学生观察,能够丰富感性知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点明新课的主题。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师手执大小不一的两个铁球,问:“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掉下来,哪个会先着地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操作演示,再让他们接触课文。这时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五、故事铺路,带入新课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前讲一个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鲸》一文,教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最近动物世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当虎鲸兄弟正准备大展手脚时,却被虾兵虾将挡在了门外,他们认为虎鲸不属于鱼类,因此没有参赛资格。虎鲸兄弟为此还写了申诉书,可他们的海马法官又去北极考察了,为此闹得沸沸扬扬。本次举办方海龟先生听说同学们今天上《鲸》一课,恳请各位同学当一次小法官,帮他们办理这宗案子。你们愿意吗?”这样的导入形式使学生迫切地想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迅速进入了“乐学”境界,教学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小学语文课的导言艺术是创造性、概括性、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要掌握好这门艺术,除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深入钻研教材外,更主要的是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学会运用儿童的语言去设计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导言,要利用短短的导言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周立新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J].经验交流,2011,11。
[2]高小倩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艺术[J].教学研究。
论文作者:张亚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0
标签:学生论文; 新课论文; 课文论文; 情境论文; 同学们论文; 铁球论文; 兴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