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能力及其培养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途径论文,能力论文,地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具有地理学养的人离不开一项必备的地理技能,那就是获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提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作为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地图在地理信息表达上具有独特而普遍的作用,地图能力因此成为地理学科最基础、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正如胡良民教授所言:“地图素养作为一种普通的科学素养,是所有人在任何背景下或多或少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1] 一、地图能力概述 美国学者丹尼斯·伍德在《地图的力量》一书中指出,“地图不是复制世界,而是建构世界,地图使过去、未来现形。” 1.地图的概念 地图是运用符号系统,按照数学法则,将地理环境各要素概括缩绘而成的图形,以传递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维度上的发展变化。它是空间资料搜集、分析与运用的主要工具。读图可了解某地自然与人文地理事象的空间发展态势,是了解、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方式。 2.对地图能力的理解 关于地图能力的概念,已有如下概括:如地图能力就是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地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多种基础能力……这些定义,或将地图能力窄化为信息的获取,或侧重于心理学层面的认知和操作技能。严格来说,都不能完整阐释地图能力应有的内涵。 作为一种心理品格,地图能力其实是学习者在有关地理学习、地理实践中形成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绘制地图等的能力,具体应该包括地图的认知、理解、操作和应用等一系列地理能力。 袁书琪教授认为,地图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地图种类的区分(会区分政区图、地形图和地理要素分布图等),地图的阅读(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进行比例尺的换算、使用图例及读懂地理事物间的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地图内容的查找,地图的绘制(绘制学校等区域的简单平面图、随手画出路线图或方位图等)。[2]夏志芳教授将中学生的地图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地理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想象力;第二层次包括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理解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和获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第三层次包括运用地图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总结运用地理规律的能力和正确评价人地关系的能力等。[3]。 地图能力还具有个体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个体性体现在对不同个体的地图能力要求不同,评判标准也因人而异。而时代性则表现在不同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地图能力的内涵随着地图种类、表现方式的变化而更新。如电子地图的出现,使得地图能力在内涵、要求等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 在把握地图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地图能力指标的构建,主要包括参照系统、空间方向感、距离感、符号化和操控能力。参照系统是指对某一地物定位时所使用的参照点类型。如坐标定位可以确定某地的绝对位置。基于此,读图者透过对某一地点的观察,逐渐探索观察点周边的环境,进而可以发现地物空间分布的顺序。空间方向感包括方向与方位。透过方向感的练习,读图者能够在地图上熟练确定方向及地物间的方位。操控能力是指通过地图比例尺的认识、方向的辨认、位置的确定及符号意义的理解,将所搜集的资料整理分析后,得以阅读、阐释及绘制的能力。[4] 3.地图能力养成的意义 地图能力是地理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目标的中心,地图能力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地理能力。地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人们所说的“地图是地理知识的敲门砖”“地图是开启地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等,都强调了地图能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地图能力的养成过程将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养成“有图必依”、通过图文结合来理解与掌握地理学习内容的习惯。 相较于地图能力在地理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地理实践对地图能力更加依赖,几乎重要的地理应用领域都离不开地图能力的支撑。英国皇家学会认为,“世界上80%的信息是具有空间性的……地图成为更有力的工具”。国际社会对此有着广泛的共识。 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必须研究有关现象在地球上的位置、形势、相互作用、空间分布和差别。”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空间概念的建立,而空间概念的形成则离不开地图能力这个基础。在美国《面向生活的地理: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地图能力的表述中,明确提出了通过“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信息”的过程提高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绘制地图以及用地图等能力的要求。 二、地图能力的养成途径 地图能力养成的关键是地图的使用,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习者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地图能力的提升。 1.熟悉地图常识 了解和熟悉地图的基本构成要素、种类及用途等地图常识,能够看懂地图并分清地图的类别和所表现的区域范围等,这是地图能力形成的基础。 (1)知道地图构成的三要素。作为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饬要素(亦称辅助要素)。数学要素是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比例尺、坐标网等。这些内容决定了地图的图幅范围、位置,是地图表达的基础。地理要素是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和社会地理事象,是地图表达的主体,可分为自然要素(水文、地貌、土质、植被等)和社会经济要素(聚落、交通线、行政区等)。整饬要素指那些便于读图和用图的内容,是地图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图名、图号、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中的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 (2)熟悉地图的种类及用途,正确选用合适的地图。地图分类是根据地图的某些特点与指标对其进行归类与区分。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按比例尺可分为大、中、小比例尺地图;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线划地图、影像地图、数字地图;按色彩可分为单色地图、多色地图,等等。 不同种类的地图表达的内容不同,用途也不相同,学习者需要了解并熟悉常用地图的种类与用途。地图能力的养成则可以从常规地图入手,学会在图上辨认,寻找方向,能根据不同地图的比例尺区分所表现的不同区域空间尺度的差别,并能归纳、记忆一些常见的图例和注记,尝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地图上各类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分布状况。 2.规范读图顺序 读图就是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地图内容,即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读图过程的规范与否对读图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1)注意看地图的标题。地图标题表明了地图的属性和主题,是对一幅地图的主体和主要地理事物的概括。了解不同地图所表达的主题,能使地图阅读更有针对性。 (2)特别关注图例、注记。图例是对地理事物形象的简化,是阅读地图的钥匙。通过细读图例、注记,可以从地图上获得许多地理信息与知识。对图例的熟悉依靠的是形象思维,在此过程中应掌握地图中各种符号或颜色的含义。在阅读地图时还要突出“重点”。有些地图中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在读图时需按拟解决的地理问题、拟查找的地理资料等目标的指引去读图,进而提取图上的有用信息。注意避免无关信息的干扰,做到有的放矢,尽量将观察的对象从背景中抽离出来。 (3)把握地图观察的整体性。在看区域地图时,不能孤零零地看一个点或一条线,而要组合观察,从地理事象普遍联系的角度去整体把握。例如,阅读某区域的人口分布图时,要把握该区域内人口密度的整体水平、分布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关注某个具体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 (4)在对地图有目的、有重点、多角度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其中隐含的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以达到准确理解图像内涵、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3.学会分析地图 地图承载的信息量一般较大,其中有些是“隐形”的,需要在读图的过程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发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地图内容进行科学分析。也就是说,在读图过程中对获取的显性信息要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对直观信息的分析、取舍和重组,找出隐含的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做到“一图多思、多图并用”,不断深化对地图的认知。 (1)以问题为先导。带着问题读图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与深入思考。每一幅地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可不断提高对具体地图的认识水平,在解答地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掌握读图的方法。 (2)把握地理事物分布的规律性与特殊性。教材中有许多地理事物分布模式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洋流分布模式图”等。这类地图一般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在读图分析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些规律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要注意,地理事物的分布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出现例外,即特殊性,读图时必须对此给予特别的关注。例如,热带雨林带一般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的赤道附近,但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则由于海拔较高导致气温比同纬度地区要低一些,从而没有热带雨林的分布。另外,在纬度较高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等地,则由于暖流等的影响广泛分布着热带雨林。在读到上述相关地区的区域图、气候图、植被图、洋流分布图时,要能从中发现其特殊性及背后的原因。 (3)要深刻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基本原理与地理事物间的广泛联系。读图时,要主动对地图进行分析,发现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地理基本原理。如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就要把握其中太阳能与重力势能两大推动力量的作用原理:水汽的蒸发与蒸腾得益于太阳的热能;降水与径流、下渗等环节的产生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地理事象之间存在广泛的相互联系,如地理位置和地形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地形、气候、植被是形成河流水文特征的重要因素,等等,而这些关系大都可以从地图上反映出来。所以要对地图上所表示的各种地理事象(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等)进行积极思考,分析它们的特征及其相互影响。要能够结合不同地理要素的专题地图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或归纳一个地区的区域总体特征。在读图过程中发现并厘清地图上诸要素、诸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对于提高地图分析、阐释能力非常有利。 4.形成地图意识 地图意识包括读图、绘图、用图等方面的意识,是涉及地图使用时的自动化反应。具有良好地图意识的人,能自觉地把具体的地理事象落实到地图上。地图意识既是地图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能反过来促进地图能力的提升。 要进行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的经常性练习,以养成主动利用地图探究地理问题的习惯。在地图的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要主动将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地理内容,如某地域的名称、范围、位置、地形、河流等,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表示;另一方面要收集相关地图,利用从地图上获取的有用信息分析或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相互影响及差异性。这样就能理解地图的语言,能读懂地图语言所表达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情况;能用一张图来反映或替换另一张图,即以图释图,或者能够将文字转换成图,通过图将语言表达出来,即以图释文;也能根据地理图像呈现的地理原因或结论来补全某些图像。 此外,绘制地图、构建心象地图等活动在促进地图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跨步迈入信息化时代之际,地图能力的内涵与要求必将随之改变。只有不断努力,逐步养成并提升地图能力这一地理核心素养,使之服务于地理学习与地理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地图能力及其培养途径_地理论文
地图能力及其培养途径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