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生成的整合&以上海贝尔中学为例_学校文化论文

学校文化生成途径的融合——以上海市比乐中学的实践探索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海市论文,途径论文,中学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诸多教改举措中,建设学校文化成为整合复杂的内在资源、让学校从“规范”走向“优秀”、“卓越”的一种尝试。在投身到一些学校这一领域的改革实践的同时,我们也关注着诸多同仁的同类探索,以期相互借鉴、共同前进。此时,我们发现:建设学校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理性思辨、历史叙事、主动创生,我们可以融合这三种途径、致力于主动生成新的学校文化。本文结合上海市比乐中学的尝试,[1]说明上述选择之合理性。

一、理性思辨:辨析核心价值文化,构建话语系统

对看似抽象的学校文化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最为常见的是依靠组织文化(最初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参照其界定组织文化的基本框架,通过理性思辨来推衍学校文化的内涵和结构。这可以被看作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种途径。例如,就学校文化的内涵而言,这类研究认为它也是一种组织文化,是由学校成员长期以来工作和生活所共同建构的组织传统与规则,并且内化为人们思考、活动和感知问题的方式。[2]据此,人们可以看到学校文化包括观念形态、符号、规范、结构等因素。有人分析出其中的三个层次,还有人据此整理出“学校文化的冰山结构”(包括显性成分、半显半隐的成分、隐性成分)。[3]沿着这样的路径,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将学校文化区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或表层的实体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内层的观念文化)等;由此,不难构建出理想的学校文化模型及其基本要素、要求。例如,有研究者为一所中学构建出一套理念系统,包括办学理念、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大课程观、教学观、校本教师教育观等核心价值文化;并按四个层级建设学校文化体系:理念-思想文化,组织-制度文化,人际-心理文化,行为-习惯文化。[4]在学校文化领域,大多数研究遵循了这样的研究途径。

在这一途径中,每个学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尤其是阶段发展的需要,做出更具体的选择,从而拓展文化空间、丰富文化资源。此时,结合实际进行的独特探索,应该超越梳理并固守已有的文化,切实建设学校文化;为此,应该体现时代的脉搏,反映新的教育理念。例如,上海市比乐中学经历了60年的办学历程,如今站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将“文化立校”作为新的发展战略之一;为此,首先关注在承续文脉的同时更新学校办学理念。他们从创校者所选校名中开拓出思考空间,远溯典籍(《礼记·乐记》、《易经·杂卦》等),承续文脉,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作出新的解释,从而选择“比优乐学、自主发展”作为新的办学理念。据此,其办学理念的内涵可从两个方面体现该校追求的师生发展方式和理想的发展质量:1)和谐。这包括个体自身多方面素养的和谐发展,还包括个体之间、团队之间相互合作而实现的共同发展。2)主动。在相互合作中又有相互激励、相互竞争,激发出学生和教师内在的发展动力,享受到主动发展带来的尊严与欢乐。以此核心理念为基础,辨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就可以通过理性思辨的途径形成学校文化系统了。

不过,人们已注意到:随着诸多学校、乃至有些地区以行政方式沿着这一途径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时,出现了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情形,即学校文化确实被清晰地描述和把握、文化标识也被精致地描绘,但它却让人生出一种陌生感,难以将其与师生员工每天经历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这印证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种情形:仅仅就概念、术语来讨论文化问题,似乎会越说越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感到遥远,而不一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能让当事人把握和融入现实生活之中。其中可能就有这样的情形:依靠组织文化推衍学校文化,有时并未进入学校文化研究的核心,因为它并未深入学校教育现实,听不到实践层的声音。“这种推衍出来的学校文化虽然可以使我们认识、维护或美化现实的学校文化,但更为重要的是,它遮蔽了当前学校文化的现实状况”。[5]

这实际上反映出理性话语系统与感性实践系统之间的距离;但是,这也为新的文化主体敞开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类似情形迫使我们在前述探索的基础上调整研究方向,将理性思辨的历程和结果与学校发展历史、教育改革实践结合,从而主动敞现新的发展空间。例如,从更新领导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角度,思考如何建构符合新的办学理念的领导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这正好彰显出思考学校文化系统的新思路,即融合多种途径于学校文化的自觉生成过程之中。

二、历史叙事:立足学校活动事实,提炼文化理念

我们注意到,在面临上述情形时,许多人也在探索新的路径。从文化研究的历史来看,自泰勒于1971年提出“文化”概念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中,人们曾经围绕各种文化定义及文化分析框架展开争论。萨林斯认为,理论界不应再就那些“陈腐的文化概念争吵不休”,而应正视社会的文化现实,在事实中考察文化。他之所以对理论界的文化观念有此“清算”,目的在于重构文化理论探索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批判力量。[6]

有学者由此指出,学校师生员工不一定也选择这种批判旨趣,但可以从上述观点中得到一个启示:不是从文化定义出发,而是“直面自身所处的组织现实,体会组织活动事实中的文化内涵,进而寻求或建构能够用来推动组织活动的精神动力”。[7]就组织文化研究来说,随着“企业文化”概念在1980年的提出和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人们知道文化可以被描述为价值观、制度、规范、习俗仪式、行为方式等,但它们得以被理解和描述,实际上取决于对企业组织中的活动事实的考察,并用以表达组织成员的精神气质。因此,“已有的文化概念并不能代替组织活动事实中的文化,而只能为如何表达后者提供词语参考”。[8]类似地,学校精神得以被考察、得以被表达为概念化的精神名词、信念、规范、价值观等,也必须立足于学校组织的活动事实。换言之,“如果不清楚学校发展史及其现实,便无法提炼学校精神和建构学校文化。”[9]据此,以回顾学校发展历史为基础的教育叙事便成为立足于学校活动事实、提炼和建构学校文化所需的途径。实际上,这种方式在企业文化建构中已被广泛采用。

这样的“历史叙事”关注组织活动事实,可被看作建设学校文化时试图超越“理性思辨”的第二种途径。它的基本做法是:首先,让熟悉学校历史者(最好是创办学校的人员)讲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体会其中蕴涵的精神,从中找出重复率最多的故事,并把它们加工成一个完整的学校故事;其次,让教师学生听整理好的故事,讨论由此得到的感受、体会其中的精神;再次,将前两步骤获得的故事和师生感受、也就是叙事结合在一起,提炼出使用率最频繁的、能够代表故事精神的词汇,用以表达学校精神;最后,由学校精神引申出学校的价值观体系、学校宗旨、使命、理念等,并为每一种文化形式提供至少一个学校故事作为解释。[10]已有研究者充分利用这一途径,浸润到一所中学的现实活动之中进行深度考察和叙述,通过一件件点滴小事、一句句朴实话语,逐渐体验到该校的文化气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学校文化有了生动而深刻的描述。[11]

在比乐中学,这样的历史叙事也成为一条有价值的学校文化建设途径。一方面,他们从学校创立者黄炎培、孙起孟等人选择“比乐”为校名的故事中汲取灵感,再次确认“比乐”所含的“亲群合众,故得快乐”之义,并结合新时代的需要生发出新的解释;另一方面,他们梳理了本校先后提出的多种办学理念和主张(如“五育并重、乐育英才”,“和谐教育”,“自主发展”,实施精细化办学的主张暗合“比音而乐之”所蕴涵的“音”、“乐”境界之分),通过问卷和座谈组织师生辨析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可能空间,从而对前述新的办学理念及其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含义有了更为系统的把握。在如此重述历史、描述现实的过程中,他们看到的不限于抽象的表述方式的变化,也不限于具体的改革举措的更替,而是居于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的延续与更新。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精神内涵的再发现和继续更新,更是办学境界的区分和提升。

三、主动创生:促成教育实践创新,生成文化内涵

理性思辨、历史叙事有助于辨析和提炼学校文化理念、建构文化系统,敞现出更高境界的学校发展空间;不过,要在这样的新空间中实现真实的发展,还需要深入到具体的教育改革实践之中,将新的文化思想融入师生的具体行为方式之中。为此,很有必要选择建设学校文化的第三种主要途径:通过学校教育活动的改进,主动创生学校文化。

我们在此所说的“主动创生”是文化主体(即学校师生员工)主动地采用一种积极的学校发展战略,逐步改进教育活动质量,使之在延续已有文化内涵的同时,更能与时俱进地生成新的文化内涵,从而满足新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新一代人的发展需要。从文化学的角度,可将教育活动视为一种文化活动;它是文化主体主动策划、组织、实施、反思和改进的对象,师生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创造学校文化、发展自己,因为“人的文化活动还是人本身的自我成长活动”。[12]这些活动就是学校文化最生动、具体的表现。这些教育活动本身是否充满活力,可成为衡量师生发展状态和学校文化品质的关键指标。

实际上,在学校文化建设领域确有创意的一些学校,往往正是在“主动创生”这一途径上取得新进展的。他们对本校的故事、精神及文化表述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与“反思”,但并不满足于对现成因素的提炼和描述,而是主动结合学校进行的各项教育活动、尤其是带有改革性质的校本研究活动,致力于学校文化的创造与生成,由此进一步推进学校发展。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人不是单纯地问事物是怎样的,而是问它应该是怎么的。以这种方式,他能够通过确立超出实际状况的规范(超越性),而突破自然过程中或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确定条件(固定性)。”[13]这就是“主动创生”途径之所以成为文化创新之必然选择的内在依据。

就比乐中学的探索而言,“主动创生”途径表现为三类主体以个体创新、团队协作方式开展教改活动、创生相应的三种亚文化,并相互融合、有机构成学校文化系统。这就是该校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三个子项目。

1.领导团队:创新管理形态,建设领导文化。聚焦体现办学理念的教改工作项目,研究引导、管理与评价这些项目的策略,由此探索体现本校特色的新型领导文化的生成机制,从偏重“事件干预”转向敞开自主创造空间、关注“师生成长”。

2.教师团队:开展教改活动,更新教师文化。聚焦教师可以深度参与全过程的教改项目,在策划、实施、反思、改进相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办学理念;其中一个关键着力点是教师个体创新、团队协作的研究性工作方式,由此形成体现“比优乐学、自主发展”理念的教育工作思路、实践策略,切实开拓新的学校文化思想空间。

3.学生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创生学生文化。聚焦小组、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社团等学生自主组织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学生积极开展“个体自育”和“群体互动”双向促进的学习实践(如小组合作学习、班级建设、社团建设、学校文化节等活动),使新型的学生文化成为学校整体文化形象中的新代表。同时,与前两个项目结合,研究体现本校理念的、促进中学生精神生命自主成长的培育机制。

当然,贯穿这三个项目的核心线索就是“策划-实施-反思-改进”的相关教育活动(包括教研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和融入通过理性思辨和历史叙事而提炼出的“比优乐学、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进而生成彰显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系统(办学理念-制度体系-发展方式-品牌作品《活动项目与文本》-校园环境),创造学校文化品牌(见下图)。

在这样的新探索中,我们可以融合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辨、历史叙事和主动创生这三种途径,让它们相得益彰,而不是简单择一、排斥他途;其中,考虑到面向未来建设新的学校文化(而不是固守已有文化传统),更需重视第三种途径,让前两种途径融入第三种途径,从而实质性地推进学校发展。这样一种思路,可以看作是学校新文化的自觉生成。

在这种自觉生成学校文化的思路中,三种途径的融合实际上是动态的、有机的、复杂的,而不是静态的、机械的、简单的拼接。在通过理性思辨来辨析学校发展理念时,需要参照历史叙事来理解学校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各种办学思想,也需要从主动创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将新的办学理念融入到新的教育实践之中;类似地,历史叙事也不是只关注昨天的现成故事,而是希望这些故事能为今天和明天的发展带来新的启发、开启新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主动创生的途径中,需要参照理性思辨和历史叙事获得的思想资源,将其融入教育实践及相关的制度、师生发展方式、活动策划和反思改进过程;同时,这种“融入”又不是单向的,而是用真实的改革创新来检验、反思、完善通过理性思辨和历史叙事获得的思想资源,并由此逐步深化探索、积累学校文化资源,让其更为丰厚。于是,融合三种途径以生成学校文化的思路,就有可能让当下的教育实践活动有更高的立意、更深的内涵、更独特的视角、更丰富的内容、更成熟的方式,从而让学校成员拥有更为开阔而自由的文化空间,让每一天的学校生活自内而外地彰显出更充沛的活力,让学校办学品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这正是着力建设学校文化的根本宗旨。

标签:;  ;  ;  

学校文化生成的整合&以上海贝尔中学为例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