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化学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中思维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居于首位,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创新精神的实质指的就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变则有创新。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利于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21世纪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已成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掌握少而精的原则,讲到点子上。既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用准确清晰的语言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挖掘思维的因素,暴露思维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维,抓住思维的实质并能总结规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把精力用到引导学生会学习、会思维上。经常使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方法,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例如在“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比较在标况下,1mol三种固态物质铁、铝、铅的体积;1mol两种液态物质水、纯硫酸的体积;1mol三种气态物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通过比较发现,相同条件下的固体、液体体积均不相同,而三种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升,并由此总结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此时学生难免会问为什么?这就为引导学生思维创设了良好的氛围,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三要素:微粒数目、微粒大小、微粒间距离。进而分析决定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得出决定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间距离。当温度、压强一定时,各种气体微粒间的距离近似相等。所以1mol任何气体体积在标况时近似相等,都约是22.4升。
讨论至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提出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若1mol任何气体不在标况下,在其他条件下体积是否相等,是否还是22.4升?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总结出阿伏加德罗定律,而气体摩尔体积正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特例。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而且在积极思考两个概念得来的过程中,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培养了学生多方面思维的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等。
以上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实例,不同的教材内容应设计相应不同的教学过程。
例如“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要抓住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存在方式、制法、用途等问题。按这种思路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通过化学实验,开发学生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它是开发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实验,还应启发学生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采用边讲边实验边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步步深入。首先由学生自己动手,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平行放入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里,观察有何现象,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然后指导学生连结导线,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找出验证的办法:在导线上加上一个电流计。通过此过程的教学,既使学生深刻理解原电池概念,又能顺理成章地总结出原电池的组成。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例如“盐类水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将少量NH[,4]Cl、Na[,2]CO[,3]、NaCl晶体分别投入到盛有蒸馏水的三支试管中,振荡使之溶解,然后用pH试纸分别加以检验。学生在观察思维过程中会产生疑问:盐又无法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溶液会显酸碱性呢?
通过此图,使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完了整个有机化学内容后,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以官能团为主线,以性质制法为桥梁,建立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知识网络,使学生了解有机物虽然繁多,但是它们是一个有机联合体,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横向思维得以训练,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抓住弱酸根离子和弱碱离子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总结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的规律。
三、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当学完一章、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回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类、综合和概括,把学习的知识点经过知识链的串接,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与充分比较,整理出化学知识体系的本质结构,使学生深化认识,对化学学科本质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准确把握,能够系统、全面又正确地思考问题。以“物质结构”为例,此部分内容多且较难,学生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综合,分清层次,理解本质,使原本混乱的知识有序化。
如下图:
在指导学生整理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必须由学生进行知识的分类、归纳和整理,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将整理结果公诸于学生。
四、加强习题教学,训练、开发学生思维
(1)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开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精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做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使学生在解题思路、方法层次等方面受到启发,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多种能力的目的。
(2)选好习题、强化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①层次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我们知道,从思维的基本方法来说,应着眼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例如为使学生掌握硫化氢跟二氧化硫的反应,可设计如下层次的练习:(a)在饱和H[,2]S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反应方程式为( ),观察到的现象是( )。(b)将等体积的硫化氢与亚硫酸钠溶液混合,并加入适量硫酸,有黄色沉淀产生,微热无酸性气体产生,这表明原混合液中H[,2]S和Na[,2]SO[,3]物质的量之比( )。(c)在常温下,100mlH[,2]S和O[,2]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充分燃烧,恢复到原来状态,剩下35ml气体,试问原混合气体中H[,2]S和O[,2]各多少升?
在第一层次中,只要记住H[,2]S和SO[,2]的反应方程式即可答出;第二层次必须明确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第三层次更加深化。只有通过较深刻的分析,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才能正确求解。分这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对H[,2]S和SO[,2]反应的认识非常深刻。经常进行各种层次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分析隐含条件的同时,能追根求源,分步分层次把握事物的本质,思维在练习中进一步深化。
②一题多解、培养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试答案以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创造思维活动的先导。“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例如一定量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和CO[,2]和水的总质量为27.6g,其中水的质量为10.8g,则CO的质量是多少克?(同步练习P21)
[分析]水的质量10.8g,物质的量0.6mol,则乙醇中必含有1.2mol氢原子,故乙醇物质的量为0.2mol。若C全部生成CO[,2]质量17.6g,全部生成CO质量为11.2g,到此有三种解法:
[解法一]常规法,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略)
[解法二]十字交叉法
即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1∶7,CO物质的量1/8×0.4mol=0.05mol,可知CO的质量0.05mol×28g/mol=1.4g
[解法三]差量法,由CO和CO[,2]的组成可知,二者的物质的量各为lmol时,相差1mol氧,可按缺氧的质量求少了多少摩尔氧,即有多少摩尔CO。因氧的物质的量为(17.6g-16.8g)/16g/mol=0.05mol时,所以m[CO]=0.05mol×28g/mol=1.4g。
以上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答,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创新精神。
③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 把0.55gCO[,2]气体通入过量澄清石灰水中,能生成多少克沉淀?
变化1 把0.55gCO[,2]气体通入含有0.74gCa(OH)[,2]澄清石灰水中,能生成多少克白色沉淀?
变化2 把CO[,2]通入含0.74g Ca(OH)[,2]的澄清的石灰水中,生成0.75g沉淀,计算通入CO[,2]的质量?
变化3 把a摩尔CO[,2]通入b摩尔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可生成CaCO[,3]沉淀多少克?
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向广处联想,向深处钻研,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
④比较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按知识内容的纵横联系和解题方法组织比较练习,可以沟通不同知识内容间相互联系,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例如究竟遇到哪些情况需要考虑盐的水解,经过相关习题分析可归纳出以下六种情况:(a)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如判断盐溶液的pH或鉴别;(b)弱酸强碱盐与强酸弱碱盐混合,如草木灰不能与硫酸铵化肥混合使用;(c)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或离于数目多少;(d)配制某些盐溶液需加酸,如溶液FeCl[,3]的配制;(e)中和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f)解释某些化学现象,如盛放Na[,2]SO[,3]溶液滴瓶不易打开。遇到此种比较练习,可使学生明确其原理,得出其方法,使知识系统化,并且通过知识迁移,积极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提高概括能力。
以上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维,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国家造就高素质的的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