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探索论文_贾淑云

信息技术环境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探索论文_贾淑云

渭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99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培计划,培训机构需要根据乡村学校和教师的现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实施有效培训,才能促进其专业发展。文章通过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引领,分析了目前乡村教师在参训中存在的问题:乡村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培训机构对乡村教师实施培训针对性不强。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对乡村教师在职培训进行思考,以期探索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培训途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胜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乡村教师 专业发展 培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教育图景。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强力冲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更是每位教师提升自身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也是信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引领

2015年5月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召开,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他说:“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还表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信息时代,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让乡村学生在同一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担当这些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广大的乡村教师身上。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培计划,对乡村教师实施培训。信息时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极大变化,教师再也不是纯粹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创设课堂情境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其目的是: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乐于奉献、扎根乡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顺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不仅从教育技术和教育方式上去认识,更应该从教育中“人”的层面去认识,关注每位乡村教师的内在需求,定制针对性的学习体验,促进其专业发展,培养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二、教师在专业发展培训中突显的问题

1.乡村教师缺乏对自身专业发展内涵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革新了教育,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拓宽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每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的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独占鳌头。但目前一些乡村教师对信息技术漠视,在教育教学中总是认为自己对知识熟悉,教学内容简单易教,传统的讲授方式更直接,无需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因此,学习信息技术意识淡漠。这种“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混淆了学科专业与职业专业的概念,使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受得了蒙蔽。”乡村教师缺乏主动自我发展的意识,而“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校领导应重视教师在各个职业生涯阶段遇到的专业发展问题,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培训机构对乡村教师实施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它使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得以革新,使教师的学科教学内涵得以丰富和发展。实施教育信息化,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人才是保障,现代教育要求乡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具有驾驭信息知识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并将在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培训中加以疏通,不断提升的。然而,在实际的培训学习中,培训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与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错位,专家教授只是理论性的专题报告,缺乏与学员之间的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培训流于形式,缺少乡村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和驾驭信息能力的实践提升,培训以理论灌输为主,实践指导性不足,不能满足受训的乡村教师的个性差异和内在需求,致使乡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三、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培训途径

1.关注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培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不仅要具备一般基础性的信息能力,更要懂得如何运用信息技术驾驭教育教学过程,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课件开发的能力。在教学中能够采用混合型、多模态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教研中能够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并建立自己的工作坊。否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2.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

(1)更新教育教学专业意识。在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的要求下,乡村教师首先要增强专业发展意识,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与个人平日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并贯穿于自我的专业成长中。只有教师个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理性思考和学习,教师的专业意识才会更新,也就是说,教师在职培训中,才能加强和提升信息技能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转换教育教学专业角色。教师教育教学的角色特性要从过去的简单技能型的“教书匠”,转变为以教育教学为研究的“教育专家”,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促使下,教师始终怀有强烈的专业服务精神,才能得以实现。教师的个人成长不是以教育培训机构单一的培训、培养为途径,而应该走教育培训机构、教师所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教师的组织管理者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求为共同作用结果之路。

3.倡导对在职培训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信息技术使用包含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与信息素养。使用信息技术是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的基础,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包括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如Microsoft WindowsXP、Windows98、Word文档、PowerPoint、Excel表格等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学会使用便捷的网络工具,如:E-mail、QQ、微信,进行文件的上传、接受与下载、发送等功能。目前,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和计算机专家都认为,人们的信息素养和能力素质最能体现的应当是人们所进行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教师要利用网络工具获取学科教学的相关知识信息,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学会利用网络工具间的相互转换,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学会制作简单的课件,如,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微视频、翻转课堂、用Word文档制作的图文并茂的简报等。这些都要与教师教学的学科相结合,承载教学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注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新型教育者。因此,在实施项目培训上,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教师的职业信念、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法律法规等,还要回归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上,更加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中,培训课程一方面要按照教师学科教学专业标准的要求和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满足教师的专业特性和学习需求,体现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另一方面,培训课程要重视乡村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体现出教师自我价值的存在,并得以实现,使乡村教师在培训中真正获得进步的动力源泉,促进个人专业的持续发展。我校在培训中开设有信息技术革新教育、课件制作、说课件、评课件、微课、翻转课堂、慕课(MOOC)、微信等信息时代教师需要掌握的新的教学内容,以培养新型的、有活跃思维的教师来面对知识体系的灵活变化。也就是说,乡村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要以乡村教师的现实需求为培训取向,掌握乡村教师的实情,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课程,确保项目实施中所开设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培训场所“下沉”,走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乡村教师培训场所“下沉”,实施“名师大篷车”行动计划,即“送教下乡”活动,走“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成长道路,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乡村教师校本研修、促进其专业发展、应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继续教育方式。“送教下乡”到校(县),充分发挥了教学名师和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能够足不出校(县)就能与名师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并能缓解乡村教师参加培训过程中工学矛盾和经费不足的难题。“送教下乡,以校为本”以创新课堂教学、引领教师发展、服务农村基层为主题,通过名师上示范课,直观地展示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在跟岗实践教学中,通过专家点评、互动交流,帮助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让一线教师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指导、帮助和服务,促使他们尽快地成长和进步。其基本理念是:“第一,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脱离学校和学生,而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是将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为基础,根据这些需要来确定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活动内容;第三,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区别于传统的阶段性的在职进修。”因此,乡村教师的培训要“下沉”,要依托学校,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

6.结合教师实践性需求,采取有效培训模式。传统的培训方式是以集中的理论知识培训为主,这种培训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激发培训教师的内在动力,有的教师甚至只想蒙混过关。只有结合教师实践性需求的培训,才能激发教师参训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专业发展。“送教下乡”培训首先要了解和尊重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使教师在培训中处于主动地位,培训内容还要与其专业发展相近,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被视为“有价值的知识”。这样以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到了尊重,他们从中也能看到自我发展的前景,对培训也有正确的认识,从培训中获得了进步和收获。其次,在培训中要确立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培训专家要帮助参训教师查找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本质和不足,促使乡村教师深入地反省和查找自己的问题所在,进一步促进培训教师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在培训中,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通过行动研究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认识更加深刻,从而促进教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业务能力,更进一步提升专业修养。只有这样,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才真正回归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

参考文献

[1]肖凯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8。

[2]孙阳春 教师专业化:以何为基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3,(1),58-59。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马佳宏 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师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9-22。

[5]钟启泉 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贾淑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环境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探索论文_贾淑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