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的思考_数学论文

课堂讨论的思考_数学论文

关于课堂讨论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讨论作为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之一,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它以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这对于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1.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讨论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讨论并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提高思维的批判能力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对别人的意见和观点进行评析,通过交流达成共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因为要完整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在应用它们时,常常会产生错误或出现漏洞,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识别、剖析、纠正,从而达到全面、透彻的理解问题.

3.培养数学交流能力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强调数学课堂上的交流,数学交流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一节课的中心议题,展开课堂讨论,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课堂上的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多渠道的广泛信息交流.在这个讨论中,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流学习心得,品尝独立思考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形成一般经过观察、分析、类比、猜想、逻辑证明等过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必须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才能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课堂讨论则是实施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另外,通过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复习、整理、巩固知识,完成知识“由薄到厚”的积累和“由厚到薄”的消化过程.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每一章节教学结束后,可以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体系、各类题型,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归纳知识结构或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

5.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习题课,选择有多种解法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课堂讨论的原则

1.明确讨论目的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学生“想了什么”“怎样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讨论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把讨论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决不能把讨论当作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点缀,或当作“改进”课堂教学的一张标签.

2.确定讨论问题

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相关的数学问题,没有数学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学生也不会深入思考.因此,在课堂讨论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应预先设计多层次问题,使它成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动力,把知识的获取、规律的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寓于课堂讨论之中,真正把数学问题作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一个载体,全面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3.控制讨论节奏

课堂讨论方式有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这些讨论方式要因讨论的内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定.讨论气氛的热烈活泼是课堂讨论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气氛热烈也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讨论问题时要热烈,而归纳总结时需要的却是沉稳和冷静.教师要把握好“度”,该热烈时热烈,该冷静时冷静,有张有弛,使课堂讨论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讨论不能草草收场,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注意控制讨论节奏.

三、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参与率低

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真理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集体讨论是由教师主导、组织和控制的,有利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低于10%,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既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往往也不超过15%.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对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相对减弱,我们发现在小组讨论中,一般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在冷场的情况.

2.讨论中出现不充分、不深入、走形式的情况

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走过场,在讨论问题时,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问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在课堂讨论中,很多教师的着眼点是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着眼于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想利用学生的嘴来说出教师心中的问题,所以往往只有几个尖子生参与讨论.教师则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好的套路,甚至情急之下,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

(2)在小组讨论中,由于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控制力减弱,暂时使小组处于相对开放的自由状态之中,加上教师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信心,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这时,小组讨论走过场现象更严重,往往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中止,进入全班交流,草草收场,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讨论问题能力的培养.

(3)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很怕学生把问题岔开,对学生思维上的束缚很多,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极低,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更严重的是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对班级的控制力减弱,以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使讨论参与率降低,中等生和后进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习惯于听尖子生发言,没有进入到讨论气氛中,讨论变成了尖子生的专利.

四、如何优化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法、最佳时机,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1.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讨论氛围由讨论主题、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智力活动三个因素构成.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教师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意见和建议,不随意代替学生作出决定.同时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把握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设计好的问题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3)创设人人求异、勇于创新的气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灵感和创新往往来自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学中,我们要十分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善于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2.适时安排讨论

(1)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有助于知识的内化.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高级学习是以初级学习为前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知识产生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运用以后,已经初步感知到规律所在,但不十分清晰,这时我们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有助于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时易发生障碍,教师应及时给与启迪引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排除障碍,继续思考,从而攻克疑难问题.

(3)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解题策略的运用,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统一的模式.如果在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水平,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4)在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答思路时,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针对学生所呈现的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要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并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与成功的快乐.

(5)在故意示错处,组织学生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处,有针对性地设计错误点,引导学生去讨论,让学生来纠正,有利于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老师进行一番“智力搏斗”,最后战胜老师,获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3.加强讨论的组织和指导

(1)讨论的组织.讨论没有统一的组织模式,但我们应尽量多地采用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少用集体讨论,因为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既使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后,放到小组中来尝试解决.在小组讨论中,应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促进全体学生参与,使讨论有序、有效地进行.

(2)讨论方法的指导.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如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行讨论;对书上有提示性问题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看书,按要求进行讨论.

(3)给予充足的讨论时间.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整理,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时间不足就会走过场,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发言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则来不及思考.调研发现,不少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然想不出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他们干脆坐在那儿,等待尖子生回答.久而久之,不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养成了思维的惰性.

4.教师自身要突破“三关”

(1)提问关.首先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一般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处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难度适中,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2)诱导关.由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在讨论时难免会跑题,不按既定的目标进行.另外并非所有的学生在讨论中都能畅通无阻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和诱导.

(3)总结关.把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提炼之后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所以教师做好讨论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同时,教师还有必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状况给予评价,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在以后的讨论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在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总结,才能使新的教学理念在“前沿阵地”上开花、结果,这是教师的心愿,也是学生的心愿.

标签:;  ;  ;  ;  ;  ;  

课堂讨论的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