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层创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层创方法(emergence methods)是近年来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新的质性研究方法,它是指事先没有确切的想法,通过人际互动、沟通、冲突和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方法。层创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有助于理解从“提出问题”到“收集数据”再到“撰写研究发现”等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权力和权威问题。本文从层创方法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在厘清层创方法概念的基础上,对层创方法过程以及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层创程序进行了剖析,并对层创方法对社会研究方法发展的价值进行了思考。
一、层创方法的内涵
层创(emergence)① 是指突然出现的具有新特性的模式和结构。层创是一个过程,它导致了基于个体或要素的整体系统特性,但不能用这些个体或要素来解释系统整体。鸟群是层创的一个典型案例。鸟群在空中飞行时会形成“V”形,传统的解释是,有一个鸟带头,其余鸟随后,有意形成了“V”形。但是,科学解释是:每个鸟只知道身边的鸟,并按照身边鸟的运动来调整其飞行,没有鸟是头,也不会意识到“V”形的存在。鸟群是自组织系统,其控制遍及整个系统,“V”形的出现并不依赖于每个鸟所做出的决定。鸟群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层创的特点:更高级的现象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是层创的核心要素。
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类就认识了层创现象,但是直到近代才对这一现象提出了科学解释。19世纪末英国心理学家刘易斯(Lewes,1875:412)在《生命和精神问题》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层创概念。20世纪初叶,英国新实在论怀特海(Witehead)和亚历山大(Alexander)提出了“宇宙进化的层创论”,摩尔根(Morgen)提出了“层创进化论”。20世纪末哥德斯坦(Goldstein,1999)对层创进行了深入研究,把层创定义为:“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全新且一致的结构、模式和性质”。他认为层创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全新性(radical novelty),它在以前的系统中不曾出现过,无法从前提条件中预测和推论它的全新含义;(2)动态性,它是动态进化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新的含义;(3)一致性,它在整合以后表现出相对持久而连贯一致的含义;(4)“以实例证示”(ostensive),它可以被感知,可以自我展示系统进化的实指含义(ostensive meaning);(5)全球性或宏观性,即具有某种“整体”的特征。层创现象遍及自然界和社会,比如化学反应的新模式,吸引子的新数学结构,生命进化过程中的新特性,交通拥堵以及住宅隔离等。复杂社会群体也具有层创特性,比如“教会”就是一个层创群体,因为教会是由不同信仰和气质的个体组成,但不能还原于个体特性。家庭和“集体运动”也有类似的特性。
层创是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集体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层创概念。集体主义者用层创理论来说明,由个体共同创造的社会系统不能还原为个体行动的特性。相反,方法论个人主义者不仅认为存在着社会的层创特性,而且认为这些特性可以还原为基于个体及其关系的解释。在20世纪90年代,复杂动力系统提出了层创理论,初步澄清了这些相互矛盾的解释。当代对复杂系统的研究探讨了认知科学、人工生命和社会计算模型等层创现象,这些研究为社会学探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集体行动未预期的后果以及经济学与社会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层创方法是美国波士顿学院社会学教授Sharlene Nagy Hesse-Biber(2006;2008)和史东希尔学院社会学助理教授Particia Leavy(2006;2008)在2006年出版的《社会研究中的层创方法》(Emergen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和2008年出版的《层创方法手册》(Handbook of Emergent methods)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论,旨在用非常规方法来解决跨学科研究中出现的复杂性问题。层创方法是人们互动和日常工作的产物。层创方法是指事先并没有确切的想法,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沟通、冲突和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方法。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灵活和流动的。层创方法也是灵活的和流动的,既可以是定量方法或定性方法,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层创方法强调认识论、方法论和方法之间的联络和沟通。方法论是认识论和方法之间的桥梁。作为理论和研究程序的连接点,方法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改变,以达到认识论观念所允许改变的程度。层创方法要求研究者保持灵活性,允许做出调整。当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现有的社会问题时,往往用层创方法来革新常规研究。
层创方法引入了“艺术级”的社会研究方法,填补了学科内和学科间日益加深的“方法与理论”的鸿沟。目前常用的“层创质性方法”散落在各个学科中,包括倾听、自我民族志、扎根理论、互动专题小组、叙事民族志、传记叙事法、被压迫者方法、后殖民主义方法、后结构主义方法、民族戏剧法(即兴表演方法)等。层创研究方法是范式转换的逻辑结论,是知识生产的新观念,是方法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当研究者探索知识生产的新途径时,他们提出了生产知识、获取数据、创建理论的新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方法的理论和方法论是理论驱动的和问题驱动的。层创方法认为,传统方法不足以应对新的研究问题,理论范式的转换可以催生新的研究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理论观点。
层创方法关注认识论(有关知识是如何建构的观念)与方法论(指导进行研究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收集证据的具体工具)之间的联系。层创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有助于深入理解从“提出问题”到“收集数据”和“撰写研究发现”等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权力和权威问题。层创方法作为一种具体方法,可以在各学科中借用和修改方法,甚至跨越学科边界去重新设计或者创新一种方法工具,以应对各种新的复杂问题。层创方法往往需要研究者在传统方法的边界上工作,进行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工作。研究者使用跨学科视角通常是一个过程,要求研究者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在不同身份立场之间进行切换,同时就这些身份立场进行磋商。层创方法打破了实证主义等传统的认知方式,创造了新的方法蕴意。
二、层创方法的历史背景
方法不能在真空中使用,也不能在真空中获得发展,相反,方法是在服膺特定研究目标中而发挥作用的。层创方法是对大规模社会经济变化、技术创新和研究范式转换的回应,有着广阔和深远的历史背景。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超越了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性经济整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全球经济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全球化造成了吉登斯所说的“时空的压缩”,以前空间和地点是重合的,而现在空间与地点分离,地点是“变幻不定的”①,时空压缩迫使人类对自身的行为进行重构。在瞬息万变和全球化的世界里,社会经济进步和变化以及传统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问题。为了在全球化和流动的语境中来回答这些新问题,就要有新的方法论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研究策略。方法服务于研究问题,当社会世界及其研究问题发生了变化,社会研究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2)社会正义运动。这主要涉及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正义运动,主要指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与黑人受到社会歧视,不能享受平等的社会经济权利,比如做低人一等的工作,取低人一等的报酬等。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情绪,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60年代初,黑人民权运动率先对种族歧视和压迫提出挑战,认为因人们的生理特性(肤色)差异而进行歧视是不道德的,要求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并提出了大规模的保护黑人民权的公益诉讼。与此同时,美国妇女运动也仿效黑人民权运动,认为因人的生理特性(性别)差异而另眼相看也是不道德的,要求消除妇女所受到的不公正、不平等的歧视性对待。美国的黑人和妇女的权益保护运动,给美国的立法、司法、政治带来重大变化,也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学方法带来重大影响。
(3)范式视角的转换。美国正义运动所引发的社会变迁,促进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为提出新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提供了动力。这些有关社会世界新的理论立场和新的方法论视角,挑战了有关个人和社会性质的传统观点,挑战了实证主义等传统范式,揭示了传统范式的权力机制,导致了研究现实的多重主体视角。这种新的范式就社会正义和压迫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对话和探讨,所用的新视角包括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民族研究、同性恋者研究(Calvin,2000)以及批判理论和批判种族理论(Wing,2000)等。这些新视角拓展了传统范式的边界,引起人们对知识生产过程中权力机制的重视,对妇女、种族、穷人,同性恋者等新研究问题的关注。这要求重新审视知识生产的传统形式,重新思考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用新的方法或修改传统方法(如民族志、专题小组或混合方法)来解决新的研究问题。
(4)技术创新。除了新范式视角外,技术创新也促进了方法和方法论的发展。核心技术创新通常产生于学科内部和交叉学科中。在医学领域,基因测试等新方法推进了传统医学的边界,医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由基因测试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或伦理难题。为了更好地与病人沟通,他们需要一系列新的技术和社会沟通技能。新技术和新方法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决定。比如,如果发现孩子有生理缺陷该不该终止怀孕?基因测试是否可以成为婚前协议的一部分?如果未来伴侣携带了“坏基因”怎么办?雇主和保险公司需要在何种程度上保护病人的隐私权?雇主和保险公司可能用一种危及病人未来就业前景和金融安全的方式来使用这些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因此,这些由新技术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用新的研究方法来加以解决。
总之,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的变化挑战了有关个人和社会性质的传统思考模式,推动了理论、方法论和方法的创新。随着新的研究问题不断出现,研究者不得不面临新的研究关系结构。研究者本来是方法或方法论的局内人,因为他们熟悉研究过程和技术,但是这些研究问题现在变得陌生起来,传统的方法工具捉襟见肘,他们成了用不熟悉研究方法提出新的研究问题的局外人。Trinh T.Minh-ha(1991:218)用多重主体性概念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恰好在几个类别和方法的极限上工作意味着一个人既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人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工作推向极致;推到人们不可停息的边界线,行走于边缘,当解除、重设、修改这个界限时,不断招致在极限一边或另一边跌落下去的危险。”随着新的理论和方法论视角的出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方法空缺”(methods gap)。为了面对新问题和新理论提出的挑战,当范式经历了断裂、转换和修正时,就要有方法的创新。层创方法就是为了增进知识创新和学术交流对话而进行的方法和方法论创新。
三、作为一个过程的层创方法
层创方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实体,因为它关注如何使用不同的研究维度。层创方法作为一个过程包括了方法与方法论的多种结合。方法是用来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数据和证据的技术。方法论是指如何进行研究的理论或观念。收集数据是指收集文字、数字、声音、统计、图片、经历、感受、视觉形象或风貌等信息的具体手段。分析数据是把数据、信息或证据与理论、概念或观点相联系的具体路径。层创方法涉及到对多重研究语境下不同方法的具体配置。具体配置是指不同方法的具体结合方式,多重语境涉及到学术争论的政治环境、各种研究关系、研究伦理以及技术可行性等。这些具体配置和语境如何互动而形成一个具体方法,要视各研究要素的内部关系以及各研究要素之间关系而定,比如对方法的熟悉程度以及所问问题的预期特征。
作为一个过程的层创方法涉及到三个概念:偶然性、语境和特异性。这三个概念与知识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知识是指某种特定类型的知识,而不是指作为无差别实体的知识。正如有不同的认识途径,如经验途径、理论途径、假设途径、想象途径等,也有不同的知识,如妇女知识、地域知识、集体知识、女性主义方法论知识、种族知识等。偶然性是指知识位置(situatedness),通过持续和不断变动的社会过程,差异经由约定而成为一个暂时固定的瞬间(作为身份)(Haraway,1988; Mouffe,1992)。语境是知识位置的一部分,在区分“何为可知”、“何为已知”、“谁是认知者”的过程中交织着多重权力关系(Sandoval,2000; Young,1990; Hawkesworth,1990)。特异性是过程的描述符,由此把偶然性和语境的暂时和空间的瞬间加以明确化(Moss,2005:44)。特异性被视为各种偶然关系的固定瞬间,在知识生产的语境中结合起来。在研究过程中,有学科、政治、历史、社会、智力、机构、个人、文化等各种语境的互动,并为地点、强度、网络、语言、主体性、政治、身份等各种偶然关系所中介,表现为不同的方法和方法论的具体样式。知识生产所涉及的各种关系(比如获得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具有偶然性,在不同的地方使用调查问卷或深度访谈等方法,可能会产生新的和富有洞察力的东西。
把层创方法看成是偶然性、语境和特异性的知识生产过程是不无裨益的,因为它强调了跨学科的不同方法。学科、智力和学术语境等偶然性决定了方法选择。例如,使用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女性主义者可以把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作为探究文本的手段(Harding,1997),而基于全球批判种族女权主义视角的女权主义者可以用法律规定和协议解释来记录妇女受压迫的情况(Knapp,2000)。这两种分析都把文本当作数据来源,他们都是女权主义者,然而方法却迥然相异。因为研究者的利益和问题各不相同:前者用文字来理解话语,作为与激素替代治疗有关的一套话语策略与实践,而后者则把文字当作测量法律挑战的方式。
四、层创方法设计
层创方法设计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设定的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程序,以回应先前研究阶段所获悉的新信息。如果对新信息做出反应而改变了原有的问题和目标,那么研究设计就要作相应的调整。这种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灵活方式允许不断地修改研究设计,充分发挥所获悉的信息和未来研究目标的功能。在质性研究的大框架内,层创方法设计密切联系着归纳这个大目标,因为所提出的理论和假说依赖于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层创设计特别适用于质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通常有一套固定的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程序,这种明确的“线性”程序,要求在分析数据之前,就必须完成预定的收集数据任务。因此,问卷调查一般不能中途变更样本或修改问卷,实验研究也有相似的情况。定性研究的层创设计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收集数据阶段,需要对数据进行不断地加工和分析,对研究程序和问题进行不断地调整,以便对调查中所获悉的新信息做出回应。专题小组(focus group)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专题小组的标准方法是:事先确定一系列问题的清单和顺序,如果专题小组中出现了其他更合乎逻辑的回答,就要对原有的问题进行调整,不过,只在分析数据阶段才会处理各种层创问题。专题小组的层创设计以漏斗方式重新设计研究路径和策略:首先询问开放式问题或宽泛问题,然后转入一系列标准问题,允许主持人回到早先层创问题所涉及的另外一个系列的开放式问题。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处理组内层创,而且还可以为组间层创做好准备。比如,首轮专题小组可以是一个相对开放且非结构的讨论,旨在了解参与者对研究主题的看法。在分析数据以后,可以确定哪些参与者和主题进入第二轮专题小组讨论。最后一轮专题小组会再次讨论那些知之不多的议题,并用先前小组讨论的结果来充实或加深对层创结论的理解。
1.数据收集的层创设计。数据收集的层创设计关注两个问题:(1)在研究中要收集哪些数据,(2)用何种技术来收集这些数据。收集数据要用理论抽样法(theoretical sampling),即根据分析得出结论什么数据最有用,把不断分析得来的结果当作收集新数据的依据。例如,对医院病房临终病人的观察可能导致一系列新的观察,以此可以弄清疗养院的临终关怀是否有同样的过程。虽然“理论抽样”是扎根理论收集数据的方法,但是它作为一般程序可用于大多数的定性研究。这种方法的普遍价值在于“理论抽样”与归纳之间的关系,即先前观察和解释构成新观察的基础。
收集数据的层创方面还涉及到研究主题的转换。这个过程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要么扩大研究主题,在研究中添加新的研究主题,要么缩小研究主题,更深入地了解事物。为了探究新的发现,层创设计越来越开放、更少结构化。缩小研究主题需要将主题结构化,更强调预先设计。如果质性研究者使用了层创设计,就意味着无法事先预测研究中可能出现的新东西,需要对主题予以更多的关注。
收集数据技术及其主题是层创设计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根据先前观察和分析所获得的结果,用更结构化或较少结构化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这种层创设计要求用开放式技术来收集数据,更重视概念和经验的发现。为了深入地检验早先发现的问题,需要在后续研究阶段中改变收集数据的程序。这种数据收集设计主要针对知之甚少的主题,侧重发掘早先分析中出现的理论见解。
2.数据分析的层创设计。与数据收集的层创设计相比,数据分析的层创设计受到更多的关注。事实上,几乎每种质性方法都十分依赖“层创程序”(除了基于预定编码簿的内容分析)。大多数定性分析起初是描述性或开放性编码,接着形成某些层创主题和概念,这些主题或概念最终成为理论的一部分。这种从原始数据到理论化结论的抽象过程是层创分析程序与归纳之间联系的核心方面。
虽然有些定性研究把数据分析与数据收集分开,因为在数据输入电脑之前,是无法进行正式分析的,但是,大多数质性设计只涉及对整个数据收集过程的非正式层创解释。那么,究竟应该何时开始质性研究的分析过程?最基本的答案是,研究者一旦弄清某些影响数据解释的因素,就要尽快开始其数据分析,例如,专题小组主持人在讨论伊始会听到某些强化或挑战已有偏见的观点,头几天的田野观察也有相似的情况。从“非正式分析”中获得的解释可能会影响数据收集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基于“非正式分析”的层创解释难免会影响后来正式分析所获得的东西。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质性研究方法有不同的层创程度。如果事先确定了研究目标,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要用一套相对固定的研究程序来收集数据,然后在分析数据时强调层创。由于质性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层创设计,因此要详细地解释某个设计如何满足某个研究项目的需要,并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质性研究设计的性质和程度。
五、几点思考
1.在一个瞬息万变和全球化的世界里,社会经济进步以及新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问题。为了在新的语境下用新的视角来回答新问题或重新探讨老问题,创新研究策略和方法势在必行。层创方法回应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变化、技术创新和研究范式的转换,提出要通过人际互动、沟通、冲突和协调而形成一种新方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学术品质和创新的勇气。层创方法实际上回答如何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语境下创新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的问题。虽然层创方法还没有成熟,尚在发展中,比如没有充分阐述其哲学和认识论基础,没有提出详细且完整的方法路径和程序,但是它所倡导的通过互动和沟通来解决研究问题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2.层创方法可以为我们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层创方法将直觉带到研究的前沿,强调反思性的作用,允许研究者成为研究过程的焦点,在数据收集和解释中扩大对比喻的使用,以形成一个全面的解释或本土化、语境化的理论。当下学科知识具有“贯层侵入”(transgressive)的特点,“没有人能够有效地长时间拥有知识。知识在‘从科学到社会’和‘从外部世界到社会’这两个方向上渗透。因此,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ity)涉及到跨越学科边界。机构仍然存在,新机构不断从跨学科工作中诞生。”(Nowotny,et al.,2001)应该说,层创方法抓住了全球化语境下新的知识生产的本质,突显了超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导向,体现了在利益攸关方的互动和沟通中研究和解决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新思路。
3.层创方法增进了对人类境况的理解。尽管层创方法可能让那些习惯于用常规认识方式和标准的人感到不适,但是,层创方法推动了有关知识和研究的公共学术交流,促进了对旧标准的重新评价以及对新的研究边界的探索。层创方法不仅有助于具体的研究项目,而且还有助于大规模的知识生产和人类探索发现项目。层创方法挑战了固有的知识观念,包括谁创造知识、什么算作知识、知识如何传播、如何获得其真实性和确实性并加以评估等。质言之,层创方法通过提出学科位置问题,提出了要重新评估研究者立场的问题,比如如何将学科的概念与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研究者如何处理多学科立场所产生的各种紧张关系?研究者从事研究是作为局内人,还是局外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等等。尽管层创方法是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但是过分夸大层创设计的优点也是不明智的,比如,层创研究设计并不能做到完全彻底的层创,层创设计必须以研究者带入田野的最初想法和信念(如“观察什么”、“在哪里找到这些资料来源”、“如何收集有关资料”等)为基础来进行归纳、反思和评估。
4.层创方法有助于消解理论与方法之间的紧张关系。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着新的理论视角与新的方法之间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学科内部,而且还表现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方法学者邓金(Denzin,1989:3)曾提到研究者在方法上缺乏创新,迷恋自己“屡试不爽”的方法:“现在许多社会学家在其研究中只使用一种方法,由此规避其他方法论的潜在价值。小群体理论家只是完全依靠实验,家庭社会学家主要使用调查技术,学生使用参与观察法。这种倾向已造成了对研究方法相当狭隘的和极其有限的使用。”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Merton,1967:171)指出,理论和方法共同构成了研究整体,“如果社会学要取得合法的成果,研究和理论就必须联姻。”层创方法本质上是方法论的创新,目的在于加强知识建构,促进学术交流。它强调填补理论与方法之间的鸿沟,倡导在研究过程中实现理论和方法的统一,允许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修改方法论以至研究者认识论观念所允许修改的程度。这些研究导向和做法都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值得提倡和注意。
5.层创方法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学科训练。目前许多研究者主要接受的是单一学科或单一方法的训练。使用层创方法可能需要研究者离开自己的“方法舒适地”(method comfort zone),跳出自己熟悉的“方法箱(methods box)”去思考问题,这对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方法训练提出了新要求。层创方法要求大学密切关注国际社会科学研究和方法的最新发展动向,采取灵活的课程设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和超学科研究视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新的动力,从社会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克莱因(Klein,1990:182)认为,创新是以“可靠性、灵活性、耐心、韧性、对他人的敏感性、敢于冒险、脸皮厚为特征,偏爱多样性和新的社会角色”。层创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创新研究问题和方法的机会,提供了“弄清事物的不同途径”(Hesse- Biber & Leavy ,2006:376)。层创方法并不意味着研究者要抛弃自己的学科训练,而要在掌握一种研究方法以后,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层创方法等其他研究方法,接受新的研究方法训练,努力适应它、运用它、改进它、超越它,为共同推进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的创新作出贡献。
注释:
① 我国有学者译为“突现”或“涌现”,参见范冬萍:《复杂系统的突现与层次》,《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刘洪:《涌现与组织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