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快我国东部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为例论文,新时期论文,东部地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24(2011)03-0617-06
1 浙江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1]。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人增地减水缺、环境脆弱对农业的约束日益增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应对国际挑战、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和化解农业生产面临的气候风险,迫切需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快速推进的东部地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东部地区如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不失时机地建设好现代农业,率先在全国建成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又具有导向作用的时代命题。从当前来看,东部地区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还不够快,尚处于粗放型、保障型、生存型、传统型向永续型、创新型、发展型、现代型农业缓慢转变的进程之中。农业资源要素流失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当前,东部地区农业既面临全面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步弱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浙江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发展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改革发展的先行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2],即使是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国内外农产品大幅度调涨等局面,农业生产仍取得了快速发展。粮油、远洋渔业等战略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蔬菜、茶叶、果品、畜牧等十大主导产业增长幅度较大,2009年底,十大主导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农业的77%,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现总产值78.4亿元,为农业的发展拓宽了领域、赢得了空间。全省拥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业大户等各类产业化组织已达到22 215万个,带动农户882万户,农业经营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和2005年相比,2009年全省蔬菜、水果设施栽培面积增加了62.2%,农机总动力增加了12.9%,基本实现90%以上的水稻机械化收割,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2009年全省土地流转率已达到32%,是全国最快的省份。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 303元,比2005年增长71.26%,连续26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
从总体上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浙江农业发展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也具备了加速现代农业建设的经济社会基础条件。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均GDP超过6400美元,城市化水平接近60%,三分之二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但是,浙江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农业原有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农业劳动力高龄化、农业家庭经营粗放化、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化、农业资源要素短缺化、农业装备设施老旧化、农业生态环境趋恶化、农业灾害病害频发化、农产品产销无序化等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最明显的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兼业化、副业化趋势非常突出。据统计,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51岁及以上的占到一半以上,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到71%,突显了文化水平低、层次低的现状。同时资源和环境的紧约束不断加剧。从资源上讲,浙江非常紧缺,人均耕地只有306.8m[2],优质耕地仅占总耕地的33.7%。从环境上来讲,工业化污染带来的土壤污染非常严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已经不能种农产品了,而不得不调整结构,搞苗木等产业;还有农业本身带来的影响,资源利用率不高,如畜禽粪便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畜禽污水的年排放量却达到960多万吨,化学需氧量也高达31万吨,富氧化非常明显[3]。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约节约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和机械装备,加强农业防病减灾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民组织化建设等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要促进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农民收入再上新平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来越紧迫。
2 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紧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浙江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其农业的发展与全国状况有很大的关联性。浙江省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资源相对较少,由于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带来农业劳动力成本高、消费要求较高等特点[4],这决定了浙江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照搬照套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既不能学美国加拿大等人均耕地资源多、主要追求高劳动生产率的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模式,也不能学日本、韩国等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国家依靠补贴来维持小规模农产的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做法,必须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符合浙江省情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已上升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和农业发展方略。“十二五”时期浙江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突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从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指导思想和政策导向上充分体现让全体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使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现代产业,使农村成为农民享受幸福民生的现代社区,是农民成为具有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现代农业的目标模式[5],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能人创业、环境创优的“五创机制”[6],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安全、结构优化、品质效益并重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靠天吃饭”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积极探索“经济高效、经营集约,产品安全、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耕作精细”的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经济高效、经营集约:就是要做大做强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投资效益,使农业成为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够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产品安全、功能多样:就是以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引领市场,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形成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分类生产和营销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保障食品供给,提供工业原料,美化人民生活,促进就业增收,发展休闲观光,传承优秀文化,涵养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就是从农业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走农业资源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低碳发展之路,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本”各种资源节约型生产经营模式,大幅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密集、耕作精细:就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使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动力,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从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和精耕细作、精工细作的优良传统,走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强化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着力把农业劳动者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使农业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发展轨道。
3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
3.1 加快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着力形成集约化家庭生产经营与产业化合作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体系。按照中央提出的“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的要求,在稳定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致力于提高家庭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通过加快农业承包土地的自愿、依法、有偿的流转和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减少从事种养业农户的数量,提高种养业农户的规模经营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专业化、规模化、集约经营的家庭农场、专业农户和专业大户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培育新的合作经营服务的主体,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性举措,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努力使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力量,促进资本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合作主导的产业化经营的转变,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合作化、产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多种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形成专业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6]。
3.2 加快农业空间布局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体系
以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重点,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快优化农业功能区布局,大力建设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精品农业园区、规模化的畜牧养殖小区、水产养殖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市场物流园区的建设,使这些农业产业功能区成为实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有效载体。围绕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建设吨粮田为核心,重点在基本农田、标准农田中建设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高标准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发展精品农业为方向,分类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和布局优化,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用明显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3.3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战略转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以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转变,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突破随价格波动频繁地调整年度的农业种养品种的浅层次调整的局限性,充分发挥综合比较优势,做强做大有持久产业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农户生产专业化、合作经营专业化、区域布局专业化、功能分区专业化和产业基地专业化的格局。要充分发挥浙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利用浙江比较发达的资金优势、优越的气候和人才、技术等综合优势,加快推进粮油、蔬菜等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的新领域。顺应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产业革命兴起的趋势,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农业种子种苗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休闲观光业、农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六大农业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
3.4 加快农业科技支撑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以推进农业技术路线和技术推广载体的创新为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按照兼顾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目标和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科技教育支撑方式转变,着力形成“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的新型科技推广支撑体系[7]。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重点加强种植物良种培育、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产品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技术、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等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改变育种繁种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与推广滞后的状况,培育一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种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支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首席专家、推广教授、责任农技员、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构成多层次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队伍。转变农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主体,既要培养一大批中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又要大力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新型的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经营人才,使农业发展真正转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
3.5 加快要素配置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农业资源要素市场体系
以培育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为重点,按照市场化、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要求,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注重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拍卖、期货、物流等现代流通业态,积极培育土地、资本、信贷、技术、人才等农业要素市场。大力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联盟,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化水平,鼓励和组织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业的跨省区的合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国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外向度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农业投资公司、农业发展基金、大规模农业集团公司、农产品国际贸易综合商社和农业跨国公司,引导全社会的投资资金投向现代农业。
3.6 加快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转变,构建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要从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是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的体制因素的实际出发,把全面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加快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转变,着力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机制。科学合理地实行土地、人口、资金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促进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市民转化,公共财政和土地增值向农业、农村倾斜。在农业政策、法律上,要更加注重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和投入,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依法保护农业发展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力度[2]。在城乡关系的处理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方向,重点在联动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保制度、住房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六项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加快务工经商农民的市民化,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本化,农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民公民权利的平等化,使更多的农民和农村人口成为安居乐业的市民,使居住在乡村的农民也能享受到文明幸福的生活,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成为有尊严和体面的劳动者。
4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
4.1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
从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最重要的助推器,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动“三农”科学发展最有效的抓手的实际出发,摒弃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和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做法,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把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联动推进,良性互动[8]。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领作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巨大的推动作用,把农民工的市民化和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安居乐业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强大的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动力机制,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层次,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并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空间布局的战略导向,在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向城市转变的同时,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向市民化转变。通过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推进和良性互动,形成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整体提升的发展格局和体制机制[9]。
4.2 全面创新与全民创业驱动发展
从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转型的最重要的力量和创业始终是富民强省的内源动力的现实出发,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农民群众在非农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新平台,以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新门路。做大做强以农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为特征的特色块状经济。引导更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家庭工业参与块状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快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营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引导农民进中心镇创业就业,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中心镇集聚。清理和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进城安居的限制性政策,加强对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指导服务,使中心镇成为农民创业就业的大平台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园、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发展路子。
4.3 农业园区与农村社区互动发展
顺应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已经进入到都市化和城镇集群发展的新阶段和农业产业发展进入从规模经营、块状集聚到农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按照各类农业生产功能区产业发展的不同要求,重点突出基本农田的保护,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加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和配套建设。还要将以中心村建设、旧村改造、新农居点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互促共进、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的美丽乡村功能区块,并与繁华的城镇功能区块整体协调,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4.4 绿色发展与特色竞争引领发展
顺应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新要求和差异性发展、特色竞争成为区域经济创造竞争新优势的新趋势,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灰色发展模式,率先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和特色竞争战略。一是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和清洁化生产技术。按照节约型、标准化、清洁化要求,建立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农业标准体系。二是加强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产业生态布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加强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永续利用,保护生态安全。三是按照制度创新、废物再生、循环利用要求,在广泛应用间作、套作等农作技术和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模式的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大力创新“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10]。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融合、资源循环、功能多元、体现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与特色竞争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三农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