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1]2000年在《温州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与预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快速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研究主线,着重研究了温州市龙湾区的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文章首先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践,指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是龙湾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增长方式,是龙湾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总体把握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阶段,文章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指出龙湾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尚处于我国的中等水平,外向型经济发展还有待于提高。同时文章对龙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有利因素与障碍因素。针对这些情况文章分四点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 文章运用组合预测等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总量、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外向型经济对总体经济的带动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实现龙湾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曾开勇[2]2015年在《温州港ZYA港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行性研究是从系统总体出发,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与论证,以便进行正确决策的研究活动,是一种综合的经济分析技术。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依据。为了全面系统地解决可行性研究推广应用问题,本文以温州港ZYA港区二期工程为实践,分析了项目技术评估、项目经济评估、项目社会评价及风险分析等,全面而系统论述了该项目建设可行性。本文通过对温州港的现状、吞吐量、船型及集疏运方式的调查以及项目周边影响区的调查与分析,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作为该项目的实际依据,对该建设项目作出了科学的预测,确定建设该码头的必要性。然后从建设项目的建设条件、总平面布置、装卸工艺、水工建筑物、陆域形成及道路、堆场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分析,同时又对该项目进行了经济评分析、社会影响及风险分析,最终确定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翁锦武, 李震[3]1989年在《试论建立温州龙湾出口工业区》文中指出龙湾出口工业区是以出口小商品工业为导向,以经济开发为目标的具有温州特色的出口创汇基地,是在温州新的经济形势下,利用温州试验区的有利条件,作为温州全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龙头,作为向外开放的新路子而采取的一种新形式。它将对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起动多种经济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龙湾出口工业区的建设,既有其现实的可行性,又体现了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龙湾区位于瓯江南岸,温州老市区与瓯江口之间,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
张瑾, 吴国栋[4]2004年在《温州港七里、龙湾港区工程介绍》文中研究说明温州港位于浙江省南部沿海的温州湾和乐清湾内,踞瓯江入海口,北邻宁波港,南毗福州港,东南与台湾的高雄、基隆港隔海相望,居于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都市圈的南缘,粤闽经济新发展带的北边。温州市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浙江
龚晓菊[5]2005年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及存在的制度约束,并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章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理论探讨。(1)目前,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概念的认识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民营经济的概念和类型进行界定。民营经济是采取民间经营方式的经济形态,是以经营方式来界定的,不涉及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民营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广义上的民营经济包括所有非国营经济。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具有其它经济成份所不具备的优势,集中表现在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上。民营经济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它天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力量。(2)制度就是制约人们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系列社会承认的规则,制度功能作用的本质是提供激励与约束,从而影响经济绩效;制度变迁有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扫除障碍、创造宽松的环境。因此,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制度变迁史。 第二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考察。本文根据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把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分为复兴、快速成长、调整、全面发展四个时期。(1)1978年——1984年为复兴时期。民营经济的复兴是从个体经济的兴起开始的。城乡个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私营经济的复苏。(2)1985年——1988年为快速成长时期。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党和国家对私营企业的发展采取了“不鼓励、不禁止”的做法,私营经济快速成长起来;这一阶段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3)1989年——1991年为调整时期。由于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加之经济过热,国家开始治理整顿,加上1989年的政治风波,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回落。(4)1992年至今为全面发展时期。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民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十五大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
秦海林[6]2007年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一个制度理论的解读》文中研究说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是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演进从侧面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二十多年制度变迁史的整个过程。以往对民营经济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某种发展模式形成因素的纵向分析,即便是横向比较各民营经济模式之间的差异,仍无法从更为宏观的视野为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得出较为一般的未来发展规律。本文吸收了已有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弥补与延伸了前人制度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制度多样化和制度趋同化的制度理论假说,通过模式分析与制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新解读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并大胆地预测了未来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特征,最终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发展模式是一种制度安排的集中体现;第二,制度多样化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必然历史阶段;第三,制度趋同化是制度变迁的未来发展方向;第四,多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并存是制度多样化的结果;第五,制度趋同化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未来走向。
郑金条[7]1988年在《温州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正在实现“八个转变”中》文中提出我市自1984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中央提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后,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又有了新变化,概括起来是"八个转变":一是由全民、大集体企业搞创汇向全民、集体、个体、私营的企业一起搞创汇转变。我市出现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口岸、多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出口创汇的新局面。发展到1987年全市出口企业有330家,其中全民企业45家,占13.64%;集
邓蕾[8]2010年在《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生产率测度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发展推动我国集装箱港口的迅猛发展,未来10年将是我国由集装箱“大港”迈进“强港”的关键性时期。但我国港口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利于港口实力的增强。因此,打造集装箱强国,必须注重集装箱港口的集约化发展,提高港口生产率,依靠效率提升促进集装箱港口竞争力提升,实现集装箱大国到强国的转变。论文采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预测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规模,思考集装箱港口规模的增长对港口生产率提出的挑战,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和数据包络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测度我国沿海内地主要集装箱港口企业生产率,包括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Malmquist指数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化以及区域性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研究影响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主要体现在:①提出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测度模型,研究投入要素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揭示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长及其构成波动特点;并将我国沿海、内陆集装箱港口企业划分为五大区域,探讨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组成的波动和地区差距。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集装箱港口企业全要素增长率大都呈现增长趋势,集装箱港口业全要素增长明显。其中,技术进步变化稳定增长;技术效率改进明显;规模效率增长变化幅度平缓,规模经济性保持在稳定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呈现出负增长状态,优化资源配置势在必行。2)集装箱港口企业区域性全要素生产率组成差异较为明显。五大区域平均技术进步率增长较小;但区域技术效率改进变化趋势相同,平均增幅均在10%以上,区域规模效率变化除长三角区域为下降趋势外,其他区域呈现波动状态,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3)资本各投入要素中,设备对集装箱港口企业效率提升影响积极,代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泊位数却呈现较强消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也首次显示劳务工人对提升港口企业生产率影响积极,而在职员工却表现出消极影响。②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生产率测度模型,重点研究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投入余量和现有条件下最优产出。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集装箱港口企业生产一方面产出不足,另一方面是规模过剩,资源浪费现象普遍,而且企业技术效率个体差异较大,投入产出效率极为不平衡。2)各集装箱港口企业样本期间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集装箱港口行业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大于1,平均增长14.9%,改善主要源于集装箱港口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③提出基于随机生产函数的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内部管控效率损失模型和外部经济环境效率损失模型,研究港口企业所有权变化、生产规模、区域经济环境等外生性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外部资金的介入引起集装箱港口企业股权结构变化,对技术效率表现为积极正向影响。外资与合资港口技术效率明显高于地方国有属性港口。同时集装箱港口企业外部资金增长速度低于技术效率提升的速度,港口企业技术效率和外部资金介入之间存在着U型反转结构。2)规模差异带来的效率差异明显,规模较大的港口企业有着较好的技术效率;3)专科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对效率的推动作用没有得到展现,主要原因是集装箱港口现有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和未来港口发展的需求,其次港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冗员现象,不利于企业高效率提升生产效率。4)区域经济的增长明显促进集装箱规模扩大,但并不直接推动技术效率的提升。5)港口所在城市第三产业占比的提高不仅能有效提升集装箱港口企业技术效率,对于集装箱吞吐量的增加也表现出极强的促进作用。综合以上分析,为推动我国集装箱港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升技术效率,做大做强集装箱港口业,提出引进海内外战略投资者,深化集装箱港口企业产权管理;合理确定集装箱港口规模,促进集装箱港口科学发展;加强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促进技术进步;加强港口人才培养,提升人才效能;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港口群体优势等对策建议。
阮氏明月(NGUYEN, THI, MINH, NGUYET)[9]2014年在《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对越南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借鉴》文中研究指明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来,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深刻变化,国民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9亿元猛增至2012年的516282亿元,34年间增长140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8%,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人均GDP达到38420元,比1978年的381元增长了100倍,折合美元为6086美元,已初步进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和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的伟大社会实践随伴随行的,并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迁和经济景观特征上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鲜明的特点与突出的经验有三:一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央政府简政放权,实行“二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二个积极性,利益主体逐步地方化和多元化,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发展地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方针,先后实施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从非均衡发展逐步走向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和“开发利用保护并重”的方针政策,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注重城市群、城市带的培育和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增长极、增长轴的引领带动作用,从城市单一发展到组合发展,区域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一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都带来了区域经济面貌的巨大变化,并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的改革与发展大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越南是中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又同属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1986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越南开始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培育多种经济成分,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并制定了到2020年基本成为工业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越南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各地不同的地情、省情,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如何充分调动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地区经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通过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来促进和带动全国经济的整体提升。为此,深入开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系统研究,认真概括总结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将对越南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本论文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以及主要的创新之处,对区域、区域发展、区域政策等关键词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并对中越区域发展政策的异同进行了归纳分析。第二章,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综述及其理论基础。对区域发展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从亚国家、国家和超国家等三个层面对中外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综述,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政策的一般理论以及相关理论等多理论视角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第三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成就、经验与政策。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政策,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归纳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第四章,越南区域经济发展概述。系统归纳了越南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从人口分布与劳动力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特征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越南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社会经济基础。第五章,越南区域发展成就与政策。本章全面回顾总结了越南自1986年改革至今的主要成就和主要政策措施,通过七大经济区域、四个重点经济区以及港口经济区、沿海经济区、贫困地区等若干区域发展概况的分析介绍来归纳总结越南经济区域的规划与管理状况,并从外商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浪潮对越南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六章,中国区域发展的经验启示与中越经济发展展望。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对越南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制定的启示与借鉴,重点从中越/越中边境贸易的视角分析了中越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概况,以及中越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未来展望。
叶凌群[10]2013年在《低碳视角下的洞头县域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洞头县隶属浙江省温州市,是温州市所辖十一个县市(区)中人口最少的县,是全国十四个海岛县之一,由于受海岛县等先天因素影响,洞头县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不平衡状态,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主体不多、县域工业基础薄弱、人口要素、土地要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等是制约洞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但随着路岛通车,后发优势明显。本文重点分析在当前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条件下,加快发展产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找出洞头县的整体和区位优势、劣势及发展中可能的机遇和挑战。再通过借鉴其他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地区的成功经验,扬其长,避己短,找出促进洞头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对本文要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理论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采用的方法,创新之处作了论述和说明。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低碳经济、县域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洞头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利用SWOT模型进一步研究洞头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了洞头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阐述了低碳视角下洞头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低碳视角下洞头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路径选择。主要是在低碳发展的前提下分别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
参考文献:
[1]. 温州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与预测分析[D]. 李玲. 西安理工大学. 2000
[2]. 温州港ZYA港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D]. 曾开勇. 南京理工大学. 2015
[3]. 试论建立温州龙湾出口工业区[J]. 翁锦武, 李震.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
[4]. 温州港七里、龙湾港区工程介绍[C]. 张瑾, 吴国栋. 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4)——瓯江河口综合考察论文集. 2004
[5].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 龚晓菊. 武汉大学. 2005
[6].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一个制度理论的解读[D]. 秦海林. 吉林大学. 2007
[7]. 温州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正在实现“八个转变”中[J]. 郑金条. 中国集体经济. 1988
[8]. 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生产率测度研究[D]. 邓蕾. 重庆大学. 2010
[9]. 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对越南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借鉴[D]. 阮氏明月(NGUYEN, THI, MINH, NGUYET).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0]. 低碳视角下的洞头县域经济发展[D]. 叶凌群. 吉林大学. 2013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外向型经济论文; 民营经济论文; 港口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温州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