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实施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探索--恩施自治州医药产业化实施情况调查_药业论文

因地制宜实施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探索--恩施自治州医药产业化实施情况调查_药业论文

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探索——恩施自治州药业产业化实施情况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地制宜论文,自治州论文,跨越式发展论文,药业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1(2003)03-0051-05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人们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追赶战略。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跨越式发展。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技术跨越为基础,以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和传统产业更新改造为标志,以经济超常规增长为特征,迅速跨越某一发展阶段,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一种发展模式。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立足于自身现实条件的发展可能,以获取或“形成核心竞争力”为努力方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着眼点,力求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迅速跳跃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更具体地说,“跨越”就是要跳过先行者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发展、产品生产中的曲折过程,避开弯路走直线,用比先行者少的时间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根据这个思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跨越式发展问题也摆在了西部民族地区的面前。有学者认为,跨越式发展模式同样可以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追赶模式,而且也必须以跨越式发展来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只会使差距越拉越大。但一些学者也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只能从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出发,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人为地跨越其特定的历史阶段。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应该是“保证民族生存与持续繁荣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就是在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环境、反映民族文化传统、继承发扬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民族文化,在适当照顾民族生活习俗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多样化的本土化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经济结构体系,努力实现战略安全、生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及人文生态环境的继承延续,确保民族生态条件安全稳定以及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这两方面观点的不同其实就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一是跨越式发展,一是可持续发展。虽然这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在具体实施发展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但决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矛盾,二者的关系总体上应该是辩证统一的。跨越式发展可以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跨越式发展的激活。我们认为,面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应该是有机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新的发展思路,即社会发展整体基础上的局部跨越。其基本内涵是:在全面缩小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人类发展差距和知识差距、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大力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状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成果,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实现局部的超常规发展。这应该是切合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的,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某些方面基本条件具备了为什么不能跨越式发展?不顾基本条件的具备和可行性的整体跨越式发展目前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只能是局部领域的,而且必须紧扣区域经济实际,因地制宜地慎重选择。

在当前背景下,调整产业结构仍然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头戏。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西部民族地区慢了节拍,所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调整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产业结构的任务仍很艰巨。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的现实又必然带来市场和产品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也要求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根据世界大市场经济一体化的特点而进行调整。东部发达地区也必然要经历这一过程。那么,西部民族地区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区域经济的优势和特点找到最佳切入点,把这两步并作一步走呢?是否能找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来实现地方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呢?我们认为这是可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这方面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探索,找到了一条走向成功之路。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跨东经108°23′~110°38′,北纬29°07′~31°24′,西与重庆市的黔江、四川的涪陵,南与湘西、贵州铜仁,北与宜昌的五峰、长阳和神农架林区接壤,地处四川盆地与江汉平原隆起部边缘的大巴山脉、云贵高原东延的武陵山脉交结处,平均海拔1000米,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高低悬殊,整个土壤、气候、资源的分布随着山势的高低而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差异。气候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形成了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为各类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资源十分丰富。恩施州的经济类型属于山地耕牧(猎)型,山多田少,在过去“以粮为纲”的时代,头等大事就是解决吃饭问题,目前尚有2万余人未解决温饱问题。在粮价大跌的背景下调整产业结构实际上给山多田少、资源丰富的恩施州带来了巨大发展活力。从本地区传统的产业来看,惟一称得上支柱产业的就是烟草产业。但目前烟草工业已成了“夕阳产业”,加之国家政策的调整制约,使地方经济和财政受到了重创。这些年又大力开发水电资源,水电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在国家限制上网电价的前提下,水电产业的前景也不乐观。在此现实面前,恩施州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对本州州情的仔细研究,州委、州政府决定重点抓两个方面,一是民族生态旅游,一是药业产业化。

通过调查表明,恩施州委州政府的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充分体现了紧扣实际、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的战略思考,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首先,这个决策充分体现了开发和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模式。恩施州地处我国中原腹地,属大巴山南延和武陵山北展结合部,长江三峡地段和清江流域的半岛式地貌以及海拔悬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气候生态环境,对我国东南西北中五大植物体系有很强的兼容性,这一特定条件形成了极丰富的野生药用资源,所以恩施州素有“华中天然药库”之称。此外,民间还有传统栽培中草药的悠久历史。经过1978年和1985年的两次大规模药用资源普查鉴定,共有药物资源2088种,动物类药材86种,矿物类药材22种,民族、民间药1164种。常年收购282种,大面积栽种50多种。品种的数量和产品的质量都高于或优于同纬度的其他区域,许多地道药材如中国板党、紫油厚朴等,其产量和质量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同时,恩施州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高硒地区,有独立的硒矿床,有着丰富的硒生物资源,这又是不能替代的区域优势特色。

其次,药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近年来,“中草药热”在全世界悄然兴起,天然药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我国加入WTO,更是为开发利用天然药物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恩施州的药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国家“十五”计划已将现代中药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支持中药现代化建设,还出台了有关优惠政策。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推进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要培养壮大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要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开发和创新基地,要建立一批独具特色的生产和种植基地。另外,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也为大力发展药业生产提供了机遇,药业产业化的推进正好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抢救珍稀资源,又大大推进了药业产业化的步伐,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举措。在传统的支柱产业举步维艰的状况下,地方财政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另寻出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发展药业产业化正好为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找到了可行之路。从地理条件看,恩施州国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占43.6%,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29.4%,这些地方多属贫困山区,以往都以种粮食(玉米)为主,亩产平均不过250公斤,产值250元。但这些地方发展药材却得天独厚,如板党、窑归、鸡爪黄连、竹节人参等名贵地道中药材都生长在高山地区,且品质优良。就以板党为例,三年收获亩产药材252公斤,总收入7500元,年平均收入2500元,比生产粮食年增收2250元,是粮食生产的11倍。全州若实现发展植物药100万亩,年增经济效益就可达22.5亿元。若按335万农业人口计算,人平增收可达670元。这不能不说是地方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一个跨越式发展。

确定了这个思路后,州委、州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大力推进药业产业化的进程,其主要做法是: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正确的决策得不到实施也不能转化生产力。决策制定之后,州委、州政府召开了多次专门会议,一方面是统一广大干部的思想,充分宣传发展药业产业化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另一方面是向广大农民大力倡导,用典型的事例和不争的事实来引导人们转化观念,打消顾虑,调动种药的积极性。为了加强领导,从州到县市各级政府都专门成立了药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由专人专班具体来抓此项工作,使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总体布置切实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调查表明,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州涌现了一些利用本地优势资源,走药业产业化之路初见成效的典型县市。如鹤峰县到2001年木本药材种植面积达8500亩,常年收购量在1000吨左右,收购额在1200万元左右。巴东县2001年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实现销售总值3900多万元,其中种植收入达2900万元,医药商业收入达1000余万元。全州还涌现了一大批发展初具规模的乡镇,药业的产值比重在地方财政收入中逐年上升,发展势头良好。

2.以科技为先导,加强GAP基地建设。恩施州药材传统种植之所以经济效益不显著,主要原因就是栽培技术落后,种植不规范,严重影响了药材的品质,少数几个知名品牌也只是得力于产地气候等客观条件。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向市场靠拢。大力推行药材的GAP规范种植是必由之路,经过近年努力,全州已建成GAP示范基地11个,占全省GAP基地总数的1/3强。GAP基地的建设有力改变了传统的药材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药材生产的科技含量,确保了药材生产的品质。

3.大力发展药业企业,培植“龙头”大户,以点带面。发展药业产业化,必须有规模较大的加工经营企业作为纽带,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和农户,形成“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完整的产业链。由于我州土地资源分散,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药业产业的要求。广大农民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先进的种植加工技术,在生产经费上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来带动广大农户,实现规范生产,规模生产。恩施州种植生产中药材技术基础较好,还有一批能够指导中药材生产的技术人员。二高山的绝大部分农民均有常年种植中药材的习惯,积累了一定经验。经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目前在各县市相继出现了一些种药大户,他们思想解放,有经营头脑,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开创精神,积极与科研单位联姻,依托先进技术,主动收集市场信息行情,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很快,种植面积都在千亩以上。有的由个体生产户近几年一跃而成为民营企业主。他们对地方药业生产的发展影响很大。

在积极培植种药大户的同时,全州的制药企业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全州先后建立了8家制药企业,产量达800多吨,产值达3亿元,获批准生产文号药品181种,其中有国家保护品种,有省优质产品。鹤峰八峰药化股份公司生产的氨基酸系列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利税达5000万元。恩施硒圣居绞股蓝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绞股蓝茶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以八峰药化、湖北施恩堂、利川民族药业等为龙头的药化工业,以及恩施州已建立的利川福宝山黄连、恩施板桥党参、鹤峰续断、巴东和利川的贝母、咸丰的白术等11个品种的GAP示范种植基地,加上各县市的种药龙头大户,为全州药业产业化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调查情况表明,虽然恩施州中药材品种多,拥有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近年来药业产业化的推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少数乡镇依靠药业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但从总体上说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生物环境优势还没有转化为药材资源优势,药材品种优势还没有转化为药材商品优势。就恩施州药业整体发展来说,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GA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研究示范基地建设,是由湖北省科技厅、省计委、省农业厅、省药监局联合下达的重大科技项目,安排在恩施州共有板桥党参、紫油厚朴等11个品种,计划面积9600亩,参与示范企业和业主14家。经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建省级示范基地5130亩,各级联办基地近10万亩,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布局不够合理。这些示范基地的选点是采取的谁先申报项目就由谁来组织实施,而不是站在全州大局的高度来全面衡量利弊关系后定位的,加之事前也没有很好地组织有关专家、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个别品种的示范基地定位不准,还有来凤、宣恩、建始在三县是无基地的空白县。二是种植欠规范,品种混杂。从11个品种基地建设实地情况看,部分种植场地选址不严格,不符合GAP示范种植要求,种子种苗选育不严。三是科技含量不高,管理不规范,一方面是由于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业主规范化种植的认识还没跟上来,缺乏科学态度,没按规范操作。四是资金缺乏,制约了基地发展。示范基地的生态环境要求十分严格,一般都是在离公路主线较远的大山之中,基地建设的前期投入花费很大,而药材的种植效益有其生长周期,所以造成后续资金跟不上,而项目资金不能按期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基地的发展。

2.传统地道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无具体发展规划,盲目种植,无批量优势。除11个GAP示范品种外,其他品种大多处于“产前无规划、产中缺科学、产后无市场”的局面,农民的生产种植仍是自发无序的,基本上是靠传统的种植经验操作,自由随意,有时一哄而起,有时一哄而下,难以形成规模。二是管理不科学,加工方式原始,原材料浪费情况严重。药材的加工仍停留在原始的粗加工状态,没有专用机械设备,浪费很大。三是开发品种少,综合效益不高。有的资源因长期过量采收而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珍稀品种已濒临灭绝。绝大部分中药材资源仅在民间流传使用,知名度不高。四是没有专门中药材市场。恩施州作为全省最大的中药材资源地区,尚无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这严重地影响了药业产业化的发展,药材生产者经营者往往要承担很大风险,影响了种药的积极性。五是品牌意识淡薄,质量认定工作滞后。调查中发现,部分产品包装简陋,没有注册商标,也没有产品说明书、生产地、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家、保质期等规范标志,严重影响了销售和经济效益。绝大部分产品的质量标准认定工作滞后,没有建立企业生产标准,缺乏科学检测,直接影响了品牌对外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药业产业迅速健康发展,真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还需加强和改善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

1.强化思想认识,加大领导力度。要确保药业产业化健康、顺利地发展,州委、州政府及各县市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发展中药材资源开发的领导力度,各级领导要站在全州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药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各县市都先后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但认识不足、领导不力、部门配合不协调的状况仍然存在。要形成统一的指挥和协调机构,尽快落实支持药业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统一布署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GAP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全州药业产业健康、科学、有序地发展。

2.进一步抓好项目建设,争取资金。一是对省已下达的11个药材GAP示范基地项目加快实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对有开发价值的传统地道药材继续立项申报,争创国家品牌;三是选择有优势的生物医药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形成支撑点或龙头企业,推动全州药业产业的发展;四是搞好区域性药材品种的种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认真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高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有力地带动基地之外的众多种植者学习、掌握和实施规范种植。要高度重视省、州GAP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支药业科技队伍,重点培养种养大户,以此带动广大药农,自觉遵守科学的生产管理规范,大力加强质量意识,确保产品质量,努力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创造新的品牌和名牌。

4.尽快组建中药材经营集散中心,改变有药无市的现状。药业产业化的最根本出路在市场,要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提供药业发展的保障体制。在国家尚未批准办药业专业市场的情况下,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申办药业专业市场和开发农贸中药材集散中心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运行,一边申请,一边做启动工作。通过规范生产、统筹销售,形成规模效应。

5.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强宣传和沟通。在当今世界,信息化正在推进一个深刻的、全球性的革命,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先导,它是调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必要手段。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为民族地区具有地域特色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信息化,有效地实现资源与技术、传统产业与新工艺和新技术、生产与市场、西部与东部、西部与国外等多方面的联系,也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供重要的保证。要高度重视信息化与药业产业化的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利用网络大力强化宣传力度。可建立“华中天然药库”网站,全面介绍优势资源,介绍产品项目,介绍开发项目、招商项目、招商政策等等,从而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和商家前来投资合作。要充分利用网络弥补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薄弱环节,及时与国内外有关方面沟通信息,了解市场,把握商机,为药材生产经营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导向和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综上所述,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下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恩施州立足于本州州情,因地制宜地选择了发展药业产业化作为地方经济新的支柱,这对建立地方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可贵的探索,也为西部民族地区如何结合地方实际、选准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虽然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由此给地方经济注入的活力已初见端倪,并且发展势头良好。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药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会使恩施州的经济实现突破性的进展。

标签:;  ;  ;  ;  

因地制宜实施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探索--恩施自治州医药产业化实施情况调查_药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