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与时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中医药论文,传统文化论文,试论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稿日期:2007-05-18
中图号:R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222(2007)02-0064-05
中医药学是研究和揭示人的身心疾病产生、变化之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科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对整个人类的健康事业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中医药的价值不仅限于此,它还是一种建立在科技实用基础上的传统精神文化,是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1],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和体味,更值得我们结合时代实际很好地发扬光大。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视野来审视中医药传统文化,我们不仅为其所闪烁的医学价值所感叹,而且为其所揭示的文化意义所折服,更为其所具有的强烈现实意义和鲜明时代价值而喝彩。本文试图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作一初步探析,以求教于专家。
1 深刻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
这里所指中医药的学术价值,简言之,就是指它的文化价值。既然中医药传统文化称之为文化,自然有其独到的文化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学术界、科技界特别是社会公众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还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分歧。前一时期少数网民关于废除中医药的偏激言论,不能不引起我们再一次的深思。既然不同的认识产生于中医药文化的基本问题层面,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思考,希望由此取得进一步的共识。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价值,笔者有三点基本的理解:
第一,中医药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认知生命、关怀生命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因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尊瑰宝”。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的论述。一般认为,中医中药是在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来的,因此,中医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则进一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多深厚,中医药文化就有多深厚;反过来讲,中医药文化有多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多深厚。历经岁月长期考验的中医药,实际上已经成为在广阔领域发挥着实际作用的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而中医药文化也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瑰宝”。更深层作分析,我们则会发现,中医药是认知生命、尊重生命、关切生命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多种类型,如哲学、文学、道德、宗教、天文、地理、气候以至于气功、诗词、歌赋等具体形式。但是,相比较于哲学、文学、天文、地理以至具体的学科形式而言,中医药文化有其独特的、基本的也是本质性的文化价值,这就是:中医药文化是一种“遵循自然、敬重生命、关怀健康”的文化。既然中医药是尊重生命、理解生命、认识生命的文化,那么,它在所有的文化类型中拥有了特别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价值。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类社会中最为基础的价值存在于人体的生命及其健康中。紧接着的研究还会发现,中医药对于生命的认识、尊重和敬重,还连接着另外两个基础性的领域:一个是自然界。中医药是从自然界获取尊重生命、关怀生命的元素与原料,它努力打通“人与自然”这两个领域,试图用自然界的力量来充实、改善人体生命的力量。另一个就是人体生命的心理领域。中医药面对的不是简单的生命体,而是有心理感知、情绪感动、精神感应、道德感化的生命体,人体健康应当是生理、心理乃至情感、精神等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相比较于其他的传统文化形式,中医药文化对于生命的认知、尊重与关切,是其他任何传统文化形式或传统学科所不能替代、也无法比拟的。这正是中医药文化价值最为基础性层面的内容。
第二,中医药文化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的多种文化元素的复合体,因而它能渐行渐深、历久弥新。中医药作为医药科学,同时又作为医药文化和传统文化,是文化的多元体、综合体。因此,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应当作视野更为广阔的理解和剖析。比如,中医药传统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哲学文化内蕴。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可以这么认为,中医药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应用古代哲学思想获得最佳效果的学科之一。同时,中医药学又在具体实践运用中折射和升华出不少宝贵的哲学思想,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又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与中医曾经同时代产生的世界传统医学还有诸如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希腊医学等,均没有能够形成科学的理论系统,其内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哲学的支撑而相继失传。然而,中医则完全不同,中医主张“格物致知”,大至天地阴阳,小至昆虫草木,都能从中体味出科学道理。阴阳五行、元气学说等就是它的哲学基础。贯穿中医药学全部内容的一个基本精神,或者说是它的基本医药理念,就是“中和”的思想。中医讲究的是“中和之道”,就是“中正平和”之道,中医就是沿着这样一个思想脉络逐渐成熟并且发展起来的。甚至有专家说,中医之“中”,不仅是指“中国”之“中”医学,更主要的是指“中和”之医道。今天,我们欲了解中医药学,如果不了解其治病防病的基本精髓,就无异于没有真正掌握它。又如,中医药是心理学。中医不仅有深厚的哲学意蕴,而且具有特别的心理学意蕴。按照中医学的观点,任何心理情绪虽然都是内部的情绪状态,但都可能导致身体上的变化乃至病变。中医所指的疾病,是有分层的。身不平所产生的谓之“疾”,心不平所产生的才谓之“病”。若是说“有病”,恐怕主要是指心理、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忧虑恐慌等都是疾病产生的原因,也是疾病的重要表现。故此,中医药学专门有所谓七情致病的学说。进而,中医明确主张“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十分强调“心身并重、形神并重”,认为治疗疾病应当疗疾、治心,强调“心病心医”,讲究“意疗”;强调“身心互动”,讲究“身心”的融通。这些,都是具有心理学意蕴的内容。还有,中医药是生物学。中医药主要是利用百草治病的,这就是生物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学本来就是一家子,这一条中医药这里体现得很为充分。同时,中医药是数学。中医药很讲究药物的比例、数量,而并不是像社会上有人草率议论的是所谓“不精确的医学”。实际上,中医药是很讲究成分搭配、数量配比的。此外,中医药还是文学和美学。只要看看那些草药的名称,就知道中医药是多么富有诗意和美感了。众多的中草药,名字之美,内涵之美,可能我们平常不太在意。但是,几乎每一味药的名称都很讲究,既传统又现代,既大气又秀气,既平常又非常。诸如人参、当归、甘草、黄芪、灵芝;三七、百合、五加皮、刺五加、枸杞子、何首乌,等等。为什么起这些名字?笔者认为,药名与药的自然属性当然有关系,与它的药理功效也有密切关联,那么,这其中是否还与人们对自然界的美好希冀、与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有联系呢?在我国古代,还曾有药名文学这一说。所谓药名文学,就是以中药名为语汇创作的文学作品,诸如诗词曲赋。如南朝时期,有萧纲《药名·朝风动春草》一诗。其中,“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一句最是巧妙贴切。宋代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也曾写有药名词《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当然,中医学还与天文地理、伦理道德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天文地理学、伦理道德学、气候气象学。这样来看,中医药既是属于自然科学范围,又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2]。正因为如此,中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多维的医学模式,不仅注重人体本身,而且强调生物、心理、气候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相比较而言,西医向着强调心理、社会等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时并不长。
第三,中医药的独特医学价值在于它的“治未病”理念,因而它能未病先防、固本强基。这是笔者基于非医学的专业背景所作的评价。当然,这是就其医学价值而言的。一般认为,西医西药是建立在治疗基础上的,而中医中药是建立在预防基础上的,所以,中医药又可称之为养生学[3]。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榜样”,并向各国郑重推荐,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医药学是养生康复的科学,可以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养生之道,其深层原因与中医药的养生主张是密不可分的。中医药特别强调预防为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同样,汉代大医家、医圣张仲景强调防重于治,把能够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善于“治未病”的医生称之为“上工”,即高明的医生。笔者认为,中医讲究“良医治未病”,讲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重于治”的思想,是中医药必须发扬光大的精神传统,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2 积极认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从总体上来认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需要从时代的实际要求出发。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实际之中?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时代实际。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执政理念,也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在本世纪头20年要完成的重大目标任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需要认真强调拥有健康良好的国民身体素质,这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与重要指标,又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性要求和基础性保障,更是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重要关注点和着力点。因此,弘扬中医药文化传统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国家和社会,有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中医药为什么能够在这些重大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首要的也是基础的一条,是因为中医药文化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是高度的契合、高度的一致,因而能够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而有益的作用。
第一,中医药传统文化关注生命、主张人道,能够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实现。中医所讲究的人道,首先讲的就是“治病救人”之道,就是关注生命、关怀健康之道。其次,中医之道讲的是“中”道。而所谓中道,追求的正是人之中道,最终归于的同样是人道。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首先要做到的是“以体为本”。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其最基础的源泉在于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在这一方面,中医药能够发挥其非常独特而有益的作用。因为,中医在诊治时,讲求对人不对病,把人看做是非常鲜活的有机体、积极体,然后“审证再求因”。这是中医药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第二,中医药文化强调统筹协调,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高度统一。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均融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调理念、中和文化、和谐精神,而这些精神文化,正是中医药所主张、所倡导、所坚守的。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就是强调协调、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医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它对于病的调节,不管是什么病,都要求“以平为期”,不仅要“疏通气血”,而且还要“身心两调”,做到内心“恬淡虚无”,把人的身心调节到“平和”的状态,做到心平气和。同时,中医特别强调全面整体的思想,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则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以体现辩证的精神。因此,它是对疾病的一个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治疗,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解决,不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对于疾病的全面观察、辩证判断和系统治疗。而且,这个系统,不仅仅是人体系统本身,而且还包括与人体系统、脏器系统相联系的四时、六气等,包括了形、气、神等3个方面。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求物质丰裕、社会公正、诚信友爱、人际和谐,而且还要国民身体健康、心态积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特别不能缺乏“平和”精神、“和合”思想、“系统”理念等。
第三,中医十分强调道德伦理,注重弘扬医德医风,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有着积极作用。中医治病,不仅对于医生的行医品质、道德情操方面提出要求,而且也包含着对于病人康复治愈道德心境方面的良好愿望和要求。前者有诸如“悬壶济世”、“杏林中人”、“杏林春暖”的美称,后者则有“心平气和”、“心静如镜”等的要求。众所周知,张仲景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传说他在任长沙太守时,凡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就在大堂之上设案为群众治病,谓之“坐堂”,故至今固定在药店看病的医生被称之为坐堂医生。从以上这两个角度作理解,中医实际上还传达了一种美德、一种修行、一种境界,特别是传达了医生的高尚医德。这对于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四,中医学强调简、便、验、廉,与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建立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的目的和要求极其一致。中医药学,大道不繁,方便易行,效验明显,价廉不贵。总而言之,它是为百姓所需之医药。当前,民生问题之难中,一大难就是看病难、看病贵;民生问题之急中,一大急就是病无所医、医无所效。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与中医中药的独特作用没能完全普及、没有充分发挥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政府主张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我们要切实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结合起来,并统筹安排中医药医疗机构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在这方面,我们还应当继续加大力度。
3 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需要关注的重点环节
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中医药科技的角度讲,要做的工作当然很多;从中医药文化的角度讲,要做的工作同样是大量的。今年3月,科技部、卫生部等16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等四大原则,并提出了中医药创新发展2020年总体目标[4]。这传达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希望和信心。积极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将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走向振兴,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并为全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以下3个方面,是我们必须重点考虑的。
第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创新问题。中医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和科学,它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所谓价值理性,就是指作为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核心价值;所谓工具理性,就是指中医药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科学工具。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之道,而且还是解决生命困境之道。相对而言,西医更多的是一种工具理性,体现为一种“治病的科学”。今天,中医药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文明的进步,注意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特别是西医西药中的科学内容,但是,在价值理性追求方面,必须牢固坚守,而不能动摇中医药最为基本的价值理念。
第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普及问题。虽然中医药学是简便验廉的医学,按理说是应当很容易为普通百姓理解、认可和接受的。但事实并不尽然。这里面涉及一个宣传普及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中医药学的普及程度是比较高的,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有点文化知识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秀才学医”犹如“笼中抓鸡”。但是,老百姓知道一点中医,仅是“日用而不知”。说白了,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今天的现实情况则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普通百姓、农村群众中,既少有人知其然,更是鲜有人知其所以然。所以,要花大力气做好中医药的宣传普及工作。这方面,专业人员的加入很重要。只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多了、专业人员的理解深了,宣传群众和普及推广的工作才能真正跟得上去,才能真正见成效。
第三,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问题。医学说到极致,是人命关天的事,并不是人人皆知的学问。尤其是中医,要求了解的东西很多。在今天,学中医事实上比学西医要难得多。因为,学西医,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都能提供相应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大量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而中医则不然,它需要领悟其“中医之道”。中医的道,除了人的修养和直觉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系统性、深入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人体、天文、地理、气候、音乐、书法、建筑甚至军事、武术等都是相互贯通的。学习中医,研究人体和生命,如果不研究人体以外的天文、地理、气候、音乐等,是研究不清人体的,更研究不透复杂的生命现象。所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更加需要依靠深广的、多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积累和支撑。这方面,我们要下的工夫实在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