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和“只有+是”的用法和区别_副词论文

“公正”和“只有+是”的用法和区别_副词论文

“只是”与“只+是”的用法及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只是”是词,既是副词,又是连词;“只+是”是副词与动词的组合。由于“只是”与“ 只+是”有着相同的外在形式,因而容易引起理解和分析上的错位。本文拟以《子夜》、《 骆驼祥子》、《倪焕之》、《曹禺文集》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为主要语料来源(注:茅盾.子夜[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简称《子》;老舍.骆驼祥子[Z].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简称《骆》;叶圣陶.倪焕之[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简称《倪》;曹禺.曹禺文集[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简称《曹》;朱德熙.现代 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简称《现》。引例出处后的阿拉伯数字为该例 所在页码。),在分 析“只是”和“只+是”不同用法的基础上,揭示它们的区别特征,为人们提供一些区别方 法。

一、连词“只是”

作为连词,“只是”的用法比较单一,总是用在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表示轻微转折 ,略同于转折连词“不过”,只是语气更为委婉。例如:

(1)曾沧海已经像一个死人,只是眼睛还睁得很大。(《曹》178)

(2)实在他心里十二分不愿意再和钱葆生斗下去,只是不便出口。(《子》447)

(3)对于北平的俏皮话,他知道不少,只是说不利落。(《骆》99)

由于连词“只是”连接的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是起修正补充作用的,因而两个分句往往 有 着共同的陈述对象。如例(1)的共同陈述对象是“曾沧海”,例(2)、例(3)中两个分句的共 同陈述对象都是“他”,连词“只是”一般都可拿“不过”替换。

二、副词“只是”

“只是”作为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其作用有三:一是限定某种动作行为 或动作的范围;二是表示某种运作行为的持续或反复;三是强调在任何条件下动作行为都照 旧不变。例如:

(4)她只是害怕,不敢生气,落到她这步天地的人晓得把事实放在气和泪的前边。(《骆》1 74)

(5)医生来一趟是十块钱,只是看看,并不管接生。(《骆》180)

(6)至于自己只是教教体操而已,再没有别的责任。(《倪》168)

(7)如果我们不理会气压这个条件,只是说水到了摄氏100℃就必然沸腾,等到气压加大, 水超过了100℃仍不沸腾时,就说这个水已经丧失了一般的水的性质,这当然是不合理的。(《现》215-216)

以上是限定动作行为或动作行为范围的“只是”。例如(4)的“只是”限定“她”对外界冲 击 的反应——仅仅害怕,不敢生气;例(7)的“只是”限定“说”的范围——只说水的沸点 ,不说气压条件。下面例子中的“只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或反复。例如:

(8)他只是闭着眼睛摇头,给一个不开口。(《子》302)

(9)四小姐跟在吴其生背后,只是怔怔地看着。(《子》170)

(10)他只是一迭声叫道:“你看,你看!五百万够么?”(《子》134)

例(8)的“只是闭着眼睛摇头”,相当于“闭着眼睛一个劲儿地摇头”;例(9)中,被限定 的动词后跟有表持续的动态助词“着”,动作行为的持续性更为明显;例(10)的“只是”表 示“叫”这一动作行为的反复,并有“一迭声”与之相呼应,使“只是”的反复作用更加显 著。

“只是”强调动作行为照旧不变的用法,在动作的持续这一点上与“只是”的第二种用法 相 通,但第三种用法隐含有对当事人偏执一端的贬抑,且只用于无条件句中表否定的分句。例 如:

(11)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只是不改。

(12)任凭你说一千道一万,他只是闭起嘴巴一言不发。

某词典在“只是”的条目下罗列了以上三类例句,对“只是”总的解释为“仅仅是”[1](P 1517)。我们认为如此解释“只是”是不妥当的。这是因为:第一,不周延。我们所列的第 一种用法的“只是”,确实都可以拿“仅仅是”替换而基本词意不变,但第二种、第三种用 法的“只是”却绝不能换成“仅仅是”,如例(9)不能改说成四小姐跟在吴其生背后,仅仅 是怔怔地看着;例(11)也不能改说成“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仅仅是不改”。第二 ,不能揭示副词“只是”的区别性特征。混淆了副词“只是”与词组“只+是”的界限。关 于第二点,我们在下文将做进一步的说明。

根据我们对语言事实的考察,上述三种用法的“只是”除了第三种相当于“就是”以外, 前 两种用法的“只是”都可以拿“只”字解释,或者说这两种用法的“只是”相当于“只”。 事实上,人们在限定动作行为范围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时,往往就单用“只”字。例如:

(13)假如只想种种田,老实说,他们就用不着进什么学校。(《倪》121)

(14)祥子不愿还口,只静静地等着他反攻。(《骆》181)

例(13)的“只”限定“想”的范围,与例(7)中限定“说”的范围的“只是”作用完全相同 ;例(11)的“只”表示“等”这一动作的持续,与例(9)中表示“看”的持续的“只是”作 用完全相同。

从下面两组语例的“只是”与“只”的对比,我们更可以看出“只是”与“只”的大同而 微殊。

(15)我们只是求老太太赏饭吃。(《曹》117)

(15')我只求你赏给点事做。(《曹》200)

(16)孙吉人却只是微笑,慢慢地抽着雪茄烟。(《子》78)

(16')可是这位老板不作声,只在那里微笑。(《子》44)

例(15)和(15')中,“只是”和“只”都用在兼词词组前,且兼语词组中的谓语动词相同 ——“求”和“赏”,两例中的“只是”和“只”完全可以互换而意义丝毫不变。例(16) 和(16')中,“只是”和“只”在语义上都是限制“微笑”,强调微笑动作的持续。例(16

')中的“只”可以换为“只是”,这是其大同,但例(16)的“只是”却不能换成“只”, 这是微殊。

“只是”不能用“只”替换的,另如:

(17)佩珊只是笑,并不回答。(《子》55)

(18)他咬紧了牙关只是哼,在那座空廓落落的大厅上转圈子。(《子》112)

经考察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句中的“只是”不能用“只”替换的原因,并不是“只”与 “只是”在意义、作用上有差异,而是因为音节形式上的不同。在单个动词前,一般用双音 节的“只是”限制而不用单音节的“只”限制。“只”除了在“只说不做”之类的“只…不 ”格式中限制单个动词之外,一般不限制单个动词,“只是”则没有这种局限。由此可知, “只是”中的“是”并不是动词而是起衬音作用的虚语素;在单个动词前用“只是”,只是 为了求得音节上的协调。

三、词组“只+是”

“只+是”是由限定副词和判断动词构成的偏正词组。出现在句中的“只+是”是句子的谓 语中心,其后跟有的宾语是名词性成分。就语义说,“只+是”中的“是”对其后的名词性 成分一般起判断作用,“只”则限定了“是”的判断范围。例如:

(19)干这害人的没良心的事,原来只是老蒋一个人。(《倪》115)

(20)他已不是人,而只是一块肉。(《骆》134)

(21)这个“写”只是“书写”的意思,显然是Dc。(《现》162)

(22)姑妈的报告只是这一点,她的评断就更简单……(《骆》153)

例(19)里,“是”的判断宾语是同位词组“老蒋一个人”,“只”限定“是”判断的范围 独一无二;例(20),“是”的判断宾语是偏正词组“一块肉”,“只”从质上对“是”的判 断范围进行限定,限定“他”只算得上受人摆布的肉体;例(21),“是”的判断宾语是词组 “‘书写’的意思”,“只”限定了“写”的意思不表示“给予”,只表示“书写”(注: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写”与“信”组合,有时表示给予,朱先生称为Da,如 “我写给他好几封信”;有时不表示给予,朱先生称为Dc,如“他临走的时候写了封信给我 ,让我转交给你”。)

;例 (22),“是”的判断宾语是指量词组“这一点”,“只”从数量上对判断范围进行限写。

“只+是”中的“是”有时并不起表判断的作用,而是用来表存在。例如:

(23)“我,吴荪甫,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人的!”只是这一个意思在吴荪甫心上猛捶。(《子 》568)

(24)上身只是一件藏青破棉袄,领扣敞着,露出棱棱几根颈骨,底下只穿一条棉裤。(《曹 》253)

例(23)的“只是这一个意思”相当于“只有这一个意思”,例(24)的“只是”与“只穿” 对举,于文中表存在。

在特定上下文里,“只+是”中“是”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组。例如:

(25)拉车,还去拉车。哼,拉车的结果只是找不到住处,只是剩下点钱被人抢了去!(《骆 》103)

由于句子的主语是“结果”,这就规定了“是”的宾语“找不到住处”、“剩下点钱被人 抢了去”都是拉车的一种结果,这跟“我的职业是教书”中“教书”这个动宾词组表示的是 一种职业道理一样。

“只+是”中的“只”作为限定副词,作用与“仅”、“仅仅”大致相同,因而“只+是” 有 时作“仅仅+是”或“仅+是”。例如:

(26)同时冰如便也省悟他那些意见仅仅是一大堆空想了。(《倪》81)

(27)武人的升沉成败里头就交织着民族国家的命运,又岂仅是武人的私事呢。(《倪》200) 例(27)“仅是”与“从这里头领悟的,岂只是一种植物的生活史”(《倪》102)中的“只是 ”出现的语境极其相似。至于用“仅是”还是用“仅仅是”似乎与音节协调因素有关,因为 例(27)若说成“岂仅仅是……”明显地不太协调。

四、“只是”与“只+是”辨

前文我们说,将限写副词“只是”解释为“仅仅是”不能揭示它的区别性特征,混淆了作 为副词的“只是”与作为词组的“只+是”的界限,这是因为,尽管这种解释一般都能讲得 通,但作为词组的“只+是”同样也可以拿“仅仅是”替换。从理论上说,以词组形式的“ 仅仅是”解释词组“只+是”比解释副词“只是”更容易为人们接受些,因而我们主张用“ 只”解释限定副词“只是”,以与词组“只+是”相区别。当然,用“只”解释“只是”只 能理解为“只是”大致相当于“只”,因为若限定单个动词,受音节协调的因素制约,就选 择“只是”而排斥“只”。

由于从语义上看,副词“只是”换成“仅仅是”也能说得通,因而就造成了副词“只是” 与 “只+是”极易混淆的结果。这种结果反映在语言辞典上,不仅会如同前文所说将副词“只 是”解释为“仅仅是”,模糊了副词“只是”与词组“只+是”的个性特征,甚至还会使辞 典编纂者受其影响而误断副词为词组或误断词组为副词。比如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 八百词》在副词“只是”的条目下就列举了这样的语例:

以上只是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2](P606)

我们认为,该句中的“只是”不是词,而是词组,即“只+是”。

尽管副词“只是”与“只+是”容易混淆,但二者毕竟都有着各自的区别性特征。找出了它 们的区别性特征,自然就可以认定不同句子中的“只是”是副词“只是”还是词组“只+是 ”,自然就可以弄清我们为什么说《现代汉语八百句》的举例有误了。

首先,副词“只是”与词组“只+是”有着不同的语法功能。“只是”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前,多数是对其进行限定;“只+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只”表示限定,“是” 表示判断,从语法功能出发,“是”字之后语言单位的性质就成为区别“只是”与“只+是 ”的显性特征。在“以上只是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中,“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是 名词性词组,显然是“是”的判断宾语,句中的“只是”就只能是词组“只+是”了。

前文说“只+是”中“是”的宾词有时也可以是动词性词组,但那只是特例,而且有上下文 的 规定制约,一般不会影响对“只是”性质的判断。

其次,副词“只是”与词组“只+是”在句子中有着不同的变换方式。副词“只是”一般可 以省去衬音语素“是”单说“只”,但不能省去“只”单说“是”;“只+是”可以省去“ 只 ”单说“是”,但不能省去“是”单说“只”。试比较两例:

(28)他并不这般那般多所指说,只是与学生混在一起,同他们呼笑,同他们奔跑。(《倪》 26)

(29)他只是个有时候教点书,有时候也做些别的事的一个中等人物。(《骆》50)

第(28)可以改说成“只与学生混在一起”,但不能改说成“是与学生混在一起”。例(29) 可以改说成“他是个……中等人物”,但不能改说成“他只个……中等人物”。由此可以判 断 例(28)的“只是”是副词,例(29)的“只是”是词组。《现代汉语八百词》的那一例可以改 说成“以上是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但绝不能说成“以上只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仅供参考”。句中“只是”的性质在比较中越来越明朗了。

第三,副词“只是”与词组“只+是”有着不同的语音特征。前重后轻是副词“只是”的语 音 特征,前轻后重是词组“只+是”的语音特征。

由于副词“只是”的作用主要是限定,因而起限定作用的语素“只”必须重读,而起衬音 作用的语素“是”则相对为轻读。如前举例(6)“至于自己只是教教体操而已,再没有别的 责任”中的“只是”的读音就是前重后轻式。例(15)有例(15')为参照,把“我们只是求老 太太赏饭吃”中的“是”处理为轻读更易于理解。

词组“只+是”中的“只”和“是”各司其职,分别表示限定和判断,但就整个语句说,起 判断作用的“是”的地位一般来说高于起限定作用的“只”。正因为这样,所以“只+是” 的语音形式一般是前轻后重,例如:

(30)他们这所谓工会就只是块空招牌。(《子》144)

(31)他自己良心上知道这只是万不得已的办法。(《骆》85)

在极少数情况下,说话人对“只”的限定作用予以特别强调,这时,“只”就可以和“是 ”平起平坐,作同等处理了。例如:

(32)他只是个孩子,你就饶了他吧!

不同的语法功能,不同的变换方式,不同的语音特征,只是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了表限定 的副词“只是”与词组“只+是”的区别性特征和分辨方法,而纷繁多变的语言实例则要求 统而观之,全面衡量。至于连词“只是”,由于它语义相当于“不过”,与词组“只+是” 差 别较大,因而一般不会发生性质上的混淆。

(笔者就本文内容在“全国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后, 得到福建师大沙平教授等同仁的指教,颇受启发,特此鸣谢。)

标签:;  ;  

“公正”和“只有+是”的用法和区别_副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