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源头科学探险考察沿途地名及其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澜沧江论文,地名论文,及其它论文,沿途论文,源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9中国德祥澜沧江源头科学探险考察队,于6月25日至7月30日对江源地区进行了实地科学探险考察。我作为科考队的组成人员,虽因故未能成行,然而为便于读者了解澜沧江源的情况,澜沧江各段名称怎么称呼,考察队途经江源所在地青海省有关州、县的概况与唐蕃古道,文成公主有何传说和藏传佛教寺庙有何特点,以及玉树的歌舞、赛马会、自然保护区等有什么吸引人之处,及正源的认定,就笔者挂一漏万的所知从旅游、民族风情、民族习俗、地理、地名等角度作一简述。
澜沧江源头考察与扎曲——澜沧江——湄公河名称考
有人十分关心地问,澜沧江、扎曲、湄公河是三条不同的河流吗?在名称叫法上有何关联?笔者就此先从名称谈起。
扎曲与澜沧江和湄公河,是指同一条河流位于国内、外不同河段的名称。
扎曲,是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藏语音读ZaQu。扎(Za),指片石,石崖意。曲(Qu),在此意为河流。扎曲(ZaQu),藏语的涵义为石山中流出的水,或山涧岩石流出的水。澜沧江的上游在青海境内称谓扎曲。扎曲为澜沧江溯往正源的干流。曾译杂楚河,杂楮河,杂曲,匝楚河,札楚河等。
澜沧江属汉语名称。澜沧江干流扎曲,流经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昌都镇东面时,在此地与西来的仅次于扎曲的一大支流昂曲相汇合后,流量加大,水势大增,形成浪涛滚滚、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大江,即澜沧江,故扎曲、昂曲相汇后,自昌都镇以下起才始称澜沧江。扎曲至昌都镇段为澜沧江的上游。
因文中多处提到昌都一名,在此顺便解释一下昌都。昌都,也属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其正确读音为Qamdo。 藏语涵义为水(敬语)的汇合处。曾译察木多。
澜沧江的上游除称扎曲外,该条著名大江在中国境内统称澜沧江,但其出国界注入友好邻邦老挝后就改称湄公河。
湄公河,按老挝语和泰语的正确读音,应为Mae Nam Khong。 意为众水汇聚之河,引申意为幸福之母亲河(注:邵献图等.外国地名语源词曲.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420)。
澜沧江河源区,属冰川雪山、高寒缺氧、人烟稀少的地区。又因自然条件所限,该地带无一棵树木能生长和无一亩农田可耕种,只有广袤的畜牧业草场。
源头的诸多溪流相汇于尕纳松多,以此为起点才构成了澜沧江的干流扎曲。扎曲又纳众多河流后继续朝前奔往昌都镇。切高山,造峡谷。流域内两岸原始森林茂密,良田万千亩,人丁兴旺,为百事吉祥的胜境。大江出国界的下游段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境,属亚热带、热带气候区,其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称母亲河。
澜沧江源头考察与塔尔寺
澜沧江源头科学探险考察,由天津到达青海省会西宁市购置后勤给养等后,进一步了解了江源地区的情况,办理所需文函。西宁的海拔高度2200米,在青藏高原中属海拔较低的河谷地。但与海拔只有数十米的京津地区相比,西宁的海拔高度当然高的多了。以笔者的体会,一般人在西宁不会有明显的高山反应。
西宁是世人较熟悉的一座城市,在此不再细表。而距西宁25公里的塔尔寺,就不得不费点笔墨。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驻地鲁沙尔镇内。该寺与西藏境内的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又译甘丹寺)、札什伦布寺和甘肃省辖境的拉卜楞寺,为青藏高原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庙之一,系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也久负胜名。
塔尔寺,在藏语中的称说用汉字译写为“衮本贤巴林”。衮本,意为10万个佛的金身;贤巴林(贤巴,为藏语安多话的读音;而在藏语拉萨话中音读强巴),可解释为弥勒(佛)洲。衮本贤巴林,涵义为10万尊佛弥勒洲。
塔尔寺一词,为汉语对该寺庙的称谓。因这座藏族的寺庙中修有塔状的宗教膜拜建筑物,故当地的民间形象地用汉语称其为塔“尔”寺。塔尔寺一名中的“尔”字,本应为“儿”,为口语儿化读音,但当地在汉文字书写上已约定俗成地惯用塔“尔”寺三字。塔尔寺的写法将错就错地取代了塔“儿”寺,相传今日。
塔尔寺,为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其始建于1379年(有书载1377),但正式大兴土木使塔尔寺初具规模,是1560~1577年的17年间。后经历代扩建才建成今日展现在人们面前金碧辉煌,占地600余亩、殿堂25座、房屋9300余间的文物景观。 塔尔寺最盛时期曾容纳3600余名僧众讲经学法。该寺先后转世活佛80余位。现有活佛11位,僧人500余。
塔尔寺的殿堂建设属汉藏合璧式的典型建筑群,筑有大经堂,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如来八塔,大厨房,印经院等。其中的大厨房为清康熙年间所建,有五口供众僧人膳食用的大铜锅,最大锅的口径2.6米, 深1.3米。
另外,在此不得不专门提一下只是塔尔寺才特有的,在同一场地并排整齐的连续建有八个塔为一群体的如来八塔。其犹如西藏札什伦布寺特有的、独具特点的高32米,用石块砌筑而成的展佛台(又称晒佛台)一样,为寺庙的突出特征。
如来八塔,由东向西一顺建在塔尔寺广场,系进入塔尔寺视线范围内一眼就能看得见的明显标志,每座塔高6.4米。 塔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建。每座塔的成因,均有一段与佛祖释加牟尼有关的缘由,本文因篇幅所限而略去。此处为到塔尔寺游览的人喜欢留影之地,为“到此一游”者珍存纪念照之处。八塔是塔尔寺的最佳象征物。
塔尔寺的传统民族手工艺技术造诣很深,酥油花、堆绣、绘画被赞誉为“艺术三绝”。每年一度的农历正月十五夜,塔尔寺酥油花(燃灯)节,热闹非凡,喜气洋洋。此夜,神工巧手的僧人用酥油所塑制的形态各异、逼真的人、动植物、花卉果实、山川河流及建筑等制品,被当地人称其为“酥油花”的要上架展出,以供人们欣赏。入夜河湟地区观瞻的人们接踵而至,络绎不绝,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月色中灯光下,人们对所见能工巧匠制作的工艺品交口称赞,齐声夸奖,真乃塔尔寺一绝也!
塔尔寺不仅是青海,也是全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旅游去西宁者必去塔尔寺。塔尔寺是青海旅游的首选之地。
澜沧江源头考察与日月山、倒淌河的传说
离西宁奔赴江源,要经过唐蕃古道上较有名气的日月山和倒淌河,现就日月山、倒淌河的情况分别简介如下:
一、日月山
出西宁西行过湟源县城40余公里,先抵达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经过的日月山。
日月山,史称“赤岭”,因山体土质呈紫红色而得名。唐代曾为与吐蕃的界山。山大体为西北——东南走向。现为湟源县与共和县的分界线,也系青海省农业区与牧业区自然地理的天然分界线。山体东、西两侧山麓的气候也截然相异。西侧为天苍苍,地茫茫,人烟稀少的大草原。东侧现为人丁兴旺,树木成荫,良田万顷之地。日月山口古为茶马交易的孔道,现为青藏公路上重要的繁忙关隘山口。
赤岭,为何改为今称的日月山,这与唐朝时期文成公主远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途经该地的传说分不开。据说公主一行离开王宫联姻辞行时,唐皇赐公主日月宝镜一面。文成公主离开唐都城长安到达僻壤的赤岭,身临他乡之境,思亲惦家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文成公主遵行前唐太宗口谕,思念家乡亲人时,只要照照日月宝镜,镜中就会显现出亲人和家乡美景,即可欣慰思乡之心。文成公主持镜一照,镜中出现的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一位白如玉的皇室千斤闺秀,在青藏高原风餐露宿,被紫外线照射竟变成一幅黝黑的面孔。再看看边塞荒芜稀疏的村寨,思念亲人的心情油然而生,顿时泪流满面,激情地把日月宝镜扔在了地上。心情冷静后的公主,幡然想到绝不能违抗父皇之命,也不能丢掉自己肩负的使命,毅然决然地继续西行,完成了民族和睦的大业。文成公主进藏结亲的姻缘故事,在汉、藏民族间广为流传,至今人们还颂扬着她的功绩。后人因此将赤岭改为日月山,以更改地名的形式,作为对汉、藏人民历史友谊源远流长的纪念。当地的藏族及蒙古族群众也分别用各自的语言,曰“多尼达”和“那拉萨拉”(涵义均为太阳和月亮)称谓此山为日月。现还专门建制有日月藏族乡。
1984年,地方政府在青藏公路穿越山口之处,修有用花岗岩做基座,用琉璃瓦盖顶的日亭和月亭,以及还修有其他纪念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建筑物。
二、倒淌河
倒淌河,史称“尉迟川”;藏语称Rigmo Xung。倒淌河既是河流名,又是居民点名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乡镜内。倒淌河在日月山西侧山麓,为青藏公路的主要交通要道,是进出青海牧区的重要门户,倒淌河乡一名也源于倒淌河河流名。
到过青海牧区,走过青藏公路、青康(倒邦)公路的人,无人不晓不知倒淌河。倒淌河大名鼎鼎,名气非凡。没去过倒淌河的人,会认为倒淌河是条波涛滚滚,能阻千军万马的大江大河。倒淌河是因河流的水势汹涌而出名的吗?非也!倒淌河,严格说来不是一条河,只能算作一个小河沟或者一条小溪流。人到了倒淌河实地若不细打听,或不注意观察小溪的流水,竟不知闻名遐尔的倒淌河就在脚下哩!
倒淌河名称的来历也与文成公主进藏完婚有关,在民间有着多种故事流传。“到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过了日月山,眼泪擦不干”。指翻过日月山东坡后,西侧山麓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荒凉原野,看不见村庄房屋,气候寒冷,景象凄惨。前文提到,文成公主触景生情,痛哭流涕,泪流满面。然后满怀豪情壮志,弃镜西行,完成民族团结大业的事。文成公主途经此地伤感动情的涕泣,撼动了河神,改变了河水流向。“天下江河向东流,唯我掉头向西淌”。变由西向东归大海的方向,而成为从东向西逆行倒淌,所以成为倒淌河的神话传说。
传说当归传说。从地学上讲,由于青藏高原地壳变化隆升,挡住此处河水东流的去向,使其转往西流。日月山的隆起把该地区的水系,分成了注入青海湖内陆水系和东流归入大海的外流水系。倒淌河水西流后注入全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 据统计汇入青海湖的大小河溪有108条,倒淌河也在其中,不过是条短小的水沟。因其“倒行逆施”,比青海湖的最大、主要水量补给源,布哈河的知名度大的多。倒淌河因与其他河流相背而流的特殊性,而名声在外赫赫。再加解放后,河滨建有食宿、百货、交通、邮电、卫生等部门,往来人员频繁,车水马龙来往不绝,又是倒淌河乡的驻地,于是,倒淌河名震四方,越叫越响。史料中记载的尉迟川之名,早已被人们忘却了。
青海湖是青海省境内主要的自然旅游区。由倒淌河乘车西北行个把小时可达青海湖风景区。还可驱车南行至共和县驻地恰卜恰,再由恰卜恰镇开车东去一两个小时,到达黄河上游最大的梯级水利工程——龙羊峡水电站。到了倒淌河若不去上述二地观览,将是一大憾事。
澜沧江源头考察与玛多县
科学考察途经之地玛多县,隶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政府驻地玛查里海拔4300米。
玛多,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玛(Ma),指黄河(藏语称黄河为Ma Qu);多(doi),意为上游,上方。玛多的涵义为黄河上游。
玛多,应该说与笔者是“老相识了”。笔者于1977年参加在青海省开展的地名普查工作时,在玛多县普查过地名;1978年考察黄河源时,在玛多工作过;1990年玛多属于1∶5万地形图测绘更新区域,笔者还在此停留过。
玛多县,面积2.5万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共辖6个乡,为藏族集居的纯牧业县。境内藏族所讲的语言为藏语安多方言。该县属高寒缺氧地带,气候特点是无四季之分,常年无夏,只有冷暖两季, 多8级以上大风。玛多在本世纪80年代初,人均收入列全国前矛。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干旱影响,黄河上游及源头地区降水量减少,黄河在此也曾出现过断流。许多小河流、湖泊的水位下降,有的甚至干涸。县内的大多数草场为河湖间的沼泽地,现今土壤中含水量减少,大片干涸的湖沼地带无牧草生长。牧草失去了所需生长水分的基础,退化为黑土滩和沙地。再加之草原上一种专吃草根、枯死牧草,繁殖很快的老鼠,藏语称为Abra的鼠害,到处做穴洞破坏草场。 有人在一地曾粗略统计,10平方米左右范围的草场上,竟有十二三个鼠洞。牧民们赖以生存的是草原和牛、羊,没有了牧草等于没有了牛、羊。对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没有一亩农田,连一棵树都难以生存的玛多来说,草场、牧草的毁坏,已使有的地方的牛、羊处于半饥饿的危机状态(注:刘鹏等.黄河源头的沉思.光明日报,1998—10—2)。
10年前还是一个全国有名的先进县,10年后的今天,由于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使玛多长期干旱,若不尽快对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玛多将会遇到生态灾难!
时间过得真快。21年前即1978年,笔者任黄河源考察副组长时,经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在河源地区实地与其他科学工作者一起,连续在野外工作数10天,往事历历在目。然而,有一事心中总在惦记,就是清代《水道提纲》、《大清一统志》等文献中记载的“噶达素齐老峰”。史料云黄河发源于“噶达素齐老峰”,由于历史上客观条件所限,古人的科技水平当然没有现代先进。解放初的1952年查勘河源时,就推翻了“噶达素齐老峰”为黄河源之说。1978年黄河源的结论,当时的考察组,再次推翻了史书所载的“噶达素齐老峰”为黄河源的结论,当时的考察尽管推翻了“噶达素齐老峰”为黄河正源的说法,可是,美中不足的是考察组在河源未发现“噶达素齐老峰”。1978年黄河源考察组,为证实“噶达素齐老峰”的存在,科学工作者们为寻找“噶达素齐老峰”的地理位置,在河源地区付出了不少艰辛,但始终未探查到它到底在哪里!是史书有误?谁也不能下这无根据的定论。黄河源地区之大,寻找工作困难,才是未找到它的真正原因。若要加大比以前多的人力物力,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周密筹划方案,再进行一次详细探查,我想总会有个明确的结果。“噶达素齐老峰”在哪,至今还是个谜。总得让它有个完善的答案吧!此次澜沧江源科考日程安排很紧,因时间、经费等关系,不可能去探寻“噶达素齐老峰”。日后若有哪家公司出资赞助,笔者愿意效劳重赴黄河源探觅“噶达素齐老峰”。
在此,专门一提前往玛多县驻地必经的花石峡。花石峡位于交通路口,为东抵西宁,南去果洛藏族自治州首府驻地,西可达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通衢。玛多县共有6个乡,其中清水、黑海、花石峡3乡同驻花石峡(村)。有汽车修理、商店、银行、邮电、食宿等服务设施。昔日的荒漠草滩,已建设为初具规模的牧区小城镇。在牧区草原生活过的人定能体会到,在人烟稀少、严寒的高原牧业区,遇到一个较大的居民聚落是极不易的事,如同在大海航行中的船只驶入了港湾。与人口稠密的内地比较,它能起到相当于一个较大城镇的作用,可解决在当地能生存下来的所必备的条件,花石峡就具有这个作用。花石峡为汉语地名,因所建居民点背靠花斑状岩石山而得名。 花石峡在藏语里称Zogainrawar,涵义为状似犏牛两角中间的地形。
到了玛多有一很值得一去的地方——“黄河源头”牛头纪念碑。碑体用铜铸造,总重量5.1吨。 碑文由两位故人胡耀邦和十世班禅大师生前分别用汉、藏文题词。立碑处恰在黄河上游两大姊妹湖——扎陵湖与鄂陵湖之间的尕泽。站在碑前向西可观黄河先入扎陵湖的山川水色,向东可见黄河出鄂陵湖的状丽景观。湖区有黑颈鹤、 斑头雁、 麻黄鸭等30余种候鸟,另有藏野驴、藏羚羊、黄羊、石羊、雪豹、旱獭、熊、狼等野生动物。
澜沧江江源地区
考察队正式工作区域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州驻地结古镇的海拔高度3700米,与西藏自治区拉萨的海拔高度相近。结古地处谷地,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比较温和。有农田耕种,蔬菜种值,树木生长。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其西与南被西藏自治区所围,北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面积19.7万余平方公里,比内地一个省的面积还要大。人口22.8万余(1996年)。每平方公里平均1个多人。从中可知土地之辽阔, 人口之稀疏。 玉树州在历史上曾为囊谦、 玉树等二十五族的部落地。 1949年设玉树专区,1951年改设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起改为今名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为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涵义为遗址。玉树州境内的民族绝大多数为藏族,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康方言(即藏族康巴地区的人所讲的藏语方言,称藏语康方言)区。把玉树州地区划分为“康巴”人,不只是从语言上考虑的,还从地理等角度区分的。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统称为康巴区域,所操的藏语就称康方言。玉树州与它们相连成片,相互影响,从语言区域,玉树也属康方言区,从穿着服饰与习俗,玉树也与上述地区相仿。但玉树有其自己的特点,因玉树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青海安多藏族区域与西藏、四川康巴区域的过渡地带,所以玉树在与其他康巴藏族特征基本相一致的情况下,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牧民见了远道客人将接近自己帐篷时,远迎数10米开外拉马问候,道声“尕体”(辛苦了)!若亲近的人相见,还要拉手贴于面颊或亲吻额头等。
一、结古寺
结古寺的“结古”与玉树藏族自治州驻地结古镇的“结古”,均为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的同源词,涵义为众生;集散地。
结古寺,位于结古镇北一山坡上,属藏传佛教西藏日喀则后藏地区的萨迦派系,为后藏萨迦派在青海玉树地区的主寺。十四世纪(1376年),后藏萨迦派大喇嘛当钦哇来此地传教说法,广收信徒。在当地望族扎武部落头人的支持下,在原有一小寺庙的基址上,修建了属萨迦派的今结古寺。结古寺以山势叠层而筑,殿堂、僧舍交错建成,最兴盛时有千余僧人。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1989年故去的十世班禅大师的前世,第九世班禅活佛曲吉尼玛,1937年从内地途径玉树返回西藏时,因病圆寂在结古寺。该寺在历史上有一位多才多艺的嘉那活佛,据传其独创了多种舞蹈。结古寺在本世纪50~60年代被毁,现有(1990年)殿堂两座,僧舍220间,僧众130余人,活佛一位。
二、玉树歌舞和赛马会
玉树被誉为藏区的歌舞乡之一。玉树藏族能歌善舞,远近闻名,在漫长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玉树人在自己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风俗和歌舞。歌舞,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形式。玉树人在喜怒哀乐时,用不同的心情唱出各种曲调的歌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情况,玉树人触景生情,情真意切地能唱出不同心态的歌。如,高兴时即兴能唱“德勒”赞颂歌,或唱“扎西宁勒”祝喜歌等;悲痛时会唱伤感动人的“焦勒”悲伤歌;有情人相恋,相互表达情意时,唱“腾勒”情歌;对人、事等不满有情绪时,有供发泄的“孜勒”讥讽歌,还有“特勒”咒骂歌,等等。
玉树的舞蹈与宗教有直接的关系。嘉那活佛在玉树,独创编排了多种寺庙舞蹈,最有其代表性的作品是“多顶求卓”,在僧、俗人群中广为流传。
玉树人跳起舞来热情奔放。他们矫健的身材与藏装的长袖,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时而如小溪流水,时而身旋蹈足,豪放粗犷有力,形似万马奔腾。有以随鼓点节奏起舞的“热巴”舞;还有以胡琴手领舞,情感幽默的“热伊”舞,舞者边歌边舞,激情高亢。在玉树有舞必有歌,有歌定有舞和歌融为一体。
每年的7月为玉树州的黄金季节,花草丛生,百花争艳, 阳光明媚,景色怡人。此时的牛、羊、马群,膘肥体壮。尤其在藏区较有名气,以玉树命名的“玉树马”,此刻欢蹦乱跳,精神抖擞,是举办传统的、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赛马会的好时运。
今年的赛马节与往年不同,时逢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7 月25日开幕的赛马节规模空前,不仅有骑马比赛,还有别具风趣的,藏区气息浓厚的,有青藏高原“草原之舟”雅称牦牛的骑牦牛比赛等,科考队员耳目一新,见到了希罕。
赛马会,又称赛马节。顾名思义,是比赛骑马的节日。藏民族是以放牧为主的马背民族,逐水草而牧,人人有一身骑马的好本事。赛马会往往是争强好胜的小伙子们比试高低的佳期。赛谁的马匹快,比谁的骑艺高。比赛场面相当热烈,扬鞭催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奔向目标。各方赛手的助威者,高喊的“加油”声,震耳欲聋。助威者、旁观者比参赛者还要起劲、激动,场面火爆。比赛结束,得胜骑手将按名次先后领奖。但人们对得冠军马匹,另有一番情趣,要给马匹披红挂绿,大加赞扬。
三、隆宝自然保护区
隆宝自然保护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距州、县驻地结古镇西北80公里,在结隆乡的一山谷内。由自治州通往治多县的公路经过保护区。保护区为沼泽和杂草丛生之地,面积30平方公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主要生存的动物系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品种黑颈鹤。保护区内,滩地植物茂盛,气候冬寒夏爽,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属青藏高原局部小气候区。隆宝保护区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宜黑颈鹤生长繁殖。黑颈鹤属候鸟,每年3月~10月在隆宝栖息产卵孵雏,繁衍后代。 据不完全统计,隆宝保护区已有珍稀黑颈鹤近百只。
黑颈鹤,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的一种,也是仅在我国青藏高源上繁殖的独此一种。黑颈鹤除在玉树州地区生存外,在西藏境内的湖沼地带也有一定数量的发现。
隆宝自然保护区内,天然生态优美,环境无污染。在此生长的除黑颈鹤外,还有白马鸡、蓝马鸡、斑头雁、棕头鸥等飞禽生衍。
四、杂多县
杂多县,此次科学探险考察的目的地,也是科研人员和新闻工作者科考期间工作的主要活动区域。
杂多,是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杂(Za),是扎曲“扎”的另一种汉字译写形式。杂(扎),指片石,石崖意。实指河名,澜沧江上游的扎曲,多(doi),意为上游,上方意。杂多的涵义, 是指扎(杂)曲(河)的上游。
杂多县历史上曾为囊谦、玉树25族所辖的部落领地。1917年部分地区归玉树理事辖。1929年青海建省后,玉树理事改为玉树县,杂多部分地区仍属玉树县管理。1953年从玉树、囊谦两县中析置中格县(杂多县的最初之名)。同年更名为杂曲县,后改称札朵县,1954年正名为杂多县至今。
杂多县,位于青海省西南,其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 距西宁市1100余公里,面积3.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万(1996年),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人余,辖9乡。全县有中学1所,人民医院与藏医院各1座。为纯牧业县,以放牧牦牛、藏系绵羊为主。境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占76%,平均海拔高度4290米。县内多雪灾(9月份后)、 地震(多小震,最大5.6级),夏秋季曾发生过雷击事故。
县境内的河、溪分归长江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但主要属澜沧江水系,为澜沧江的发源地。澜沧江在境内的流域面积2.3万余平方公里。 县内澜沧江上游的扎曲,以尕纳松多为界,尕纳松多汇合口以下,为扎曲干流,以上为扎曲(澜沧江)的源头区域。源头区域是科考队进行具体考察的主要地带,尕纳松多河源地域的关键部位。松多(Sumdo), 在藏语里为汇水处之意。尕纳松多所在的位置汇集了源头区域的许多河溪的流水,才形成了向东流淌的扎曲干流。所以说尕纳松多是澜沧江江源地域诸多支流与干流的明显分界标志。上面所释藏语的涵义汇水处也证明了这一点。尕纳松多的作用不可低估,在这次实地考察工作中也得到了证实。
杂多县有寺庙24座,但规模都较小。基本毁于本世纪的50~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重建有斯日寺、佐青寺、杰仲寺、更那寺、邦囊寺、当拉仓寺等寺庙。
特别值得一述的是帐篷寺庙。帐篷寺庙,在祖国内地或农耕地区是不可出现的,只有在人烟罕至的游牧民族的纯牧业地区才会出现。比如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纯牧业区,蒙古族牧民信仰藏传佛教的地方,以及西藏、四川等地藏族居住的纯牧业区,都有帐篷寺庙。在青海境内藏族生活的纯牧业区里,不只玉树州的杂多县有帐篷寺庙,在其他州、县辖区内也有。设帐篷寺庙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没有固定的居住地(房屋),他们是依季节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其居住环境也是帐篷(或蒙古包);二是这些游牧区受气候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本地无树木生长,修寺庙的建筑材料无来源;三是游牧地区不具备盖房舍的客观地理、地质等条件,所以就形成了帐篷寺庙。
杂多县旦荣乡就有一顶名叫“当拉仓寺”(又称达拉仓寺)的帐篷寺庙。当拉仓寺,在旦荣乡的当项滩。该地高寒,为不生长树木的纯牧业地区。当拉仓寺属宁玛派的寺庙。该地历史上就以帐篷作为修行佛事的活动场所。帐篷寺庙的帐篷,不是咱们常人所见之帐篷,而是特大型的帐篷。因为寺庙的僧人要聚会,要集体颂经学法,就得有一个能容纳该寺全部僧人的大帐篷。当拉仓寺曾有僧众32人,活佛6位, 就有一顶用6头牦牛才能驮运走的巨型帐篷。当拉仓寺于1985年批准重新开放, 帐篷寺庙有僧人20余名,活佛1名。
杂多县和整个玉树藏族自治州,是盛产冬虫夏草地区之一。玉树州地区和青藏高原其他产冬虫夏草的藏区一样,有适宜冬虫夏草生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冬虫夏草生长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分水岭两侧的坡地上,每年6月为挖冬虫夏草的好时节。 冬虫夏草为名贵的滋补中药材,杂多县年产4500公斤左右。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藏区的一大特产,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所产的为上等品之一。杂多县境内还有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猞猁等野生动物栖息。
澜沧江正源——扎阿曲的认定
澜沧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去江源地区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探寻湄公河—澜沧江—扎曲的发源地,而认定正源是考察队的首要任务。
在上文“杂多县”中,笔者分析了确定始称扎曲(澜沧江)正源的关键部位,在实地考察中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的尕纳松多。确定扎曲正源的起点应以“尕纳松多为界”的定位是合理的。河流的干流与支流,正源与非正源的确定,从常识上来说,选取河流的汇合口、交汇处,藏语所称的“松多”点位,为测试的基准是公认的方法。在此能测量出相汇河流各自的有关数据,然后以客观数据的多少或大小,为选定河流正源的依据。
尕纳松多,是扎阿曲与扎纳曲的交汇处,两河在此汇合后才开始形成澜沧江的干流扎曲。从藏语释意上解释尕纳松多的“尕”,指扎尕曲(现译扎阿曲一名的藏文正字读音,应译为扎尕曲。因当地把扎尕曲的“扎尕”音,变读成“扎阿”)的略称,意为白岩石河;“纳”,即扎纳曲的简称,涵义为黑岩石河;“松多”,为交叉口,相汇处,交汇点,汇合地,三岔口,聚集合拢等意。藏语的“尕纳松多”一名,就是指扎尕(扎阿)曲和扎纳曲两条河流相汇后,再形成扎曲(澜沧江)干流后地形特征的称谓。“尕纳松多”的详细诠释系:白岩石河与黑岩石河和石山中流出的河(扎曲),三水相汇之地。用汉字音译的“尕纳松多”藏语地名,在藏语中的表意很确切,与实地河流汇流的情况相符,和用航空测量实测资料绘制的地图内的水系走向完全一致。尕纳松多以下为澜沧江干流,名始为扎曲;尕纳松多以上,是扎阿(扎尕)曲和扎纳曲两大支流。从方位上分,扎阿曲在东,大致由北向南流;扎纳曲在西,基本呈由西向东流。扎阿曲和扎纳曲二者中,哪支是正源?据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和天津《今晚报》随队记者7月13日分别报道, 澜沧江科学探险考察队,在扎阿曲和扎纳曲两河交汇的尕纳松多,测得扎阿曲“河宽62米,平均水深0.72米,平均流速2.63米每秒,流量为117.4 立方米每秒”;而扎纳曲“河宽51米,平均水深0.35米,平均流速1.81米每秒,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考察队对两条河上述水文数据认真对比、分析、研究后,认为扎阿曲从流量、流速、河宽等方面均大于扎纳曲,故认定扎阿曲为扎曲的正源,也即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这一消息对外正式公布,使这条众说不一,争论多年的世界排名第六位,东南亚列第一,中国位居第五的国际河流,终于有了真本正源。扎阿曲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辖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