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是主张建立“贫穷的社会主义”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大林论文,贫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3]02-0136-03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斯大林主张建立的是“贫穷的社会主义”。这一观点认为,斯大林衡量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不是劳动生产率,不是人民的富裕生活水平,而 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因此,斯大林主张的社会主义是低层次的社会主义。这种社 会主义的特点是在满足人类要求方面的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并引证了斯大林1926年在 《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根据:“社会主义的经济实 质和经济基础是什么呢?是不是在人间创造‘天堂’使大家都富足呢?不,不是这样的, 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实质的庸俗的、市侩的见解。”(注: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版,P511。)“贫穷社会主义论”认为,从斯大林这段话中看到, 一方面,斯大林否定了社会主义是“富足”的社会;另一方面,斯大林忽视社会主义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那么,斯大林主张建立的是否是贫穷的社会主义呢?这是个涉及 到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的问题。
一
在以上所引用的斯大林的这段话中,似乎可以认为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是“使大家都 富足”的社会,从而认定他主张建立贫穷的社会主义。其实这是对斯大林在这段话中所 表达的思想的一种误解。当时,斯大林在谈到“社会主义经济实质和经济基础”的时候 指出,在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为一个整体 经济,使农业服从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基础上调整城乡关系 。”(注: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P511。)在这里,斯大 林并不是否认社会主义是“使大家都富足”的社会,而只是批评了把“社会主义的经济 实质和经济基础”仅仅理解为“在人间创造‘天堂’使大家都富足”的观点,是一种“ 庸俗的、市侩的见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一种社会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判断社会制度的标 准应当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以生活水平为标准。当然,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富裕也不等于社会主义。富裕和贫穷不是判断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准 ,如果以此作为标准的话,那只能是把社会主义庸俗化。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从而建立“富裕的文明的”社会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 的。斯大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使我国人民过美满生活,那就用不着在1917年10月推 翻资本主义,进行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了。”(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9版,P337、381、338、322、308、335、309、334、445、82、375、198、 209。)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建立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从而打破了 资本主义的枷锁,使劳动人民群众获得了政治自由。然而,斯大林认为这还不够,他说 :“单靠一个自由,可惜还远远不够,如果粮食不够,油类不够,布匹不够,住宅不好 ,那么单靠一个自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同志们,单靠一个自由是很难生活的。为了生 活得好,生活得愉快,除了政治自由的福利以外,还必须要有物质福利。我国革命的特 点就在于它不仅给了人民自由,而且给人民物质福利,除了人民享受富裕的,有文化的 生活的可能。”(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P337、381 、338、322、308、335、309、334、445、82、375、198、209。)在斯大林看来,没有 贫穷的社会主义,而只有富裕的社会主义,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符合人民群 众的利益和愿望,正如斯大林所说:“如果以为社会主义能够在贫困的基础上,在缩减 个人需要和把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到穷人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建成,那就愚蠢了。何况穷 人自己也不愿意再做穷人,而是对社会主义的讽刺。……因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主义,不是缩减个人需要,而是要竭力扩大和发展个人,不是要限制或拒绝满足这 些需要,而是要全面地充分地满足有高度文化的劳动人民的一切需要。”(注:斯大林 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P337、381、338、322、308、335、309 、334、445、82、375、198、209。)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斯大林关于富裕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斯 大林主张建立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 迫人的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权,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 义的生产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避免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社会主义社会 将会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生活富裕的人。针对党内一部分人对“使全体集体农庄庄员 成为生活富裕的人”的口号存在着错误看法,认为这一口号又回到了“发财吧”这个旧 口号去了,对此斯大林指出这两个口号之间“隔着一道鸿沟”。“发财吧”这一口号是 使个别人或个别集团通过支配和剥削别人发财,所以,“‘发财吧’的口号实质上是号 召恢复资本主义”。而“使全体集体农庄庄员成为生活富裕的人”这一口号,则是全体 集体农庄庄员通过劳动成为生活富裕的人,这个口号排除了一些人剥削另一些人的可能 性,因此,这个口号是共同富裕的口号。斯大林说:“因为我们这里不再有土地私有制 或租佃制,机器和拖拉机都属于国家,……现在集体农庄庄员要成为生活富裕的人,只 需要一件事情,就是在集体农庄里诚实的工作,正确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正确地使用 耕畜,正确地耕种土地,爱护集体农庄的财产。”(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版,P337、381、338、322、308、335、309、334、445、82、375、1 98、209。)
第二,斯大林批判了“平均主义”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1931年12月13日,斯大林在 回答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的提问时,针对“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指出:“ 所有的人都领取同样的工资、同样数量的肉、同等数量的面包,穿同样的衣服,领取同 样的和同等数量的产品,——这种社会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所不知道的。……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不同的人具有而且将来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社会主义从来不否认人们在口味 上、在需要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别。”(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版,P337、381、338、322、308、335、309、334、445、82、375、198、209。) 当时党内有些人错误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平等理解为平均主义,把平均主义与 社会主义划等号,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使社会成员在需要和个人生活上“拉平”,甚至消 除个人需要和生活方面的差别。对此,斯大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严肃指 出:“说社会主义要求社会成员的需要都是平均的,相等的,一律的,要求他们的口味 和个人生活都是一律的,说按马克思主义者的计划大家都应当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 和同量的饭菜,那就是胡说八道,污蔑马克思主义。”他还说:“看来,这些人以为社 会主义要求社会成员的需要和个人生活都是平均的,相等的,一律的。不用说,这种设 想和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平均主义的敌人 。”(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P337、381、338、322 、308、335、309、334、445、82、375、198、209。)斯大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 主义的思想,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们还要根据自 己的劳动来领取报酬,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人们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斯大林进一步分析了平均主义的根源。 他说:“平均主义的根源是个体农民的思想方式,是平分一切财富的心理,是素朴的农 民‘共产主义’的心理。平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毫无共同之处的。”(注 :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P337、381、338、322、308、3 35、309、334、445、82、375、198、209。)“任何一个列宁主义者,只要他是一个真 正的列宁主义者,都知道在需要和个人生活方面的平均主义是一种发动的小资产阶级谬 论,这种谬论适合于某种原始的禁欲主义教门,但是不适合于按照马克思主义组织起来 的社会主义社会。”(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P337、 381、338、322、308、335、309、334、445、82、375、198、209。)
总之,斯大林主张建立的不是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是禁欲主义或平均主义的社会主 义,而是富裕的社会主义。
二
持“贫穷的社会主义”观点的人认为,斯大林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生产力的发展 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是根据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但事实上斯大林是非常重视发展 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他多次强调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他认 为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产品非常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只有 在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在产品和商品十分丰富的基础上,在劳动者生活富裕 的基础上,在文化水平急速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建成。”强调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 率是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中的两个重点特点。第一,斯大林认为高度发达的生 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斯大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出了生产力在人类历 史上的决定性作用,他说:“从粗笨的石器过渡到弓箭,与此相联系,从狩猎生活过渡 到驯养动物和原始畜牧;从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铁斧、铁铧犁等等),与此相适应,过 渡到种植植物和农业;用于加工材料的金属工具进一步改良,过渡到铁匠的风箱,过渡 到陶器生产,与此相适应,手工业得到发展,手工业脱离农业,独立手工业生产以及后 来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从手工业生产工具过渡到机器,手工业——工场手工业 生产转变为机器工业;进而过渡到机器体系,出现现代化机械化大工业,——这就是人 类史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大致的、远不完备的情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人类社会也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占有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 系,“所以,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而且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怎样,生产关系就必须怎样。”(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版,P337、381、338、322、308、335、309、334、445、82、375、198、209 。)这就是说,有什么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及与其经 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建立在什么物质基础上呢?列宁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 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注:列宁选集:第4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60版,P549。)斯大林十分重视列宁的这一思想,尤其在苏联这样 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中,更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经济建设的任务放在首要的 位置。早在1921年7月6日,斯大林在《关于共产主义在格鲁吉亚和高加索的当前任务》 一文中曾指出:“现在,当我们已进入新的经济建设时期,当我们已从战争转到和平工 作的时候,‘一切为了战争’这个旧口号就必然为‘一切为了国民经济’这个新口号所 代替。这个新时期要求共产党员把全部力量投到经济战线上,投到工业、农业、粮食工 作、合作社、运输业等等上去。”(注: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53版,P72。)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斯大林非常重视列宁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尤其重视列宁提出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 电气化”的著名公式,因为“列宁所理解的全国电气化,并不是孤立地建造个别的发电 站,而是逐步地‘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 的技术基础上,’这种大生产是这样或那样地、直接或间接地和电气化事业联系着的。 ”(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P337、381、338、322、3 08、335、309、334、445、82、375、198、209。)列宁的电气化思想实际上说明社会主 义的物质基础必须与最新的科学技术相联系,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具有最新科学技术的 物质基础上。尽管斯大林没有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建立在什么水平的生产力的基础上, 但有一点他是非常清楚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技术的基 础上。他说:“必须在我国创造一种使我国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不仅能够赶上而且过一个 时候能够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前提。……只有不仅不逊于而且过一个时候能够超过 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的现代大工业才能成为苏维埃政权的真正的和可靠的基础。”(注: 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版,P158。)
第二,斯大林十分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上是“ 比资本主义经济类型更高的、具有比资本主义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社会。社会主 义能够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为什么资本主义打破和战胜了封建制度呢:因为它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它使社会 有可能得到比在封建制度下多得多的产品,因为它使社会更加富足了。为什么社会主义 能够、应当而且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呢?因为它能比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更高 的劳动典范,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它能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给予社会更多的产品, 使社会更加富足起来。”(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P3 37、381、338、322、308、335、309、334、445、82、375、198、209。)社会主义是比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更高的社会,本质上要求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加富裕,只有这 样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在苏联这样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 ,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斯大林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苏联的物质 基础十分薄弱,他曾反复地告诫全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 权的。除了少数大工业单位多少有些新的技术基础外,我们千百个工厂的技术是根本不 能拿现代技术成就来衡量的。”(注: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53版,P214、216。)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政权是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他说 :“我们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在政治方面赶上并超过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可 是这还不够,我们应当利用无产阶级专政,利用我们的社会主义化的工业、运输业、信 用系统等等,利用合作社、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等等,以便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超过各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注: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版, P214、216。)斯大林还非常重视列宁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思想,他说:“列宁说:‘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 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 ,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P337、381、338、322、308、335、309、334、445、82、37 5、198、209。)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 针,他号召全国人民开足马力沿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前进,把苏联变成“金属的国 家,汽车化的国家,拖拉机化的国家。”把“俄罗西”的落后扔在后面。“当我们使苏 联坐上汽车,使农夫坐上拖拉机的时候,让那些自己的‘文明’自夸的可敬的资本家们 试试追上我们吧。我们还要看到,到那时哪些国家可以‘评定’为落后的国家,哪些国 家可以‘评定’为先进的国家。”(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79版,P337、381、338、322、308、335、309、334、445、82、375、198、209。)1930 年代,苏联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斯达汉诺夫运动,推动社会主义 经济的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斯大林主张建立的不是贫穷的社会主义, 而是富裕的社会主义。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宣布建成的 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 生活水平不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不是斯大林主张建立贫穷的社会主义,恰恰相 反,而是斯大林为了尽快地摆脱贫穷,以致于脱离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犯 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地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 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事实证明,正确的目的 必须与正确的手段相结合,美好的愿望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遵 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否则人们将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美好设 想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巨大反差正说明了这一问题。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斯大林社会 主义观所要总结的经验教训。
标签:斯大林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列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