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池平 湖北长阳县李家湾小学 4435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教三年级数学五年了,在应用北师大版教材时,我时常在思考:在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面对手中的教材,如何对其进行重组,呈现现实的学习内容,让生活中的新鲜素材成为数学高效课堂的“催化剂”?为此,我不断尝试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寻找并应用“催化剂”,让学生愉悦自己的课堂。以下就是我的实践体会:
一、生活素材的现实性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知识源于生活,课外生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外生活资源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就会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比如我在上《搭配中的学问》时,教材分别呈现了星期一、三、五的菜谱,让学生搭配,在练习时中又设置了配一套衣服。根据这个知识点,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早、中、晚在食堂分别吃的是什么,尽量让学生说出吃的不同。经过这个环节,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食堂做出了不同的搭配;再分析学生选菜的标准,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和搭配中的注意事项。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表演“家里来了同学”你要握几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现场表演让趣味性和现实性高度结合,学生学得轻松,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像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例题,在三年级上册中还有很多,比如买文具、交通与数学等等。这样的例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由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二、生活素材的过程性利于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教材上的知识点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我们就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加工,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情况,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只有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记得在秀峰桥小学上《交通与数学》中的练习2——火车硬卧票价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练习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是有距离感的,于是我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教法: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交流,引出一些问题,如票价表看不懂、里程和张数相乘得到票价等。这个时候我没有急着去评价,而是让学生合上书本在小组内说说自己上学的乘车经历。很快得出一些结论:两个同学的家相隔不远,司机收的钱是一样的;比我远很多的同学出的车钱多些;到相同的地方去的多个人的车钱,一个人买的时候是人数乘以单价……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这节课让我想到了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所说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演示是学不会的。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替代。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一一呈现,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把静态的过程演变成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教学内容更加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后,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生活素材的情境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境的一种状态。教材呈现的方式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中教与学的载体,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我在教学“把一个大的正方形剪成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求小正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正方形纸片,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随即有的学生进行对折,有的学生在用手裁剪,还有的是四个学生把自己的这一个拿出来合作拼出一个大的正方形……
又如刘老师在执教“角”时,她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活动角”。上课时,让学生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来探讨各种角,然后学生在前面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展示结果,从而得出了结论。
还如秦老师教学《乘车》,讲台是客车,学生是乘客,在黑板上标注相应的站点,让学生分组来表演上下车,来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要求是人人参加,分组演示上下车的过程……
正是这些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知识水平、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新时期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在开放、生动的课堂中,完美地应用生活素材,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学活学生,让数学课堂凸显生命的活力。
论文作者:李池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材论文; 情境论文; 正方形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