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东广州 510515
【摘要】 目的 对1例吞咽苦难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观察和护理,总结PEG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室1例重症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行PEG并与肠内营养的病例,总结术后观察要点及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1次置管成功,无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PEG操作简单且安全性高,术后护理对防止并发症尤为重要。
【关键词】脑卒中;PEG/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护理
临床上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病程长、并发症多,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和康复的基础。鼻胃管在临床肠内管饲营养中应用最为普遍,但鼻胃管适用于只是短期内需要管饲的患者[1],长期使用期感染等并发症多。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 是一种通过胃镜介导放置胃造瘘管,且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技术[2]。因其简便易行,并发症少,近年来有替代长期鼻胃管留置的趋势。但是,尽管PEG技术安全、并发症少;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口鼻损伤、肺部感染等优点[3]。但是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病,PEG死亡率也高达26%[4],因此, PEG术后严格的护理是该技术成功的重要条件,现将我院收治吞咽功能障碍行PEG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情介绍:患者,女性,78岁,因不明原因发热,感染性发热可能性大,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阵发性快速性心房纤颤,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性膀胱炎,尿失禁与尿潴留并存,病程长达8月,查神志清楚、懒言少语,因患者自身不愿或无力进食,少量饮水偶有呛咳,为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予留置胃管,每月更换一次,共更换胃管5次,靠经胃管泵注瑞代营养液及自制米糊,患者为老年病人,留置胃管时间长达5月,食管长期受到异物刺激,会厌软骨受到影响,更加剧了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行洼田饮水试验阳性,后期出现胃食管返流、咳嗽、咳痰,外观亦受到影响,使患者的心理、生理、病情均受到一定影响,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完全符合胃造瘘的标准,经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同意实施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1.2 手术方法 采用经典的拖出法[5]。患者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给予吸氧和维持静脉通道等处置。术前给予丙泊酚镇静,患者平卧,头偏向左侧,常规置入胃镜,并对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行常规检查。选择内镜在左中上腹壁最明显的透光点作为造瘘位置,并在此处轻压腹壁,再次确认造瘘位置。腹壁常规消毒铺巾,对造瘘点逐层麻醉,切开腹壁皮肤约0.5cm,直视下将套管针垂直腹壁穿入胃内,拔出针芯,置入导丝,将导丝连同内镜一起退出口腔。把导丝连接于造瘘管上,牵引腹壁端导丝,将造瘘管经腹壁拉出。再次进胃镜入胃观察,调整并固定造瘘管,连接好调节开关和输注接头。
1.3 肠内营养方法 PEG术后禁食12h,12h后通过造瘘管管饲流质,管饲量及管饲频率与造瘘前相同,营养目标量为30—35kcal/kg·d。
2 护理
2.1术前护理: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机制、肝功能、心电图等,停用抗凝药物一周,雾化吸入2/日,术前清洁手术区皮肤,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术前晚拔除胃管,禁食8小时,予留置静脉留置针,定时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并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视血压情况遵医嘱口服降压药,晨起清洁面部及口腔。
2.2术中护理:术中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保持气道通畅,随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3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予心电、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监护,低流量吸氧,麻醉清醒后予平卧位、抬高床头,安慰患者,告知手术成功,询问有无腹痛、胸闷不适,观察造瘘部位有无渗血、渗液,妥善固定造瘘管,勿牵拉。遵医嘱应用抗酸药物,术后6小时后予经胃造瘘管注入瑞代营养液,注入前护士应洗手,回抽造瘘管,确定无出血,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抬高床头60度,予无菌注射器抽取温开水冲洗管道后,缓慢注入瑞代营养液50ml,保持卧位30-60分钟防止误吸,1小时内勿翻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监测血糖的情况,血糖偏低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遵医嘱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注射液防止发生低血糖。患者未诉腹痛、腹胀不适后,间隔2小时予再次胃造瘘管注入营养液100ml,逐渐加量至200ml。第二日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回抽胃造瘘管确定无胃潴留后予瑞代营养液1000ml由营养泵控制速度以70ml/h缓慢经胃造瘘管注入,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糖情况,24小时内加注米糊7次,间隔3-4h,每次90ml。每次加注米糊前应监测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与营养师沟通,避免低血糖或血糖过高,根据体重及营养状况合理安排食物的种类,既满足身体所需又能控制好血糖,营养米糊应现做现用,质地均匀,避免块状或大颗粒状,以免堵塞胃造瘘管,注入温度为39-41度,每次注入完毕均用温开水20-30ml彻底冲洗造瘘管到,避免米糊或营养液附着在造瘘管管壁。管饲前回抽造瘘管,确定无胃潴留后方可进行管饲。若胃内残余量达100ml应适当延长管饲的隔间时间,一天的总注入量为1500-2000ml,口服药物需碾碎后兑温开水水充分溶解后注入,定期监测血生化、肝功能,开始每周2次,以后可每周一次。
2.4造瘘口护理:导管是通过内垫和外垫固定的,定时检查胃造瘘口的情况,每次换药前应观察导管固定处的刻度,防止移位和扭折,第一周至第2周每天换药1次,同时观察伤口有无出血、红肿、分泌物等,观察置管长度。病人有无剧烈疼痛,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造瘘管底座及周围皮肤,待干后用安儿碘消毒皮肤两遍,用2层Y型纱布妥善固定,下面一层口朝下,上面一层口朝上。将胃造瘘管中部使用3M胶布用高举平台法固定在前胸皮肤上,使管道与造瘘口处形成一个弧度,避免因更换体位直接牵拉胃造瘘管。术后一月伤口无红肿、渗液、分泌物后,可每周换药2次,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待干后用安尔碘常规消毒2遍,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减少安尔碘对皮肤的刺激,待干后喷皮肤保护粉,再喷涂两次3M液体辅料后将泡沫敷料用无菌剪剪一Y型豁口(气管切开纱布的形式),正中剪成圆形,大小正好可以卡住胃造瘘管,使造瘘口位于泡沫敷料正中,妥善固定,在泡沫辅料上重新覆盖Y型无菌纱布,用纸胶布粘帖好。上衣的扣子应避开胃造瘘口的位置,可以使用布带替代扣子。固定时不能过松或过紧,固定过紧,会引起疼痛易造成胃壁腹壁缺血坏死,导致内垫综合征,过松,营养液因胃内压增大时反溢于皮肤,长期的刺激皮肤易引起感染糜烂不愈及窦道形成,对于躁动、不清醒的病人,应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必要时约束双手,防止拔管。协助翻身时动作轻柔,将胃造瘘管放置合适的位置。
3 结果
患者1次置管成功,在术中出现短暂血氧氧饱和度降低(75-90%),心率增快(98~118/min),予吸氧、吸痰后恢复。术后患者未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
4 小结
PEG是一种通过胃镜介导放置胃造瘘管,且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技术[5]。该技术作为一种肠内营养的重要手段,与肠外营养相比更安全、简便、经济、符合生理,并且可以有效防治肠源性感染和维持肠道功能等[6]。与传统胃管鼻饲相比,避免了留置普通胃管更换导管的痛苦,患者的吞咽功能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完全清醒的情况下,吞咽米糊无呛咳,每日配合行吞咽电刺激治疗后1月,洼田饮水试验阴性,因不经鼻腔留置胃管,患者的呼吸功能亦得到改善,由之前的持续低流量吸氧试行间断吸氧,患者的血氧饱和饱均在95%以上。拔除胃管后鼻腔及食管无异物刺激,咳嗽、咳痰较前明显好转。
PEG术后需要留置较长时间,护理工作更显重要,应避免鼻饲过长造成的鼻腔咽喉糜烂、出血或因误吸而引发肺部感染等诸多缺点,减轻患者痛苦[7-8],因此科学规范化的护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通过对我院行PEG的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 使我们体会到术前良好的护理和充分准备、术中的准确配合、术后严格的饮食管理及造瘘管的护理是PEG成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Cottrell DB,Asturi E.Gastric intubation:asaesament and inter-vention.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04,16(5):489-493.
[2]张志军,刘懿.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应用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26(4):246-249.
[3]黄方,许德兵,吴宁,等.床旁无痛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在8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实用老年医学,2012,26(3):224-226.
[4]Verhoef MJ,Van Rosendaal GM.Patient outcomes related to perchtaneous endoscipic gastrostomy placement[J].J Clin Gastroenlerol,2001,32(1):49-53.
[5]江志伟,汪志明,李宁,等.经皮内镜下胃遣口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9(2):96—98.
[6]钟惠珍,温素莲,谭萧滢,等.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32例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6,27(6):628-629.
[7]Hossein SM,Leili M,Hosseim AM,Acceptability and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endostrostomy (PEG) tube placement and patient quality life[J].Turk J Gastroenterol,2011,22(2):128-133.
[8]徐海松,姜启周,王卫民等.不同时期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在神经外科长期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5):248-261.
论文作者:胡朝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前沿》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瘘管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腹壁论文; 并发症论文; 营养论文; 血糖论文; 《健康前沿》2016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