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与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美国论文,多元化经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几乎都在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的触角延伸到了许多不相关的行业领域。然而,这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却与发达国家的多元化企业存在着诸多不同。首先,我国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动机存在不同之处;其次,从整体上来讲,我国许多企业所具备的管理和技术知识相比发达国家的企业较为落后,因此,两种企业所面临的多元化选择也是不同的;最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也是不同的,如经济增长率和竞争压力等,所有这些不同都会影响企业的多元化行为与一些相关的问题。
一、从四次并购浪潮看美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特点
美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通常是通过并购行为进行的。美国工业在近代发展史上先后经历了四次规模显著的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给美国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考察和分析美国工业出现的四次并购浪潮,对分析美国企业的发展以及多元化经营的各个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898-1902:横向并购
1873年西方世界爆发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它使得大批弱小和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在长期的萧条中破产,存活下来的都是一些拥有雄厚资本和较好生产和销售条件的企业。为了应付由于产量急剧增长引起的价格持续下降,危机后美国企业曾以成立同业公会来缩减产量维持价格。但由于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颁布,许多同业公会迅速改组为控股公司并取得了法律的认可。控股公司被宣布合法促成了在1898-1902年企业横向并购的高峰。5年间并购的资本总额达到63亿多美元,100家最大公司的规模增长了4倍,并控制了全部工业资本的40%。这次并购浪潮把原来的竞争市场或寡头市场变成了一个由部分垄断者控制50%以上产量的市场。通过这次并购浪潮,美国工业完成了自己的形成时期,到1917年大部分工业具备了自己的现代结构。
2.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纵向并购
企业完成了大规模的横向并购之后,因规模经济或垄断获得的利润受到了市场的限制,产量的迅速提高和扩大,迫使企业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财力和物力来同原料供应商以及销售商打交道、订立合同,受到了不确定和机会主义的干扰。为确保大量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企业不得不将采购和销售的交易纳入到单一企业内部来。此时大多数企业选择了前向和后向一体化的纵向并购,这样新一轮的调整就开始了。
在以纵向并购为特征的20世纪初到20年代这段时间里,涉及公用事业、银行、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近1200家企业因并购而消失,26个行业里的1591家连锁商店吸收合并了101519家零售商店。这次纵向并购浪潮中消失的企业数目比横向并购时消失的企业数目多两倍多。钱德勒考察了1917年资产额为2000万美元以上,资产排名前300位的工业企业发现,在食品、化学制品、橡胶、石油精练、烟草、服装、皮革、电器机器、运输设备、原生金属冶炼等行业中,能跻身资产排名前300位的企业几乎都是纵向并购的企业。
3.20世纪50、60年代:混合并购
随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以计算机为特征之一的电子工业的兴起和管理科学的结合与发展,美国企业的经理人员对大型混合企业的有效管理成为可能。同时,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也促使企业的经理人员加强多元经营来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美国20世纪50、60年代掀起了第三次并购浪潮。美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也从这次并购浪潮中第一次达到高峰。
这次兼并的规模很大,仅1967-1969年3年的高峰期完成的并购就有10858起,其中1968年的并购次数只占并购总数的3.3%,但资产量却占了42.6%。1970年美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达94%。
4.20世纪80年代的相关多元化兼并和90年代的归核化趋势
在70年代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下,美国企业在第三次混合兼并浪潮后的多元化经营表现出相当出色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但进入80年代后,不少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遇到严重的问题:企业资源分散,影响了主营业务的实力;业务领域分散,使企业内部集权和分权矛盾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不少领域内部扩展的空间和利益明显增加,从而使多元化战略的吸引力明显下降。于是,不少多元化企业退出不相关的经营领域着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80年代第四次兼并浪潮中一些企业开始借机进行产品结构重组,转让了一些与企业主导产品不相关的行业,以从事专业化和相关多元化为主。
进入90年代,美国企业在掀起新一轮兼并浪潮的同时兴起一股减肥风。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多元化和经营规模的扩大,相反,通过拆离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缩小企业经营范围,使经营业务专业化。如百事可乐在70年代曾实行经营业务多样化战略兼并了大量快餐连锁店,但由于全球快餐业竞争激烈,百事众多快餐经营状况不理想,还占用了大量资金,影响到饮料产品及市场的开发,导致在与可口可乐的竞争中市场份额不断缩小。近年来为扭转局面,百事改变经营结构,剥离快餐业务,集中资金保住自己的主体产品,专营百事饮料专业化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目前世界企业发展趋势看,也都在重新反思多元化战略的作用,都在收缩战线,退出多元化行业。如可口可乐退出了葡萄酒行业。微软公司根本就不进入他业,该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必须对进入非软件领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历史
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如果从20世纪50年代末大庆石油会战开始的话,至今有40多年的历史,而真正的多元化经营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我国改革开放已运转多年,企业改革已逐渐成为整个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多元化经营多表现为求生存发展而采取的主动行为,与之前的多元化经营有着明显的本质差别。以上海宝钢为例,除了继续从事钢铁为主的生产以外,还同时跨行业发展了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建筑工程、精细加工、旅馆饭店和教育培训等10多个行业,形成了拥有10多家分公司、百余家企业、多家合资企业和海外企业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此后,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都纷纷搞起了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摊子越铺越大。然而,近几年许多数据表明,一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受到了重挫,如万宝冰箱在80年代就达到了百万台的年产量,当时已跻身于世界最大冰箱生产厂的行列。但万宝由于扩张过快过大,一下子就兼并收购了省内外众多企业,经营领域涉及到洗衣机、电饭锅、微波炉等好几个家电系列,结果因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管理能力使得企业陷入困境。类似的例子还有巨人集团等。大量失败的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与关注。
三、两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对比分析
1.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差异
综合国内外众多关于多元化动机的文献与研究成果,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由于现有行业成熟或衰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来熨平单个行业的周期性风险或者提高企业业绩;反垄断法、税收政策以及其他鼓励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政府政策的颁布;通过扩大现有的企业规模获得规模经济;通过有形或无形资源的共享获得范围经济或协同效应;转移、共享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业务的重组或内部资本的有效分配获得财务上的效益最大化或获得股市上的良好反应;谋求企业管理者个人业绩和收入最大化、降低失业风险;借鉴多元化的经验与知识进行进一步有效扩张;扩大销售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竞争对手进来之前获得强有力的市场地位;跟随、模仿主要竞争对手的行为等。
结合美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企业20世纪50-60年代之前的一体化并购浪潮,主要是政府颁布反垄断法,企业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60年代,美国企业开始的大规模的不相关多元化经营,主要的动机是出于企业管理者降低谋求管理保障、分散经营风险,而不是利润最大化。此外,这个时期的多元化也表现为通过股市对企业业务的重组来获得企业股市价值的最大化和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这次企业并购的发起人更多的是企业的经理人员,而不是以前的股东、兼并促办人和投资银行家。这次混合兼并持续时间长,企业的目标及活动范围延伸到许多与本企业毫不相关的经营领域。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由于企业过度扩张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混合兼并的大量失败案例、混合企业利润率的不断下降等现象,西方世界开始注重业务的相关性、资格的共享性以及注重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利用。这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两次旨在采取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并购浪潮和业务经营的归核化趋势。
2.多元化进入的模式不同
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并购和内部发展。影响企业对这两种存在很大差异的选择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企业内部的。企业选择并购方式进入目标行业的动机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的信号和动机(Markides,1995)或者有关竞争的法规和反垄断法规的变更。而后者主要关系到企业自身发展的速度、性质以及风险的一种预期和态度。
可以看出,美国的企业多元化经营多是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这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有关;而我国企业早期更多的是通过内部发展的方式进入新行业,如新建一个子公司或扩张现有公司的业务部门是企业采取的比较普遍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现象多是由于我国早期对金融市场过度约束造成的,并不完全是一种战略上的选择。因此,加快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也是关系到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顺利进行的大事。
3.目标行业技术的获得方式不同
企业若要进入新的行业不仅需要目标行业的技术知识,而且需要具备目标行业的管理技能和营销技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和营销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内部发展的方式获得,而技术技能主要是依靠从国外引进。
美国企业一般采取的是领先的技术战略,选择相关多元化战略也通常是将企业在主业所积累的自有技术在新行业中的延伸与开发运用。钱德勒认为,拥有自有的核心技术是发展相关性多元化的主导因素。
我国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健全完善,组织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较为落后,更为严重的是缺乏自有技术的研发能力,采取的技术战略通常是跟进战略,多是从国外引进或者再加以适当的开发应用。这种情况导致我国许多企业缺乏自有的技术以供开发密切相关的领域,从而形成了向大量非相关领域的发展模式。缺乏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与研发能力的积累而选择不相关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本是一种巨大的冒险,因为它们并不拥有进入许多领域所需具备的技能与知识。但仍有一些企业能成功地进入了这些不相关领域,原因可能一是因为它们通过引进外部技术,反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开发新技术的风险与成本;再看,在缺乏自有技术的情况下,我国的有些企业通过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一定程度上却培养了一种精通管理混合大企业的能力优势。
4.融资方式的不同
企业进入新的行业所需要的融资方式有:内部基金、本国股票融资、本国贷款、国外股权融资、国外贷款、政府支持、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融资支持。
如前所述,从美国企业的多元化并购浪潮中可以看出,美国企业借助其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通常采用的是通过国内、外的股票市场融资。而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主要依靠的是银行贷款、政府支持等非股权融资,股票融资较少,尤其是国外股票市场融资更少。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市场是国家利用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重要工具,早期政府相关法规约束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多融资方式的选择范围。当然,入世以来,随着我国融资政策的放开和证券市场的管理和运作机制的完善,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海外募股和贷款的方式开展了多元化经营模式。我国企业也将有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可以利用了。
5.政府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程度不同
政府通常制定许多政策来影响企业的多元化行为,包括企业对各种增长战略的选择(如产品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以及对企业多元化模式的选择(如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元化的选择),此外,政府还会影响某些特殊行业的多元化方向。具体来讲,政府的政策内容包括资金支持(低息或无息贷款);其他融资支持;税收的政策优惠;原材料获得及产品销售等进、出口相关的政策优惠;技术支持;经营某种特殊产品的可行性;协助辨识多元化机会以及帮助提供员工培训等。
在美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决策与发展中,政府的影响作用较为弱小。较为重要的一种因素可以影响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决策的是政府关于反垄断法规的颁布或调整。而我国的企业尤其大型企业的发展方向的有关决策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地方或中央政府政策的影响。可以说政府在我国企业的建立、发展乃至经营上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今天,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政府这方面的作用变得更为间接,如国家近几年将海尔等数家大型企业集团列入进军“世界500强”的计划行列进行重点扶持。其实,有些学者认为,这容易引起对企业经营方向的一种误导。
入世后,随着国民待遇等条款的实施,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将进一步减弱,国家将主要从宏观调控入手,给企业一个稳定、健全的竞争环境。面临入世后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应该取得企业规模上、市场份额上的优势,更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将企业做强、做成长寿企业。
四、结束语
在目前的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世界各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企业成功运行多元化战略依赖于企业外部健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具备的资源与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核心能力。美国企业成功的多元化经营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多元化经营应以发展相关产业为主攻目标,因为进入相关联的企业可充分利用和聚集企业现有资源,发挥企业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协同效应。此外,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应基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独特营销能力,是其它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源泉。所以,企业在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实施之前,必须首先考虑要尽可能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主业或核心产业方面寻求最大的发展,不断提高产品市场份额,获取最大利益,力争扩大规模,并进行深度开发,以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搞好主业或核心产业的基础上,如果有资金来源、资源、人才和技术,则可以考虑通过并购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最佳时机是企业核心产业做稳、做强并形成超群的核心能力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