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庸的学前教育课程——对“童本”课程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庸论文,学前论文,教育课程论文,走向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追溯中国幼教110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它被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所改变,学前教育课程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学前教育课程进入了转折期,我们亲身经历了分科与整合、预设与生成、园本课程和课程园本化、教学与游戏、生活与学习、学与教的中心等一系列的争论,这些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的争论折射出如今良莠不齐的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现状。 中国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以世界没有的速度在发展着。中国幼教从来不缺乏理论,我们拿来了西方的卢梭、皮亚杰、蒙台梭利、杜威、维果斯基的思想,我们传承了东方的孔子、孟子、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陶行知的理念。习近平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从事幼教工作二十多年,我认为在中国这片土壤里,“童本”课程最终还是要走向“中庸”,这种“中庸”不是妥协,而是融合,即默默地依据着中国幼儿园教育的文化逻辑,要么改变,要么异化,最终达到“和而不同”。 一、“童本”课程的内涵 (一)中、西方文化的高度融合 中国文化崇尚集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合”、“仁”,希望人人遵守规矩,进行自我约束,并且能为他人着想,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崛起的中国对培养未来接班人的要求有: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主权意识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强调民主和自由,鼓励个性张扬,我就是“我”,让孩子跟随兴趣,满足需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园在2001年建园伊始确立了“童本”的办园理念,把“健康又自信、礼貌善交往、好奇爱探索、独立能合作”作为培养目标。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保育与教育结合、人格与体格并重、汉语与英语同习、个体与群体相宜”的办园特色。这个培养目标和办园特色既符合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符合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二)“童本”办园理念下的课程价值取向 一个园所的办园理念和园所文化是指导课程建设的关键,办园理念在课程建构、选择、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即用理念指导行为,用行为践行理念。 “童本”课程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以整合为特点的课程构想;以活动为特征的课程组织;以民主为原则的课程管理;以发展为准则的课程评价。 “童本”课程突出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第一,解读童心——以儿童为本,培养个性儿童;第二,感受童真——以儿童为本,共构精神家园。践行“童本”的办园理念,即尊重儿童天真、淳朴、活泼的生命自然状态;理解儿童共生共荣、共同成长的需求;共构童趣、自由、和谐的精神家园。 (三)“童本”办园理念下的环境文化建设 幼儿园环境文化是全体工作人员、员工、家长这个群体对园所硬件、师资、师幼互动、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反映样态。环境文化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童本”课程的实施要依托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创设。 古有“孟母三迁”,说明积极的环境和榜样的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是无穷大的,教师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把隐形课程和显性课程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一日生活皆为教育”的理念。 隐形课程指的是环境和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教育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儿童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在幼儿园课程领域隐形课程的范围大大高于显性课程,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目标一致才会对教育有着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二、“童本”课程的实施 (一)在“童本”课程的实施中建立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学习机制 “童本”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广域课程和特色课程。基础课程以主题活动和领域教学为主,占到全部课程的70%~80%左右;广域课程即我们自行开发的园本课程(内容涉及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数学、科学与艺术),占到全部课程的10%~20%左右;特色课程即各个园区根据自己的办园特色选择的一些内容,如:英语、蒙氏、幼小衔接、家园和社区活动等。 根据维果斯基互动学习理论,我园把课程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既重视那些预设的、显性的内容,也重视那些随机的、隐形的内容,包括渗透在课程与教材、关系与氛围、社会与文化中的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等。 在基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主动、幼儿被动的学习状态,而通过鹰架理论开展的主题活动则可以让幼儿主动起来。广域课程的开展则让老师主动起来,因为园本课程就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我们研究幼儿的学习方式、研究工具和材料、研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等,广域课程最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特色课程往往是家长选择幼儿园的重要理由之一,那些参与过的大型活动、节日活动往往最能留在彼此的记忆中。 我们认为:“童本”课程的建设要以办园理念为依托;“童本”课程的建设过程比课程本身更重要;“童本”课程应该超越儿童发展;“童本”课程的实施一定要基于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童本”课程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管理上的概念,要重视课程的实施、管理和评价。 (二)在“童本”课程的实施中建立幼儿自我学习的机制 幼儿是自我学习机制的建构者。在幼儿园,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科学的幼儿园一日活动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在每天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建构自我学习的机制。 在生活活动中我们积极创设养成教育的环境,探索班级民主管理氛围,幼儿通过图示、符号去模仿和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习活动中我们重视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园本课程的完善,鼓励教师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探索,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索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让更多家长参与到环境创设和课程的管理中来。在游戏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追求幼儿在游戏中的“游戏性体验”,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他们成为游戏的主人,彰显游戏的“自然性”;另一方面强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并以游戏的身份参与其中。在户外活动中,我们保证丰富多彩的户外锻炼促进幼儿体格健康发育,同时非常重视开展幼儿篮球游戏以发展幼儿社会性和体育精神。 游戏可以分为有组织的游戏和自主游戏,或者是规则游戏和创造性游戏。游戏是幼儿的语言、游戏是幼儿的需要、游戏是幼儿主动和有意义的学习、游戏可以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可以建立幼儿的自我学习机制。 幼儿园是社会各个领域、各种利益和各类社会成员的交汇之处,教师应创设出符合幼儿兴趣和需要的游戏环境,合理地安排活动区,提供充足和适宜的玩具和材料,保证幼儿的自主游戏时间,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 (三)在“童本”课程的实施中建立家园共育的机制 虞永平提出:幼儿园课程应抛弃竞争观、回归经验,幼儿园课程的核心问题是指向幼儿幸福、关注幼儿经验的课程实践。 我园“童本”课程以科学活动为框架建构有益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经验,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帮助幼儿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协同发展。 在“童本”课程实施中,我们帮助家长树立幼儿整体性发展、终身发展的正确观点;我们与小学共同研究幼小衔接问题,让家长关注幼儿的社会性适应问题;我们同时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活动观、评价观及环境观等。 家长进入幼儿园并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我们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决策,参与课程的实施,共同创设优美的环境,为孩子们准备充足的游戏材料,更重要的是在课程实施的进程中共同学习和进步。 如不是深浸其中,是很难了解中国社会的等级和关系的。在角色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决定了游戏的水平,教师和家长此时应放下身段向幼儿学习,真正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用他们的语言和方式帮助他们去了解这个小小的社会。 三、“童本”课程的管理 (一)全面构建“童本”课程 社会的进步促使“童本”课程将不断地去发展,永不停歇。我们从课程编制、目标与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构建“童本”课程操作指南,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构建具有示范意义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和管理的模式,提高课程管理的可操作性。 (二)以“童本”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园本教研 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教育!我们努力提高教师在课程计划和执行上的主体性意识和水平,提高“童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并以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实现课程目标管理,监控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充分动员广大教师投入到“童本”课程建设的持久努力过程中,使教师有科学理念支撑、有创造性工作的热情、有踏实的钻研精神。 (三)多方监控和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 我们用同一个评价标准,就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去评价课程的实施效果,我们会发现基础课程教材版本的选择不太重要。因为世界上就没有哪一个种课程是最完美的,由于人种、社会、政治、文化、地域、经济等诸多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课程观。我们在基础课程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对适宜和普适的,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互动评价评估课程实施的结果,努力打造一个品牌园所、一个优秀的团队、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一群“健康又自信,礼貌善交往,好奇爱探索,独立能合作”的儿童。 “童本”课程是面向中国、面向现实、面向文化的,走向中庸的学前教育会更融合中西文化,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信心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面向中庸的学前教育课程--对“男孩本位”课程的再思考_学前教育论文
面向中庸的学前教育课程--对“男孩本位”课程的再思考_学前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