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压力下的下岗人员应付方式与控制感研究

不支持压力下的下岗人员应付方式与控制感研究

于肖楠[1]2003年在《不支持压力下的下岗人员应付方式与控制感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324名长春市下岗人员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下岗人员的压力过程进行调查,试图在考察下岗人员的不支持压力、应付方式、控制感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了解应付方式、控制感对压力调节的中介作用,目的是探讨处于不支持压力下的下岗人员通过调动自身心理资源来维护心理健康的可能性,并为有关部门更有效地开展下岗人员压力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发现: (1)下岗人员正承受着较强的信息不支持压力,情感和物质方面的不支持压力次之。 (2)下岗人员对待不支持压力的应付方式由多至少依次为退避、合理化、求助、自责和发泄。女性明显能更多地采用这些应付方式。40岁以上的下岗人员更偏爱合理化和退避,30岁是应付方式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 (3)在面临不支持压力的情况下,下岗人员的控制感由高至低依次为环境变化、人际关系、情绪及生活方面的控制感。30-39岁组下岗人员比40-49岁组感到自己更能控制环境变化。 (4)少数下岗人员在精神病性、恐怖、抑郁、强迫方面出现轻度问题,在偏执、焦虑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女性有较多的身体不适和负性情绪。年轻人比年老者表现出更多的偏执、精神病性症状。 (5)情感不支持既对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又通过强化自责和发泄两种应付方式以及降低人际关系控制感的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威胁。下岗人员的应付方式和控制感在不支持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重要中介作用。

张向葵, 于肖楠[2]2002年在《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 3 2 4名下岗人员为被试 ,考察不支持行为、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情感不支持 ( β =0 .46)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 ,同时情感不支持 ( β=0 .2 6)又通过自责 ( β =0 .3 1 )和发泄 ( β =0 .1 4 )两种应付方式和人际关系控制感 ( β=-0 .1 0 )而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下岗人员的应付方式和控制感在不支持行为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重要中介作用。

张向葵, 于肖楠[3]2001年在《下岗人员的控制感、应付方式对他人不支持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中介调节作用》文中认为下岗人员作为处于应激状态下的特殊群体,其面对的应激源不仅来自于再就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家人、亲友与邻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他们的不关心、不帮助的压力,这种行为称做他人不支持行为,这种他人不支持行为不仅影响了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信心和战胜挫折的勇气,而且也损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本研究的目的是以他人不支持行为为应激源,考察他人不支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应付方式和控制感对他人不支持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

李田伟[4]2007年在《中学生交往控制感、社会支持系统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因为学业问题、日常生活安排问题而发生的冲突相当普遍。中学生对于亲子冲突采用何种应对策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国内外目前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的研究较有限,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更为缺乏。研究交往控制感、社会支持系统等心理、社会中介因素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的影响,对丰富控制感研究理论,为促进中学生交往控制感的发展、改善亲子关系及建立优良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提出问题与假设—研制工具—实际测量—分析结果、验证假设”的研究思路,在对已有文献分析和初步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学生交往控制感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了中学生交往控制感的结构,并探索了其发展特点。同时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社会支持系统问卷及亲子冲突应对策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来自重庆市山东省两地的9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交往控制感、社会支持系统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的影响,发现社会支持系统在中学生交往控制感与亲子冲突应对策略之间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学生交往控制感是一个叁阶一因素二阶叁因素一阶六因素的层级结构模型。其中叁阶一因素为中学生交往控制感;二阶叁因素为情绪行为调控力、角色认知能力和交往欲求;一阶六因素为情绪调控力、行为调控力、角色影响力、角色扮演、交往兴趣和交往需要。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2.中学生交往控制感存在显着的年级、性别、家庭来源和学业成绩的差异。年级差异表现为从初一至初二个体的交往控制感呈上升趋势,初二至高叁呈下降趋势,初二是一个关键期。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交往控制感显着高于男生。家庭来源差异表现为城镇学生的交往控制感显着高于农村学生。学业成绩差异表现为优等生高于差生、中等生高于差生。3.社会支持系统的优劣程度影响中学生交往控制感的发展。处于优良社会支持系统的中学生其交往控制感显着高于处于不良社会支持系统的中学生。4.中学生交往控制感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有2种作用路径,一是直接效应:情绪行为调控力对迁就、竞争策略有直接效应;角色认知能力对合作、回避、妥协策略有直接作用;交往欲求对回避策略直接影响。二是间接效应:情绪行为调控力通过积极支持对迁就、妥协策略的间接效应,通过妨碍支持对妥协策略的间接效应;角色认知能力通过积极支持间接影响合作、回避、妥协策略和通过妨碍支持间接影响回避、妥协策略;交往欲求通过积极支持对回避策略间接影响。5.积极支持、妨碍支持在交往控制感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大小因中介路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肖晓玲[5]2009年在《中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承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开放式问题调查法以及个案访谈法等对中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承诺和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并探讨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承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视角,对当前中学教师的职业心理调整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中学教师职业压力普遍较大,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自我发展需要位居教师职业压力的前叁位:教师职业承诺总水平并不高,其中规范承诺最高,情感承诺次之,继续承诺最低。主观幸福感水平一般,属于中等。2、职业压力、职业承诺各因子对主观幸福感进行预测时,职业承诺中只有情感承诺进入回归方程并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由此可见,职业承诺主要是通过情感承诺而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家庭人际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表明职业压力能显着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3、中学教师情感承诺对职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具有中介调节作用,同样,职业压力对情感承诺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调节作用也成立。长期过高的职业压力会直接降低主观幸福感,也可通过降低情感承诺,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同样,提高教师情感承诺可直接提升主观幸福感,也可通过降低压力体验感从而间接提高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不支持压力下的下岗人员应付方式与控制感研究[D]. 于肖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J]. 张向葵, 于肖楠. 应用心理学. 2002

[3]. 下岗人员的控制感、应付方式对他人不支持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中介调节作用[C]. 张向葵, 于肖楠. 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 2001

[4]. 中学生交往控制感、社会支持系统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的影响研究[D]. 李田伟. 西南大学. 2007

[5]. 中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承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肖晓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标签:;  ;  ;  ;  ;  

不支持压力下的下岗人员应付方式与控制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