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地理分层递进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论文_王富祥

新课改下初中地理分层递进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论文_王富祥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中学 王富祥

【摘 要】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1] 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将教材知识传递给学生, 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吸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学目 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讲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 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而分层递进教学方法的出现替 代了传统的统一式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与各 层次学生能动性相适应的、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 它很好地解决了班级教学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矛盾,较好 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分层递进教学;因材施教;认识; 实践

分层递进教学即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全班学生区分 为若干层次,并确定与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协调的分层 教学目标,使教学难度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 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次目标递进,以求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 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2]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层 级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是所有地理老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 文笔者从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运用进 行深入实践性探索和分析。

一、充分认识学生差异性是前提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个体是存 在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学习成果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其差异性还主要表现在学生 的认知判别(智力、能力、知识基础等)和心理差异(情感、意志、 毅力、性格等)。[3]这些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 既有的现行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即使是发现 了,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据不完全 统计,在同一节课堂上,有近 5%的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讲课内容, 有 20%的学生知识达到略懂的程度,只有 15%的学生能够真正 全部吸收全部课程内容,并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虽然知识玩过 数据,但是有一定的说明意义。那么,对待这么多差异的学生, 地理教师应该如何做到对教学知识的“一视同仁”,让不同差异 的学生学习到最优的学习成绩呢?分层递进教学方式很好地解 决了这一问题。它主张对学生因材施教,将学生进行分层级, 实施不同层级的知识的传授,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的教学方法, 适应于现在的初中地理教学。

二、实施学生和教学目标分层是基础

教育的宗旨在于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基于学生的差异化,为了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最大化,必须对 学生进行分层。当然分层需要有充分的条件,需要将学生往期 的学习表现,能力表现以及学生成绩综合考虑进去,然后将全 班学生分成 ABC 三个级别(为了不让学生之间产生落差,用字 母代替),A 级代表发展层,B 代表中间层,C 代表基础层,当 然这种分级不能让学生之间产生“歧视”的“有色眼镜”,会造成 学生之间的不团结。这只是第一步。第二部需要对教学目标进 行分级,以适应 ABC 级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样的分层标准, 对教学目标进行 ABC 层次区分, A 级目标主要是针对 A 层次 学生,在传授知识时重点倾向于总结性只是传授,统筹思维强 化,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思维;B 级目标主要针对 B 层次学生,

重点对于教科书重要知识点的传授以及强化记忆内容;C 级目 标主要是针对 C 层次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 主要针对地理常识、考试内容重点进行记忆性知识传授。例如, 在进行初中地理七年级《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时,就可以采 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层:C 级,能够分清大陆、 半岛、岛屿和大洲;B 级,通过读图掌握七大洲的名称、分布 特点,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A 级,在 B、C 级目标基础 上,能够熟练的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空间分布特征,建立 立体的思维模式。实施这一环节应注重各层次目标虽然有差异, 但也只是反映同一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各层次之 间应有密切的联系,形成阶梯,使底层目标学生也能向高层目 标迈近。总之,通过学生分层和教学目标分层实施因材施教。

三、课后作业练习和测试是保障

为了验证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需要进行必要 的课后练习和测试。当然练习和测试试卷要基于两部分构建: 基础题和分层题,可以进行 80/20 比例分配。基础题,主要是 对教材课本基础知识的考试,属于通用类试题;分层题,主要 是根据教材目标的分层以及学生分层进行出题,依据 A、B、C 级题目进行作答,检验各层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 初中七年级地理《世界的地形》试题分层设计:

C 级试题举例: 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是()

a:大陆架 b:大陆坡 c:大洋中脊 d:海沟 B 级试题举例: 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等高线的高度是相对高度 b:等高线密集的地方一定 是山顶 c: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就陡 d:等高线向高出 凸出的地方是山脊

A 级试题举例: 请讲下列相关内容连接:

a.海拔较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①山地

b.海拔 500 以上,坡度较陡,地面崎岖②丘陵

c.海拔较高,起伏较小,边缘陡峻③平原

d.海拔较低崎岖不平,相对高度低于 200 米④高原 不同层级的试题,可以有效的检验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语:

实践证明,分层递进教学法可以有效兼顾不同类型学生学 习,对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 综合素质的培养,尊重教学目标,尊重学生学习能力,不失为 现代初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韩德宗.新课改背景下的“分层递进教学”初探—— 基于初中史地课堂教学的分析 [J].中国教师.2012.(24).

[2]牛迎春.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分层递进教学” [J].中 学地理教学参.2009(03).

[3]郑国荣,胡依琴,刘小湘,李红梅.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的构建与实践 [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论文作者:王富祥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  ;  ;  ;  ;  ;  ;  ;  

新课改下初中地理分层递进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论文_王富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