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探索中不断走向成熟的。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特别是科社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之后,对它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更是把这一研究推向了高潮。综观党的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集中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在此将逐一进行阐释。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
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关注的有两点:一是历史起点,二是阶段划分。
关于历史起点,薄一波同志曾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始于毛,成于邓”的观点。但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有些学者鉴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始于毛,成于邓”的观点值得商榷,并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始于毛,成于邓”是客观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如李君如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应从20世纪50年代算起,毛泽东1956年“以苏为戒”
的提出就是探索的开始。⑴。目前,多数学者持后一种观点。
关于阶段划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历史起点的理解不同而出现的不同划分方法。有的学者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起点来划分阶段,有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来划分。另一种情况是因标准不同而出现的不同划分方法。如赵曜根据中央领导班子的交接来划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孕育和准备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全会为正式提出和形成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则进入展开和发展阶段⑵。还有一些学者,如李君如、沈宝祥等,也持同样的观点。另一些学者则以理论发展线索为标准来划分,如汪洋根据理论发展情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为初创和在曲折中探索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为初步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五大至今为深入展开和发展阶段。⑶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以20世纪50年代为起点、以中央领导班子的交接为标准来划分阶段。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的最初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式形成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研究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到党的旗帜上。党的十七大后,学术界围绕旗帜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性,二是这面旗帜的由来。
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性问题,刘云山、苏荣、李君如等都在相关文章中作了深刻地阐述。学者们主要从旗帜本身的价值、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证,观点基本是一致的。认为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也是党的十七大重大的历史性贡献。认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历来是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认为每当重要历史关头,都有一个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和旗帜道路的问题。认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党内外、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充分表明了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是当代中国社会客观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由来,学者们普遍认为,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李君如认为,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把道路和理论体系整合到旗帜中,是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的。这个过程也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新的实践的过程。认为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伟大实践;党的十三大提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并作出了初步的理论概括,这是从道路到理论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九个方面的分析,并提出其指导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
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首次从理论上升到旗帜的层面,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从认识到新的实践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七大则进行了大整合,把道路和理论体系都整合到旗帜中,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由来已久。但是,近年来对道路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的侧重点有了不同。现阶段,对道路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问题,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就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如赵矅认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制度为依托,以发展为主题和主线,以经济为重点,以路径为平台,以又好又快的发展和现代化为目标的科学发展道路。认为这一道路涵盖四个层面:一是制度依托,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二是发展内涵,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和主旋律。三是路径选择,包括动力和条件两个方面。在动力方面,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出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条件方面,一个是国内的社会稳定,另一个是和平的国际环境。四是目标指引,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认为这四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而十三大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内容最准确的表述。⑷
党的十七大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以后,学者们就如何理解这一内涵作了一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四要素说”、“五要素学”和“七要素说”。“四要素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由四个要素构成,即组织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5]“五要素说”认为道路的内涵包含五个要素,即党的领导、出发点或立足点、基本路线、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6]‘七要素说”认为这条道路的内涵有七个要素,包括党的领导、立足点、基本路线、根本任务、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平发展[7]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理解是“五要素说”。·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征的研究早已有之,但自从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人们的思想逐渐统一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思想理论界普遍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这一阐述概括了道路的基本特征或根本特征,也就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赋予中国特色。如刘云山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8]李君如认为,既坚持原则、
又赋予特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概括,这一概括实质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中国特殊性相统一的问题,克服了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有利于防止那些有意或无意地淡化某一个方面的情况。
(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具有代表性的概括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从基本观点的角度所作的概括。如高放、李景治、蒲国良在《简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概括为6条:第一,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第二,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第三,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第四,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第五,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第六,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9]又如秦宣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概括为5条:第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
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第二,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四,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前提;第五,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的统治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10]
另一种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所作的概括。如严书翰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概括5条:第一,关于批判和超越的原则,这是对待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原则;第
二,关于社会主义最终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原则;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或路径的原则,把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漫长过程抽象为3个阶段,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第四,关于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原则,包括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国家开始消亡、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五个方面;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原则,包括未来社会主义实现的地域和实现的手段两个方面。[11]
尽管目前学术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概括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普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是质的规定性,而不是方法问题。它要回答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讲的是方法。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党的十七大后,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颇多,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目前思想理论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刘云山认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12]杨春贵也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形成的各重大理论成果,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大范畴。[13]第二种观点是把发展看作理论体系的主题,认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认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n4l目前,多数学者持第一种观点。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由于这一定位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因此,如何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观点大体是一致的,认为理论体系的概括并不影响对毛泽东的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过,在继承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遗产。如刘云山认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后者与前者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15]
第二种观点认为,除了继承毛泽东思想方面的遗产外。还继承了制度等方面的遗产。如孙代尧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后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留下了三方面的宝贵遗产:一是制度遗产,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二是思想遗产,即毛泽东思想;三是理论遗产,包括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管理体制、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政治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理论探索。[16]何毅亭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毛泽东思想,以及带领人民创建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国情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都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思想保证和制度基础。[17]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个成果的关系
理论界非常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已有的三个成果之间关系的研究。一致认为,三大成果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里一脉相承的“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在三大成果的理论地位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成果。如沈宝祥认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都是一个体系,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是这个主题的展开,都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从更高的层次看,这些理论又是一个大的体系,都是这个大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18]另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是本源理论,其余两个理论是发展理论。如石仲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最初源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民族性和时代性源于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原创与传承的关系,因此,邓小平理论是本源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着的理论。[19]孙代尧也认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源与流的关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中的本源性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是派生性或展开性的理论,前者是“源”,后者是“流”。[20]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内涵。对科学内涵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赵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主题和主线、哲学基础、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四个层次构成。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层次为主题和主线,其中,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线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层次为哲学基础。认为该体系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第三层次是核心内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四层次为基本理论。认为该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军队现代化国防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用和平方法统一祖国理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等十大理论。认为以上四个层次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21]
第二种观点,苏荣认为理论体系由精髓、主题、核心、立足点和基本原理五个层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矛盾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论等。[22]
第三种观点,何毅亭认为理论体系由精髓、主线、主题、核心、关键问题和理论观点六个层次构成。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基本理论观点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等14个方面。[23]
(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进行了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后,学术界对“最新成果”进行了研究和论证。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次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最新成果。杨春贵认为,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认为第一个理论成果回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在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第二个理论成果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4]李君如认为最新成果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过去把最新
成果定位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党的十七大是从广义上说的。认为党自成立以来,面临两大历史课题:一是民族独立,二是国家富强。解决这两大课题出现了两次理论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比较
党的十七大前后,学术界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问题,二是对待民主社会主义的态度问题。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学术界普遍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者有原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民主社会主义在指导思想上主张多元化;在道路上主张通过和平的、民主的、改良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而民主社会主义把所谓的“社会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无
止境地对自由、公正、互助目标的追求;在政党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多党制,反对共产党的领导等。所以民主社会主义不等于民主与社会主义简单相加。学术界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潮,是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主张,它的实质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政治派别和思潮。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总体上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起着维护资本主义的作用。但二战后它在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某些社会福利政策和民主化措施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一定进步意义。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