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论文_汪波

浅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论文_汪波

(陕西省西乡县峡口镇中心学校,陕西 西乡 723500)

摘要:数学知识的显著特点是严密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数学知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密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上低年级学生又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

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即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盒中,第一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积极、交流热烈、合作愉快。学生不仅掌握了进位加法的算法,而且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算法多样化”,“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计算操作能力一定要先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并不是学生不会计算,也不是学生不懂算理,而是因为不良的计算操作习惯造成的。这表现为:抄错数、看错符号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操作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只有写对写好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其次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解题,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里还要重视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以免出现因为看错题目而算错的现象。最后要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只有会检查才能去检查。不管是哪种良好的计算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紧紧围绕重点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低段儿童,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特点就是“好动”,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放手让学生操作,借助操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点。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摘果子》。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自己理解图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那你能用“小圆片”代替果子把这幅图的意思摆出来吗?

学生兴致高涨,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马上摆出5个圆片,又移动2个到边上。教师再提问: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摆吗?

生:因为5个果子被摘走了2个,就少掉了2个,还剩下3个。

教师马上引导:像这样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很容易理解减法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

2. 在新知识的巩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知识或结论后,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帮助学生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形成的表象转化为数学知识或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借助此类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和巩固。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第二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长度单位“米”与“厘米”,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两个长度单位都学习了以后,为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学生经常笑话百出。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活动课,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我以小组为单位,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八组,通过对自己的身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门高,数学课本的长、宽,铅笔、圆珠笔的长……(由于学生只学过100以内的数)因此得出“结论”:当物体可以和我们的手对比时,那么,它的长度单位是“厘米”(cm);如果物体比我们的人还要高或长,它的长度单位就是“米”(m)。

通过实物测量,可以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个本质上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的步骤与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次动手操作,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促进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发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做数学”。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听众的角色真正变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人。所以,在小学低段数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会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定会得到提高,高效课堂的打造才会事半功倍。让我们有效掌握动手操作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而显得更加精彩!

论文作者:汪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浅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论文_汪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