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孙凤霞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孙凤霞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磁村实验小学 255100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

1.应用题一题多解,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式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1)25×4×8 (2)25×2×16 (3)25×30+25×2 ……

综上所述,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照这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加以获取。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氛围。

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

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练、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论文作者:孙凤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_孙凤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