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实效、有特色的美术学科校本教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实效论文,学科论文,美术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0年代校本教研走进中国,由于它所倡导的思想与实践指向与学校的变革需求相一致,因而在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已逐渐被教育人熟知并运用,学校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并成为常规工作。然而在这个大背景下,美术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现状却显得格格不入。 一、中学美术学科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 1.校本教研的三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校本教研的核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下面以太原市美术教师教研活动的主阵地——中级研修班成员(初、高中直属校的学科组长和各县区教研室美术教研员)的构成情况来分析太原市美术教研的现状。从客观角度看:(1)中研班成员校共69所,平均每所学校有美术教师3人,很多学校还都是一校一人,这就严重阻碍了美术学科校本教研的开展,至少校本教研三要素中的一个要素——“同伴互助”就实现不了,一般都是跟着音体美大学科组或年级组一起活动,而艺体课程又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这样的活动形式导致美术学科的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疲于应付。(2)中研班成员共89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初级、中级职称共85人,比例为1:22,可以看到高级职称教师严重短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本教研的开展也缺乏相应的学科引领力量。(3)中研班成员中专职专任的美术教师76人,在学校兼任行政职务或其他学科教学的13人,没有行政职务却也仍然会承担团委、政教、办公室等行政部门的各种杂事,这样大多数美术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时间被很多其他临时性事务占去,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空间专心做美术学科的校本教研工作。(4)中研班成员中跨学段、跨年级代课的33人,占到中研班成员总数的37%;一周代课16节以上的3人,占到中研班成员总数的3.4%;而《太原市普通中学教学管理规程》(试行)规定,美术学科教师应代课每周14~16节。如此,美术教师备课、上课的重负导致其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校本教研活动。 对应上述客观现象,美术学科的边缘化亦导致了美术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观意识不足,把校本教研当成一项行政指令性任务,比如学校的校本教研模式载体是“×××课堂教学模式”,美术教师拿来就用,生搬硬套,使得美术课不像美术课,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有个别学校的美术老师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校本教研活动,完全是自己闭门造车,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何而来? 2.校本教研的指向是课堂教学,然而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却仍然存在以下现象:(1)程式化教学。通过听课发现,80%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20+20+5的状态,即20分钟教师讲、20分钟学生练、5分钟展示评价。这是一种貌似双基完整、讲练结合、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实则讲练分离、流于形式、实效性低、毫无艺术课程的特点可言,乏味枯燥。(2)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视觉艺术,而多数美术教师的基本功不过关,如国画课、手工课等不敢示范,缺乏有效的引领,失去美术课的专业特质。 二、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对于校本教研现状的浅要分析,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是“有效性差”,校本教研能否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性是“试金石”。有效是效率、效果、效益的总和,校本教研只有有效才能系统化、可持续发展。在学校美术校本教研开展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基于现状,把美术学科的校本教研上升到市本教研的层面组织开展,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名师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以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为支撑点,以一线工作法为着力点,紧扣两个关键词——“实效”“特色”,主要围绕教师主体意识的提升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探索。 (一)教师主体意识的提升 教研活动是否高效进行,要建立在教师主动积极的活动基础上。教师如果能在自己主动要求发展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解决选择出的教学中的问题,教研活动就能高效进行。因此,做好教师个体发展的引导,让每个教师从主观意识上认识到校本教研是自己发展的需要,是合作学习的最好途径,是弥补教师整体发展的差异性的最好方式,[2]校本教研的效果将更好。 1.民主交流,坦诚相见,营造教研文化。[3] (1)初中新教材培训,我们把中研班教师分成八个组,按步骤分别承担一册书中八个单元的教材分析,自主研究、同伴互助。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次备课:申领课题,独立备课,熟悉教材(个体、网络) 第二次备课:讨论发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集体、见面) 第三次备课:组长负责,归纳整理,上传网络(个体、网络) 第四次备课:下载使用,资源共享,修改完善(个体、网络) 第一次备课我们利用QQ群和“中学美术”网络研修班实现自主申请课题,利用中研班每月一次面对面的教研活动时间经历第二次备课,第三次、第四次备课则实现了成果推敲整理、推广应用的目的。 通过这种形式,大家凝聚在一起,新老教师融合,思想碰撞,全体参与,体会集体的力量,尝到研究的乐趣,激发对教育教学的热情,从而进一步产生对中研班的归属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一位教师在中研班QQ群中感慨:“终于找到了家的感觉,很温暖!” (2)每学年结束,我们的中研班成员都会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一年学习体会的交流,所有人的发言没有冠冕堂皇的应付,也许寥寥数语,但都是肺腑之言。在中研班这个平台上,大家有泪水、有欢笑、有争论、有交流,每一次相聚都充满着真挚的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陪伴下进行高效的教研活动。“大家庭”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使得中研班成员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认真投入,实现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下页表是我们研究出的其中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 2.深入学校,取长补短,引领职业方向。 中研班活动的场所我们会根据需要做调整,同时也兼顾南北学校教师的交通便利,真正是“南征北战”,目的就是为了把美术学科做得有特色、有亮点的学校和教师推荐给大家,以便拓宽眼界、取长补短。比如,五十六中的美术教师程建军,一直默默无闻地献身于美术教育事业,自己花钱买了画框、陶泥等作画工具材料,他说,艺术教育首先得让孩子们有个艺术环境的影响。平日教学工作之余,他在自己的美术教室里苦练国画、油画、泥塑等基本功,还自学了藏书票的制作工艺,并持之以恒地不断钻研,如今他的藏书票已经在欧洲藏书票展中获奖,这位不为人所知的年近五十的美术教师的职称至今还是中教二级。中研班成员参观了程老师的画作后,又观摩了他的一节高中美术课,作品的精湛和课堂的高效对老师们影响很大,受益匪浅,尤其是程老师的奉献精神更是震撼了老师们,从职业方向上给了大家一个意识引领。开展有成效、有特色的美术校本教学和研究_校本教研论文
开展有成效、有特色的美术校本教学和研究_校本教研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