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实践中,写作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无序性,使得作文教学时效性较低,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升。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标下的关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 教学
众所周知,写作可谓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客观地看,和阅读相比较,写作教学却显得相当薄弱,教学的实际效果距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表达和交流”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明显,作文水平普遍低下。究其原因,学生方面的因素自然不容忽视,学生缺少生活、缺乏思考、缺失思想,导致作文写作时的选材滥俗、认识肤浅、千人一面;但平心而论,这些问题是不是也和我们的高中语文在写作教学上反映出来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阶段性思考和实践,希望能够一步步突破写作的难关。本文将结合以往的实践过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事实上,《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所编排的写作内容不仅是清晰的,而且是丰富的。“表达与交流”的安排如下:必修一、二侧重叙事描写;必修三、四、五转向议论文写作。不仅如此,必修课本几乎在每篇文章后的“研讨与练习”中都设计了相关的写作练习,这些应用性阅读在很大程度上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书后“梳理和探究”的设计则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因此,以教科书为本,有目标、有节奏、有指导、有验收地进行写作训练,不失为一种整合写作资源的一种好方法。
一、兴趣引领、点燃激情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出了兴趣对科学研究的动力作用。其实,这句话用在学生写作方面也是恰当而有用的。高一的第一篇作文是“月圆”,年级绝大多数学生写到中秋时月圆,亲人终于团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的看来,学生所选取的材料较陈旧,套路痕迹明显。
其实,学生身边不乏富有个性而典型的材料,但学生不善发现也不会个性表达,从而造成这种“惨淡”局面。因此,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地地表达,有目的地教给学生如何拓宽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训练题目既可以写事,又可以写人或写景,还可以议论。高一上半学期的做法基本上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对文本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感动点,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鼓励和指导同步进行。
二、抓住契机、触发思考
在高一下半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语文写作教学将逐步转向议论文。这时,如何引发学生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就非常必要。但学生显示出来的写作困境是既没有生活,也没有思考。即便有时“口头表达展示”学生已经查阅资料,也仅仅徒有文采、毫无个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用了一些方法:如课前五分钟时事热点评论,利用班级日志记录身边之事并交流感悟,精品文章品读,焦点问题讨论……我知道,写作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就是及时抓住生活中出现的事件,这件事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社会中发生的,不管怎样,都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和关注。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地去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一句话,让语文教学从程序化教学走向生活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其次,生活中有许多“死”的资料,比如报刊杂志上的;它也有一些“活”的资料,语文老师要有意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必须挤出一刻钟的时间去读书看报,这项工作细水长流地去做,学生就能够形成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当然,每个星期找一节课交流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形成思想碰撞,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三、重视过程、加强引导
写作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但命题作文、课堂作文也不可一掠而过,因为高考要考、学生需要。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在尊重学生真实感受,呵护学生思维火花、不湮没学生个性与才情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思维与表达的方法。议论文写作离不开论据的选择,但学生选用的事例不仅老旧而且冗长。面对这种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专项训练。教构思不是教给学生从作文的开头到结尾何如布局,也不是简单地模式教学,而是带着学生一步步地分析材料、概括材料、类比所占有的材料、谨慎选材、精心表达的指导。
作文后,要针对学生材料中出现的“断章取义”问题进行指导。事先将各种典型问题归类,找出相关文章印成例文,印发后先让学生阅读思考、谈出看法;接着在事例选取上发现问题、细究精比,找到材料和所用事例之间的“形神差异”;最后由学生互相启发,再次深入材料,全面而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反思要素之间的关系,用内涵一致的论据来分析论证。
作文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用心尝试。另外,要勇于改变我们惯用的“缺陷”评价模式,真正关注学生的思维亮点、表达的优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地指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缺陷来“引发思考”,真正地把学生作文回归到人,一切从学生出发,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的路才越走越宽。
论文作者:郑亚荣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学生论文; 材料论文; 思维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 议论文论文; 兴趣论文; 自己的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