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大五院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凤凰医疗MDT门诊 519000
【摘要】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形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我院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5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形式,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简易智力状态及汉密顿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相关评分无差异(P>0.05),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简易智力状态评分较高,实验组汉密顿抑郁评分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护理满意度(93.33%)与参照组(73.33%)相比较高,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综合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在控制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中的作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控制抑郁程度和提高患者认知能力。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护理干预
双向情感障碍兼有轻度躁狂或躁狂和抑郁的慢性精神性疾病,具有高自杀率、高致残率、高漏诊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1]。本研究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对其效果加以判断。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90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5)与参照组(n=45)。其中,男性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43例,女性患者47例。最小年龄18周岁,最大年龄57周岁,中位年龄(39.28±12.55)周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我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3版)》相关标准[2];(2)患者家属了解本研究后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沟通能力不足;(2)严重自杀倾向。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形式,对患者首先进行心理评估,利用会谈与观察的技巧,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了解和评估患者,制订护理计划,因人而异,做好康复指导,并实施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恐惧心理。入院周后患者病情缓解时,由有专业背景的心理治疗师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每周2次,每次30min,疗程8周。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9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前后简易智力状态及汉密顿抑郁评分数据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护理满意度情况行X2检验,采用(n%)表示。以P<0.05为校准基线,判断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护理前后简易智力状态及汉密顿抑郁评分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双相情感障碍护理前后简易智力状态及汉密顿抑郁评分数据(见表1),2组患者相关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简易智力状态评分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汉密顿抑郁评分较低,两者差异明显(P<0.05)。
2.2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双相情感障碍护理满意度情况(见表2),实验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护理满意度(93.33%)高于参照组(73.33%),两者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疾病,影响复发的因素较多,治疗难度大,其认知功能受损导致患者无法尽快恢复社会功能。综合护理干预考虑的方面更加多元化、综合化和个体化[3]。在综合护理干预下,通过与患者深入的交流和病情分析,让患者感受到自身是受关注的个体,从而提高了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对精神科患者采用的大部份是封闭式管理,特别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主要以负性情绪为主,存在自罪自责、无助绝望的心理。针对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如失眠、厌食等,也进行了有针对护理干预。一整套综合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和进展不断调整,以适应患者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同时综合护理干预,强调护理人员自身要提升对患者病情变化的敏感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了解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恢复效果,因此,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晓霞.优质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9).
[2]林敏,黄榕,翁雪云.探讨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的康复效果[J].医药前沿,2016,6(13).
[3]张莉,杨波,杨玉冰,等.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04):140-143.
论文作者:何珊宁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抑郁论文; 障碍论文; 情感论文; 评分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