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其防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已学的知识技能对于新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称之为“学习的迁移”。迁移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种是负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学生在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负迁移对学习概念和培养能力有不良的影响。学生学习自然学科的知识,形成科学概念,而一些日常经验或日常概念对自然科学概念的形成可能有干扰,影响科学概念的形成。如小学生由于日常经验的影响,给“果实”的概念加上可以吃、有的甜、有的酸、有果汁等特征。提到“无花果”就错误地认为是不开花就结出的果实。自然课学习中的负迁移,导致科学概念的混淆,影响学生掌握概念,提高能力。实际上负迁移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共同因素是产生负迁移的基本条件。如学生把“会飞”当成判断鸟的根据,就可能把蝙蝠等动物纳入“鸟类”的范围,而把不会飞的家鸡、家鸭拒之鸟类之外。
其次,对原有知识没有理解,是负迁移产生的条件。如果对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一知半解,就会认为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对立的方面转化。我们可以设法削弱和消除负迁移,促进负迁移向正迁移转化。
首先,应该启发学生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概念的本质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的限制,容易感知有关概念的共同因素,不容易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造成负迁移。如学生一见到鲸,就只注意它生活在水中,和鱼一样,这些非本质的感知阻碍学生对鲸是哺乳动物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揭示鲸的本质特征,应特别强调鲸是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的动物,而鱼是用鳃呼吸、卵生的动物,它们之间区别是很大的。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明确鲸和鱼之间本质的区别,就可以深刻理解哺乳动物和鱼类的特征。这就使学生摆脱了负迁移,实现了正迁移。
第二,应利用实验、观察促进学生理解自然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在自然课教学中应尽量从具体事物出发,使小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外界的事物,获得丰富的表象,并在动手动脑的探索中,在学生群体的研讨中,逐渐向概念形成的方向前进。如,上《水蒸汽的凝结》这一课,学生常常会把“白气”当成水蒸汽,认为是水受热形成的。这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白气”产生的部位,并用温度计测量烧瓶口的温度和“白气”产生的区域的温度,并进行研讨,他们会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要克服负迁移,要特别重视知识的巩固。“温故而知新”,学习新知要以学生的旧知为基础,用旧知去同化新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和复习,使他们获得的科学概念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概念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自然》课本中,有关水和空气的知识分散在好几册中,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但总的来说,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对这一点,教师应有明确的、总体的认识。讲《水的蒸发与沸腾》时,就要孕育“水蒸汽的凝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自然界里的水是不纯净的”等内容,逐渐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内在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复习、提问和检查,也是巩固旧知、引向新知、克服负迁移的一项措施。自然课的课外活动是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巧妙地设计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认识结构获得良好的发展,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探索新知,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更有效地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标签:学习迁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