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装扮新农村:吉林市“新风、新面貌、新农民”文明新村建设活动综述_农民论文

文明装扮新农村:吉林市“新风、新面貌、新农民”文明新村建设活动综述_农民论文

文明扮靓新农村——吉林市“新风、新貌、新农民”文明新村创建活动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林市论文,新貌论文,创建活动论文,新风论文,新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宽敞的水泥巷路,整齐的民舍围墙,热闹的村民活动中心,欢快的大秧歌,手握鼠标点击财富的农村能人。走进吉林市的“文明新村”,处处呈现出现代农村的和谐景象。

2007年,吉林市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深入开展“新风、新貌、新农民”文明新村创建活动,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着重培育新型农民,激活了广大农民群众追求文明的热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强大动力。

扬荣抑辱倡新风

培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文明和谐新乡风,需要通过伦理的规范、道德的重建和礼仪的传承来转变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围绕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培育文明乡风,吉林市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农村”活动,通过教唱荣辱观歌谣,绘制农民思想道德宣传画,张贴条幅标语,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知荣明辱”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针对农村封建迷信、聚众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现象,成立“农民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等协会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用“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喜事大家办”的方式,让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推动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大力推广“道德评议”活动,建立评议组织,规范评议内容,对发生在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评议,对农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评议。近两年,吉林市共开展评议活动832次,解决实际问题616件。评议活动使村民真正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实现了农民思想道德的自我教育和提高,营造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农村新型人际关系。

教育和引导农民形成文明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文明新村创建的基础,也是文明乡风兴起的前提。以“十进农家”活动为载体,让传统美德进农家,让美化整洁进农家,让科学技能进农家,让文化活动进农家,让卫生健康进农家,让婚育新风进农家,让绿色生态进农家,让政策法律进农家,让致富项目进农家,让帮扶共建进农家。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消夏文化节”、“七彩周末”等主题文艺活动,已经成为农村文化的特色品牌。“咱村大舞台”文艺汇演、“和谐大舞台,人人展风采”才艺大赛,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展现了和谐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

农民传统生活方式转变的一小步,是农村社会文明前进的一大步。如今在吉林市的文明村里出现了“五多五少”:参加娱乐健身的多了,参与赌博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讲文明礼貌的多了,粗鲁蛮横的少了;邻里家庭和睦的多了,各种纠纷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知荣明辱、扶贫济困、尊重科学、崇尚文明已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的精神追求。

建管并举展新貌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是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是看得见、摸得着、惠及面最广的民心工程。

为使村屯环境建设有章可循、有序发展,吉林市坚持规划先行、建设与整治同步的原则,以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文明”新村貌为目标,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道路硬化、村街净化、庭院亮化工程,积极探索环境卫生日常管理机制,从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情景已不复存在。

近两年,吉林市农村村屯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村屯面貌发生了巨变。磐石市提出“巩固提高小康村,扎实推进文明村,全面建设卫生村”的创建思路,投入资金3185万元,创建小康村91个、文明村337个,卫生村356个,文明路93条、864.5公里,栽种花木上千万棵。桦甸市采取“政府拿一点、部门帮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投入资金2.8亿元,修建村屯巷路294.3公里,改造土(草)瓦房5311户,修建围墙62900米,修建沼气池651个,改水、改厕、改厨、改圈16357户,村屯绿化美化60.36万株。蛟河市组织乡镇街采取社会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办法,投资2300万元,建成户户通水泥路27.19万延长米,安装路灯1654盏,建卫生厕所1762座,种植绿化树1.8万株。丰满区投资1.3亿元建设水泥路234公里,投资2500万元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投资1000万元建设有线电视工程,投资500万元实施改水改厕项目,全区实现了农村水泥路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5%,电话普及率达87%。

村容村貌三分建七分管。为保持村屯建设成果,桦甸市的夹皮沟镇、红石镇、八道河子镇相继成立了行政执法中队,专门对村容镇貌进行管理。龙潭区开展了“四清一整顿”活动,清运垃圾1.8万吨,清除粪堆2000处,清理街路两旁垃圾水沟2.5万延长米,清除占道路障800处,迁移柴草垛1500余座。蛟河市各村纷纷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村里的主街路都挂上了“党员路”、“巾帼路”、“青年路”的牌子,由党员、妇女、青年分别负责管护,确保常管常新。

生活环境的变化推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昌邑区孤店子镇已经建成全省一流的小康示范村,一期工程新建住房57座,人均居住面积21平方米,已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水、电、气齐全,住、用、行配套,田园风光和城市生活融为一体的新农村。村民说:“我们现在是做饭用沼气,厕所无异味,树多空气好,生活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文化普惠新农民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始终是文明新村创建活动的首要任务。让农民学有专长,让农民用知识改变命运,是真正的惠民之举。

新型农民应该是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人才。以此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和民主法制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激发了农民努力学习知识,勇于追求财富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的致富本领和创业能力。蛟河市以培养创业型农民为重点,开展了以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学科学,比增产、比增收、比贡献、比素质、比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五学五比”活动。永吉县以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绿色证书教育培训、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培训、农村能源沼气工培训、农村经纪人培训“六大”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了“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磐石市依托职业教育,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和企业多工种人员,开设培训班32个,培训农民11万人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340户,辐射带动农户6000户。

为贴近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架起先进文化和农民之间互通的桥梁,解决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农民精神生活贫乏的问题,各地、各部门都想方设法,搭建平台,开展活动,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望、对娱乐的向往、对技术的需求。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试点市,桦甸市积极整合资源,完善现代传媒设备,广泛开展技能培训。经过知识和信息的武装,2007年,有1100名农村经纪人获得了省级以上的资格证书,已注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21个,经营涉及药材、林蛙、食用菌培育等20多个产业,覆盖176个村,带动农户36000户,实现农民增收5.8亿元。船营区通过“四团下乡”,让理论政策宣讲团、法律法规辅导团、科技信息发布团、典型事迹报告团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集中培训和发布信息。在市文明办的积极协调和努力下,近两年争取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30万元,援建了6个村镇文化中心。2007年,市文明办、市交通音乐台等部门在农村建设了10所“幸福书屋”。全市各级文明单位积极与村屯结成对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全市407个共建单位在文明新村创建中投入物资、资金合计约570万元,促进了农村文化大发展。

文化惠农,给了农民一把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种养大户、致富能人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解放了思想,掌握了技术本领,开始积极寻求向非农产业的发展,到2007年,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9.5万人次。

实践证明,吉林市开展的“新风、新貌、新农民”文明新村创建活动改善了农村风气,优化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

标签:;  ;  ;  ;  ;  ;  

文明装扮新农村:吉林市“新风、新面貌、新农民”文明新村建设活动综述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