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及其对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

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及其对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

徐红[1]2002年在《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及其对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计不同比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肠内营养在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及其对血糖变化的影响。 方法 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随机分为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益力佳组(n=21)和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安素组(n=21),按热卡26~30kal/kg/d给予肠内营养。两组于术后24小时经空肠造瘘置管或胃管管饲给予全量的1/3,第二天给予全量的1/2,第叁天给予全量的2/3,术后第4~7天给予全量。所有病例均在术前和术后第7天测定全血图、肝功、肾功、电解质、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胆固醇和甘油叁酯。术前测定空腹血糖和术后1~7天空腹及餐后30分钟血糖,同时记录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秘及大便情况。 结果 术前益力佳组和安素组在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的术后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下降,其中益力佳组的TP和ALB下降明显(P<0.05=;安素组的TP、ALB和TRF下降明显(P<0.05=,其余营养指标虽有下降,但是差异不显着(P>0.05)。术后两组比较,除益力佳组的T盯明显高于安素组(P<0.05)外,其余营养指标差异无显着性(P>0.05)。益力佳组和安素组术前、术后比较,肝、肾功和电解质测定各指标值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安素组的直接胆红素术前低于术后,差异显着(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益力佳组与安素组术前和术后1一7天空腹血糖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益力佳组术后第7天空腹血糖与术前空腹血糖之差同安素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益力佳组明显低于安素组。益力佳组术后1一7天餐后30分钟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值均小于安素组,差异显着(P<0.05)。益力佳组术后平均胰岛素用量为128.76士42.36IU;安素组术后平均胰岛素用量为187.52士54.OOIU。两组术后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显着(P<0.05)。益力佳组的术前术后胆固醇、甘油叁醋和安素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安素组术后胆固醇、甘油叁酩均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益力佳组术前术后胆固醇、甘油叁醋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益力佳组的术前术后胆固醇之差小于安素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益力佳和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安素在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并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预防感协性并发症的发生。含有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的益力佳早期肠内应用更有助于控制术后血糖的增高并对降低血脂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增加了脂肪的供能,还可能对肿瘤的快速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董伟[2]2011年在《不同营养方式对进展期胃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肠外营养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对进展期胃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于我院住院的胃癌患者共226例病例资料,将纳入的124例病例按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①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组(EN+PN组):53例。②肠外营养组(PN组):71例。分别记录营养支持前(术后第一天)和营养支持后(手术后第八天)的肝酶(ALT、AST)、血清总胆红素(ST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淋巴细胞计数(LMP)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MP%),并记录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术后高血糖、伤口感染、切口延迟愈合、肺部感染、排空障碍)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指标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①TP、ALB、PA、HGB两组营养支持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四项水平均升高,EN+PN组较PN组水平高。TP、ALB、PA两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B在PN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TB、AST、ALT营养支持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ALT在PN组升高,EN+PN组降低,STB、AST两组均升高,PN组较EN+PN组升高明显,叁项指标在PN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STB、A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MY、LMY%两组营养支持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两项指标均升高,EN+PN组较PN组水平高,LYM在PN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YM%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EN+PN组较P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EN+PN组较PN组术后并发症例数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EN+PN组较PN组术后住院时间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在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对肝功能的损害方面均优于肠外营养。

李永旺, 云托亚, 乌新林[3]2019年在《早期免疫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免疫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7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行早期免疫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行全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8 d的免疫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营养状态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及白蛋白(ALB)]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1年无进展生存情况。结果:术后8 d,观察组患者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及自然杀伤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及免疫球蛋白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P、PA及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10、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FN-γ、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免疫肠内营养能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1年无进展生存率。

曹莹[4]2019年在《参苓白术散作用机制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湿盛证,是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后世医家对该方评价颇高。参苓白术散的现代临床运用亦非常广泛,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但从临床文献来看,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应用较多,并以治疗肿瘤放化疗后消化道反应见长。从免疫促进作用、抑制肿瘤转移、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方面探讨参苓白术散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及其对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D]. 徐红. 四川大学. 2002

[2]. 不同营养方式对进展期胃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D]. 董伟. 山西医科大学. 2011

[3]. 早期免疫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状态和预后的影响[J]. 李永旺, 云托亚, 乌新林.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

[4]. 参苓白术散作用机制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 曹莹. 亚太传统医药. 2019

标签:;  ;  ;  ;  ;  ;  

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及其对血糖影响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